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願景到布局,這一對物聯網巨頭終於正面交鋒!出身迥然,殊途同歸!

從願景到布局,這一對物聯網巨頭終於正面交鋒!出身迥然,殊途同歸!

作者:iot101君

物聯網智庫 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源和出處

------【導讀】------

一家出身通信,一家起身電商,相逢在風雲驟變的物聯網時代,註定要躋身在最主流賽道的最前排爭奪最矚目的光環。光環背後,則是萬億市場、產業領導力、數據話語權……隨著兩家巨頭的重磅會議如約而至,戰略願景連接揭曉,曾經暗流涌動於地下的競爭,終於在物聯網這個主賽道正面交鋒。

一家出身通信,一家起身電商,相逢在風雲驟變的物聯網時代,註定要躋身在最主流賽道的最前排爭奪最矚目的光環。光環背後,則是萬億市場、產業領導力、數據話語權……隨著兩家巨頭的重磅會議如約而至,戰略願景連接揭曉,曾經暗流涌動於地下的競爭,終於在物聯網這個主賽道正面交鋒。

阿里巴巴在2018年的雲棲大會首站深圳重磅宣布全面進軍IoT,並將其地位拔高至繼電商、雲計算之後的一條新的主賽道,與「驅動數字中國」的主題內在統一。這對於業內絕對算得上一樁盛事,對於數字化轉型中的企業而言,「普惠使能者」的「就任」無疑將加速產業盛大邁進,然而,對於同樣立志於物聯網使能者的企業而言,幸也不幸遇此勁敵。於是也就不難理解彼時這對相愛相殺多年的紅藍CP共同上演的這場營銷大戲了~

就在華為放話「歡迎新朋友」一個月內,同樣在深圳召開的華為第十五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提出的新願景——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在這個願景下,華為聚焦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立志做智能世界的開拓者,全面引入人工智慧技術,從雲、管、端各個層面提升產品解決方案的競爭力。

——華為輪值董事 徐直軍

相似度如此之高的口號,可以說隔空回應了「構建數字中國」、「全面進軍IoT」的野心,嗯,也算將之前欠的戲補足了。

如果說上述「雷同款」戰略、願景是個偶然,那麼戰略願景之下的整體布局的「雷同」就更值得深究了。猶記阿里雲棲大會,這張圖解阿里雲IoT生態架構剛出來時,遭到一些華為物聯網生態圈的從業者調侃,謂之「臨摹」。

然而細想之下,物聯網基礎架構就那麼三四層(感知、通信、平台、應用),無論是阿里還是華為,誰家巨頭的物聯網戰略也逃不過架構的雷同,華為的「1+2+1」戰略、中興的 「兩平三橫四縱」,不都如此?因此,在iot101君看來,戰略願景、架構布局的雷同並非誰抄襲誰,不值得深究,不如來分析下在物聯網各層,巨頭們的技術儲備、生態布局、產業思路有哪些高見遠識,對產業能帶來什麼切實利好。

同為巨頭,也都有巨頭的使命感,都選擇作為物聯網時代基礎設施構建者,關於這一定位雙方也都有對外闡釋,華為堅持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阿里則強調產業普惠,以聯盟和標準聚合行業夥伴。因此不難得出,雙方爭奪的陣地主要集中在:最基礎的IaaS雲服務、戰略要塞PaaS雲平台、大數據處理能力(包括人工智慧、高性能計算、邊緣計算)、物聯網通信(包括通信技術及標準、核心器件、通信生態圈),而對於物聯網行業設備、行業應用這些垂直探索,請廣大中小型行業夥伴放心,巨頭都不會(xie)介入的。

正如文章開始所說,雙方基因不同決定了在四大主要陣地上優勢各有側重,互不相讓,這樣的競爭才有看頭。值得提一提的是,阿里和華為在物聯網這一以「多浪重疊」為特徵的科技浪潮中,都具備全能選手的能力。在傳統優勢環節不斷強化、鞏固以取得絕對優勢地位在物聯網時代的延續;而在薄弱環節,則通過自我提升、外界不足、策略結盟的方式積累新勢能。

Round 1

IaaS雲服務市場

這一環節的較量……高下不言而喻。阿里因早期電商、大數據的屬性和剛需佔據了天然優勢,率先慧識雲服務的重要性,並毅然而迅速實現一次華麗轉型。在公有雲市場的爭奪中,阿里雲在國內一騎絕塵,躋身全球公有雲市場top3,與亞馬遜的Web服務、微軟的Azure並稱3A。從「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到「上雲就上阿里雲」,無不顯示其霸氣和底氣。

