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可以象小鳥一樣飛出去嗎?

我可以象小鳥一樣飛出去嗎?

徐佳華。男。20歲。大學二年級學生。

父母都是中學教師,他們都曾經對我的學習上的管教很嚴厲。但是陪伴我的時間並不多,他們在乎他們的學生的程度比在乎我的程度高很多。

他們要的只是我的學習成績的結果,似乎我是他們的孩子,學習成績就應該很好一樣。到我後來厭學了,媽媽甚至把我弄到她自己教的那個班上去了。我感覺我不得不時常要在媽媽的眼皮下過日子,我活得並不輕鬆,在這樣緊張的狀態下,我的學習成績怎麼可能好得起來呢?

高考的時候沒有發揮好,所以進了一所三本大學,感覺我自己並不是很喜歡自己的大學,來了以後,也並不想怎麼認真學習,後來乾脆退學在家裡,把自己關在家裡,每天上網打遊戲,我不想出門,也不想見任何人,父母和我說話,我眼睛都是不看他們的。我也不想洗澡和照鏡子,自己是個什麼樣子,我根本不在乎,每一頓飯,都是父母來催促我,我才會勉強吃上一點,我覺得我的生活毫無意義,我彷彿置身於一片沙漠之中,看不到綠洲,也看不到走出來的方向。

有時候,我又覺得我置身在迷霧一般的森林裡面,森林裡很黑暗,我依然不知道要往哪裡走。

後來我父母送我去醫院住院,診斷是「精神分裂症」,但是我覺得我沒有病,也不想好好吃藥。

曾經,媽媽給我介紹了一名基督教的牧師給我認識,牧師給了我許多的開導,但是我覺得牧師是在挖取我的價值,並不是真心對我好,但是我又離不開他,我在獨立和依賴之間一直都很糾結。

吃藥以後有一段時間,我可以去正常上班了,然後上網發簡歷,得到了上班的通知,爸爸明明知道我過幾天要去上班了,但是卻對我說一些話來逼迫我去上班,好像是我不想上班一樣的,好像我在家裡是一個廢物,只會白吃白喝一樣的,我對爸爸的話很反感,他能夠把我自己想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一件事情的快樂,變成是被他督促以後才去做的一件事情的被動的悲哀。

上班的第幾天上面,我給媽媽說我們單位要求體檢,媽媽就給我聯繫好體檢的醫院,然後讓我必須在某個時間去到那家醫院,我對於母親這樣的做法,歷來都很反感,我覺得被她規定好的事情,必須要按照她的要求去做的那種感覺,會讓我很抓狂。

總是感覺自己在父母的世界和牧師的世界裡繞轉,感覺他們在控制我和利用我,把我的價值榨取完了之後,他們都會拋棄我,我想擺脫他們的控制,但是我發現很難。

父母管我的現在,牧師管我的將來,但是這都不是我想要的,我好像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央,不知該往哪裡走。我心中時常會感覺到很空很空,我努力地想去抓一點東西來塞滿那個空洞,但是我覺得沒有東西可以填滿我。

在單位上上班不久,因為我看了別人,所以感到那個人會報復我,會傷害我,所以我辭職又回到家裡,回到被父母鄙夷的地方。

某天,我問父母:「你們是愛我的還是害我的……」然後我開始冷笑起來,好像自己是知道這個答案,只是故意去問他們的。

後來又覺得自己心裡想的,不說出來,父母也是知道的。如同我在讀初中的時候,媽媽是我的班主任,我有時候犯一點小錯誤,都會有同學去報告她,我完全逃不脫她的火眼金睛一樣。

某天我一個高中同學來找我聊天,同學走了以後,我感覺同學來找我談話的內容,都好像是父母安排好的。甚至我之前找的那個工作,現在想起來,也可能是我父母去找了人家,所以人家才會要我的。在其他許多的事情上,我都能嗅到父母「動作」過的痕迹。

他們為什麼那麼喜歡安排我的生活呢?他們如同一個密布的蜘蛛網,而我就是那個網上的被羅織的小昆蟲。

父母對我說的很多話,和我感覺到的真相不一致,他們在誤導我,所以我常常活在懷疑里,我一直懷疑他們不是我的親身父母。

我始終覺得父母在處心積慮的等待自己再次發病,然後送自己去醫院,我認為父母對我的過於嚴格的管束是在榨取我的價值,有時候又覺得父母對自己太溺愛是在害我。

前幾天爸爸又來開導我,拿出他做政治課老師的一整套理論來給我說話,我一聽那些超級理智的話語就想打他,但是我不敢,最後,我憋氣也憋不住了,就開始砸家裡的東西,我想砸電視機,被爸爸攔下了,我砸手機的時候,爸爸沒有看見,然後,我把他新買給我的蘋果的最新出的手機砸了個稀爛。