華為這一戰可以說敗的無語,但iot101君認為這也是一種惜敗,因為至少不是不戰而敗。雖在雲服務建設和雲市場爭奪上,華為不佔據先發優勢,然而當大數據和雲計算成為IT能力建設的業內共識,華為奮起直追,尤其當私有雲需求逐漸被挖掘,華為戰績不俗,可以說是雲服務差異化競爭的成功標杆了。

根據IDC、Gartner、GlobalData等第三方報告,華為雲政務雲解決方案、華為雲FusionInsight大數據解決方案和華為雲FusionAccess桌面雲解決方案在中國市場均取得第一,華為雲FusionSphere虛擬化解決方案在中國廠商中排名第一、FusionInsight進入Gartner大數據DMSA魔力四象限,而華為雲NFVI解決方案被GlobalData評為全球NFVI解決方案綜合實力領導者。

Round 2

物聯網通信

不知道從雲服務戰場直接轉戰通信戰場,華為的小心臟還好不好。以通信起家,逐漸積聚ICT綜合能力並做到全球最大電信設備製造商的華為,在物聯網通信領域有著絕對話語權。

物聯網時代,通信技術的關注對象逐漸由人轉向萬物,人與物、物與物對通信要求的巨大差異,華為是最敏感也是最先洞察的。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通信全球無差異,萬物互聯時代物物的通信簡直要上天,不同場景需求迥然。舉幾個簡單的栗子,家居環境wifi夠了,市政(水氣表、公共照明、停車)領域則需要低功耗物聯網網路覆蓋、車聯網環境又需要實時、高可靠的通信能力,工業環境在實時傳輸的基礎上還要高度穩定絕對安全。因此,物聯網通信整體向著多需求、低功耗、廣域覆蓋、大連接等方向演進,無論是5G還是LPWAN技術都是物聯網時代催生的產物。

順便在這裡歪個樓,中國在5G技術上的突飛猛進遭到某國覬覦甚至打壓,雖然直接受傷最嚴重的是中興,但華為更為某國所警惕(當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對於5G全球進展影響更大。好,歪樓結束。

無疑,華為在通信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核心元器件製造等領域已有長久布局,隨之而來的生態圈也更健全。

技術研發方面,華為對研發力度的投入向來以碾壓著稱。用最新的數字來說明,華為2017財報實現6036億全球營收,而2017年研發投入達8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4%,近十年投入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在2018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未來10年華為將會保持研發費用投入不低於收入15%的增長速度。

標準制定方面,華為近年開始越來越多地參與全球行業標準的制定,截至 2015年底華為加入標準組織產業聯盟/開源社區達 300 多個,3GPP、IETF、IEEE、ITU、BBF、ETSI、ATIS等,其中華為專家擔任重要職位超過 280 個。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專家在 2016 年成功當選IMT2020 FG 主席,引領 5G 承載網架構制定。華為在權威組織的提案數量和質量都可以用巨目來形容,引領全球標準之勢勢不可擋。

核心元器件方面,華為除了傳統通信設備優勢,還在有著「半導體國之重器」之名的晶元領域建樹頗豐。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是國內最大的NB-IOT晶元原廠,2017年,Boudica 120、150兩款晶元莆一問世就形成頭部優勢。5G方面,華為的研發進度更為驚人,在2018 MWC前夕,華為正式面向全球發布了華為首款符合3GPP標準的5G商用晶元——巴龍5G01,和配套商用終端——華為5G CPE。並放言稱,5G時代華為已經有能力真正對各個核心環節實現掌控,並非空穴來風。這裡不嫌事大再來一個力證,昨天,華為再創5G里程碑,拿下全球首張5G CE-TEC證書!這標誌著歐盟市場商用許可,美國受阻,轉戰歐盟,666。

生態建設方面,iot101君主要想說一下華為NB-IoT龐大而NB的朋友圈,這個朋友圈裡既有各領域領軍企業,也有擁有具體行業經驗的垂直領域隱形冠軍,還有廣泛的中小微創新創業企業。