時常會覺得自己心如刀絞,活起難受,有時候我腦袋裡會浮現出我象小鳥一樣從樓頂飛下去……

解析

這個個案的母親是一個缺乏邊界的媽媽,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如意的時候,她甚至把孩子弄到自己所教的班裡來,然後,這個孩子白天黑夜都不再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精神分裂症病人常見的被監視感,被跟蹤感,我懷疑是孩子和父母無法在心理上完成分離的殘留物。

當媽媽太全能的時候,這個孩子就完全籠罩在媽媽的監督控制和管理的陰影之下,孩子的心靈世界沒有辦法去分辨,媽媽是對自己好呢,還是在戕害自己,所以,孩子在精神分裂以後的幻想世界裡,其實是在反應同質的內容。

在醫院的檔案記錄上,這個孩子是沒有家族史的,但是,我常常覺得,孩子有沒有家族史真的不重要,因為,每一個精神疾病患者,都可以被認為是有家族史的。製造一個精神分裂的孩子,必然有一個精神病性的人格的父母,他們沒有明顯的精神分裂症的陽性癥狀,他們的社會功能甚至還比較完好,但是,他們卻有著精神病性的人格結構。

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性的人格結構的區別在哪裡呢?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以思維、知覺、情感嚴重失調、舉止異常和社會性退縮為標誌的精神病。以精神活動的不協調或脫離現為特徵。通常意識清晰,智能多完好,可出現某些認知功能的損害。比如幻覺、妄想等等等。

而精神病性的人格結構的範圍則要廣泛得多,也可以把他們稱之為「隱匿性的精神分裂症」,或隱匿性精神病,他們沒有明顯的幻覺和妄想,但是人格結構明顯異常,單純用分裂型或分裂樣人格障礙,也不足以描述這類人的人格結構,所以我把他們歸類到精神病性的人格結構之中去,當然,叫做精神病性的人格障礙,其實也是可以的。

具體的表現有這樣的一些:

他們無法和別人有真正的交流,對方會發現,和他們交流很困難,他們生活在自己一個人的世界,他們也許會很熱切和和人交流,但是你會發現,他永遠都在自說自話,對方的話很難進入到他們的內心,他們其實也不願意進入到對方的話語里去聆聽對方在說些什麼。

但是這並不否認他和其他親人的關係里充滿了吞噬與被吞噬的關係,對方只是作為他實現自己的自我價值感的工具而存在的。所以同樣是沒有真正的關係,有的只是一種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

他們對人缺乏真正的感情,有的只是一種形式上的需要的偽裝,他們對於分離缺乏真正痛苦的體驗。

他們嚴重地缺乏邊界感,把別人的事情當成是自己的事情,進入別人的私人領地,毫無需要考慮到別人喜不喜歡。他們喜歡了解別人的心思和細節,然後自己會感到安全。

他們身上有許多的強迫症癥狀,但是他們並不反強迫,所以可以考慮是強迫性的人格合併在精神病性的人格狀態里。

性情急躁,缺乏延遲滿足的能力,什麼事情只要自己想到,就一定要及時去做,彷彿延遲之後,情形就不在自己控制範疇里了。

喜歡不停地吃東西,或者不停地嘮叨。

習慣性地貶低別人,嘲笑別人,彷彿自己擁有很強大的功能。

周圍人和他們生活在一起非常的痛苦,但是又不明白和他們的關係里究竟發生了什麼,只是可以感覺到無法和這樣的人正常相處。

徐佳華的媽媽,從他的描述中看,很類似於這樣的精神病性的人格結構。在孩子學習成績下滑的時候,媽媽會迫不及待地跳出來,把孩子弄到自己的班上來,然後可以24小時監控這個孩子。

這樣的媽媽,在孩子讀中學的時候是這樣的性格,在孩子小的時候,一般情況下,也是同樣的性格,這樣的孩子,就會在獨立和依賴之間很糾結,如果對媽媽過度依賴,有可能就找不到自己了,但是,每一次的獨立,都會遭到媽媽的反對,因為媽媽喜歡的就是聽話的小綿羊。

基礎知識:精神分裂症病人為什麼傾向於貶低別人

雖然在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妄想中,通常都是對於自己會被別人貶低的一種防禦性質的妄想,但是在他們的內部世界裡,他們採取的都是低估環境中別人的存在對他而言的重要性。