相比而言,阿里在通信層的布局就稍顯局限(也可以理解為更加聚焦)。不過,神奇的是,round1的歷史彷彿在這裡重演了,雖無先發優勢,但大勢之下奮起直追,採取差異化競爭的手法與華為抗衡,這套路簡直太熟悉了。低功耗物聯網今年大火,這把火燒到阿里這兒,阿里就做了一件火上澆油的事——雖然之間鮮有布局連接層、通信技術產業鏈,但巨頭的姿態難道不是聚合眾力、借力打力?這似乎也是唯一能在通信層與華為抗衡的方式了,於是發揮ICA聯盟廣建生態優勢,聚集了一票低功耗物聯網的企業(包括唯傳科技、廈門四信、慧聯無限、利爾達、東信和平等等)。

再細分析對低功耗物聯網的兩大陣營NB-IoT和LoRa的選擇上,阿里的思考也頗有深意。雖然NB-IoT產業鏈更為繁榮,發展勢頭更盛,但華為佔據了核心元器件晶元的絕對掌控,又借標準助推和政策春風,對合作夥伴的選擇更是精中選精,可以說華為的NB帝國輪廓已逐漸清晰,阿里莫說虎口奪食,僅是靠近都有難度。

如此一來,阿里似乎只能優先選擇LoRa,然而,這真的是萬般無奈之下的下下策嗎?iot101君認為,這非但不是下下策,而是上策。為什麼這麼說呢,嚎。一來,智慧城市建設對低功耗物聯網的廣闊市場前景明顯,爆發節點說來就來,NB-IoT與LoRa競爭互補已是共識,無論從哪個陣營切入都不會輸。既然NB-IoT格局固若金湯(略有誇張)難以撼動,不如轉身將產業鏈較為零散的LoRa陣營玩家聚合起來,以項目串聯上下游,以標準提升話語權,不正是踐行 「差異化競爭」的又一標杆么。二來,雖然在頻譜資源方面,LoRa在非授權頻譜政策方面有受牽制,但正如私有雲對於公有雲的互補一樣,LoRa對NB-IoT的互補的剛需不可改變,因此無論是雙方博弈斡旋,還是退而求其次給出另外的頻譜資源,都是LoRa可能的出路。

(也許是)基於上述思考,阿里巴巴果斷聯手全球唯一LoRa晶元製造商Semtech,在上個月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宣布與中國聯通、Semtech達成合作,發布國內首個LoRa城域物聯網試商用。關於這張網路的建設情況,阿里雲IoT事業部總經理庫偉向物聯網智庫透露,它覆蓋了杭州、寧波兩個城市的主城區,行業覆蓋了包含消防、表計、門磁、停車在內的低功耗生活全場景,參與建設該城域網的企業幾乎涉及了浙江省整條低功耗物聯網產業鏈。

這張網已經牽動NB-IoT和LoRa兩大陣營參與主體的神經,阿里雲趁熱打鐵,再推一個重磅炸彈——一個名為LinkWan 的LoRa核心網路平台。為什麼說它更值得關注呢?引用物聯網智庫CEO趙小飛的觀點,LinkWan搭建一個LoRa網路核心網和運營支撐平台,提供的基站與節點等設備接入與管理,用戶可自主搭建LPWAN網路,自由搭配終端和應用,形成完整解決方案。阿里雲基於強大的生態和功能,在LinkWan平台上進行網路連接管理,商用後預計將支持更多物聯網連接協議(如zigbee、NB-IoT等),結合阿里雲PaaS服務可為用戶形成完整方案。至此, LinkWan形成了對其他第三方LoRa雲端服務平台的巨大優勢。

Round 3

戰略要塞PaaS平台

這一環節對於阿里和華為來說都算是一次再出發,基因不同,所以出發路徑也不同,側重功能也不盡相同。

華為的OceanConnect平台注重「聯接」:以管道為重點,再向南北雙向去賦能,南向通過強大的開放與集成能力,加之自有的終端朋友圈實現海量接入,北向依靠廣泛的行業夥伴和養了多年的開發者社區,共同為最終客戶提供解決切實痛點的方案。OceanConnect IoT平台主要從三個層面為行業夥伴賦能:

在南向,它通過強大的開放與集成能力降低設備的接入門檻,加之自有的終端朋友圈實現海量接入;

在北向,提供強大易用的開發工具簡化應用開發難度,依靠廣泛的行業夥伴和養了多年的開發者社區,締造開發者的芳華時代;

藉助行業積累和大數據決策,為垂直行業的應用層提供創新場景支持。

阿里雲的Link平台主打「智能」:該平台致力打造智聯網時代的操作系統與集成開發環境,編程語言和AI,賦能整個生態。通過大數據平台、邊緣計算平台、人機交互平台、設備端OS平台,結合阿里巴巴物聯網場景規劃能力,為物聯網各層開發者提供智能決策能力。

都是都是賦能,都是建生態。如果非要分個高下的話,華為OceanConnect更符合PaaS平台的使命,也佔了一小步先發優勢。

不過,在不同之外,仍有相同之處。如得開發者得天下的胸懷(原因大概是,華為和阿里都不想碰行業),以及目標行業和應用場景的選擇。華為OceanConnect平台的主要應用行業專註在:智慧家庭、車聯網、公共事業、工業製造等。阿里則是智能生活、智能城市、智能製造、智能汽車。嗯,相似度不說百分之八九十,也得有百分之百。最合理的解釋莫過於——英雄所見略同。

Round 4

高性能計算&邊緣計算

雲計算的需求正日益被豐富,隨著物聯網不斷被挖掘的各種需求,除了AI(雙方都有不同)、量子計算這些高性能計算之外,邊緣計算的需求似乎更為迫切。

閔萬里說,沒有智能的物聯網是「植物人」,智聯網才是物聯網的未來。高性能計算方面,阿里首先自身對數據處理有相當嚴苛的需求和自我要求(智聯網),因此有達摩院和頂尖科學家團隊坐鎮,積累更為深厚一些。這裡主要想說一下華為和阿里在邊緣計算的布局。

華為更注重邊緣計算技術的應用,因此聯手計算巨頭英特爾、行業夥伴航天雲網等成立邊緣計算聯盟,並提出「無邊界計算」理念。在華為在工業、能源、城市等多行業解決方案中,都有對邊緣計算技術的實踐,主要聚焦在海量聯接與自動化運維和實時聯接。海量聯接與自動化運維方面華為的發力點主要就是SDN,支撐百萬級海量網路設備的接入與靈活擴展,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自動化運維管理。在SDN方面華為產品覆蓋了從晶元到解決方案的全產業鏈。

阿里真正切入邊緣計算領域是從今年雲棲大會宣布的邊緣計算產品Link Edge。藉助Link Edge,開發者能夠很輕鬆地將阿里雲的邊緣計算能力部署到各種智能設備的計算節點上。 Link Edge融合了阿里雲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優勢,可將語音識別、視頻識別等AI能力下沉至設備終端,讓設備擁有「天然」的智能。截止雲棲當天,已經有16家晶元公司、52家設備商、184款模組和網關支持阿里雲物聯網操作系統和邊緣計算產品。

寫在最後

高手過招,招招無形

阿里和華為,對於彼此而言,物聯網時代的值得尊重的對手。

胡厚崑在2018新年致辭時說:

2018年,華為三十而立,風華正茂。未來二三十年,人類將進入智能社會。面向新的時代,華為立志: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這既是激發我們不懈奮鬥的遠大願景,也是我們所肩負的神聖使命。

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在雲棲大會上說:

阿里雲將做的是物聯網基礎設施的搭建者,並計劃在未來5年內連接100億台設備。萬物智聯的實現也離不開「三駕馬車」——IoT、AI和雲計算。

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也好,驅動數字中國也好,都是科技(物聯網技術)與時代(物聯網時代)碰撞的必然結果。這是兩家物聯網巨頭的願景,也必然是全世界的願景。無獨有偶,物聯網智庫創始人彭昭也同樣寄希望於未來的未來——智聯網。

物聯網智庫創始人彭昭在新書《智聯網—未來的未來》中說:

如何更好的迎接「智聯網」這個全新時代?我將從技術和資本兩個維度深度解決問題。在技術維度,我圍繞「邊緣智能」、「實時物聯」和「物鏈網」三大核心技術革新

展開,這些趨勢正處於發展「窗口期」,是值得由近及遠的在當下這個時點做好布局的領域。

《智聯網—未來的未來》已經登陸京東和噹噹進行預售,感興趣的朋友請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聯網智庫 的精彩文章:

科技圈大佬「兩會」建言:區塊鏈爆紅,工業互聯網大熱,這才是2018最強風向標!
物聯網&金融,為什麼是天作之合

TAG:物聯網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