在費爾貝恩的理論中,具有精神分裂傾向的個體所具有的指向部分客體的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在口唇前期之後的童年階段他們與父母,尤其是母親之間不滿意的情感關係所導致的退行現象。特別容易引發這種退行的母親是那些不能通過自己自發和真實的情感表達使孩子相信她把他作為一個人來愛他的母親。佔有慾強和漠不關心的母親都屬於這一類。可能最壞的就是將這兩種特點結合於一身的母親,例如一個深愛著她的獨子但又決定在任何情況下絕不溺愛他的母親。母親不能使孩子確信她真正把他作為一個人來愛他,就使得孩子很難保持與她之間的以人為基礎的情感關係。其結果就是為了簡化這種情境,孩子往往會退行地回復更早更簡單的關係,重現與作為部分客體的母親的乳房的關係。

費爾貝恩認為,可以將這種類型的退行過程描述為客體的去人格化。退行的目的是為了簡化關係,而且它採取了用身體接觸來代替情感接觸的形式,所以又可以被描述為客體關係的去情感化。(1)

這是從客體關係理論的角度來看待精神分裂症病人為什麼具有貶低客體的傾向。

從臨床的實際出發,我發現精神分裂症病人和主要撫養者的關係的背後,他們一般都經歷了一些諸如被拋棄,被輾轉撫養,被情感虐待的經歷,這些經歷讓他們的自我價值感無法正常地發展起來,自我價值感無法正常發展起來的個體,在形成核心自體的過程中會遭遇極大的困難。

而自我價值感是一種在社會比較的過程中產生的,所以,個體為了抵禦真實的和幻想中的環境對自己的貶低和否定,他會傾向於自動地去貶低和否定環境的存在對自己的重要性,因為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無法依賴於這個不知道能不能穩定地提供情感支持的環境。

一個能夠為個體提供穩定的情感支持的環境,會讓個體獲得穩定的被愛的感覺,活動穩定的自尊心系統,而一個不能為個體提供穩定的情感支持的環境,個體最開始會對這個環境充滿了期待與期盼,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個體會覺得,繼續仰賴於環境為他提供情感支持是一種羞愧的事情,而貶低環境對自己的情感支持的重要性,就成為個體的心靈結構中的次發性的衍生物。

這個環境,指的就是個體生長發育期間的一系列的提供母親功能的人,有時候也包含幼兒園老師在內,如果某一個老師在一個幼兒的心理發展中的重要性足夠的大的話。

所以精神分裂症的個體傾向於低估身邊的人的價值和重要性,他們不能把別人看得太重要了,否則,他們預估的周圍的人,隨時可能撤回對他的愛與關注的情境下,他們脆弱的自尊心系統無法再次承受這樣的打擊。

所以,貶低別人,依然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防禦機制里很重要的一種。

還有,高估別人,意味著個體有可能把自己的某一部分情感交託給被自己高估的那個人,而對一個精神分裂症病人來說,把自己的情感交託給一個人是一件冒險的事情,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他寧願選擇貶低環境,錯過一個可以把自己的情感交託給他的人,也不會願意讓自己的情感在想要交託出去的時候,因為被拒絕或者被輕忽而再次面臨蒙羞。

如何調適?

我們可以把精神分裂症的癥狀「正常化」。

精神分裂症的人類的所有心理疾病的基礎性病理,其他的任何心理疾病,都只是在精神分裂症的各種癥狀上的一個程度的差異性的表現,所以,沒有必要把精神分裂症病人異質化,他們可以帶著疾病生存。我們可以把他們的癥狀正常化。

瑞士精神病學家榮格就是一個精神分裂症病人,他一生都帶著精神分裂症的各種癥狀在工作,並且成為了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心理學家。

數學家納什也是一直帶著幻覺和妄想在工作,並且獲得了諾貝爾獎。電影《美麗心靈》演繹了他的人生故事。

梵高也是一位精神病性的患者,在進入精神病性的狀態之中,世間所有的束縛都被拋擲了,他內心的色彩的斑斕才可以盡情呈現,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許多天才的藝術家,都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或者是隱匿性的精神病性的人格結構的人,但是,他們的創造性,也為我們的社會增添了無數的色彩。

所以,不要把幻覺和妄想看得好另類。幻覺就是潛意識裡隱藏不住的東西迸發出來了,妄想就是希望和這個世界有連接,只是方式有一些奇特。

注釋:

(1)《獨立學派的客體關係理論:費爾貝恩、巴林特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90頁。徐萍萍、王艷萍、郭本禹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橙夕 的精彩文章:

媽媽,我想讓你看到我很優秀

TAG:林橙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