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陳孝平:外科界的「武林高手」

陳孝平:外科界的「武林高手」

當心頭所好慢慢成為自己的信仰,成為自己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你會發現,這正是你要回到的初心與本意。生活中的陳孝平院士極簡到「兇狠」,但在世界肝癌外科領域,他開創性地提出了兩大理論,建立了三項控制肝切除出血技術和一項肝移植術,致力於解決中國人的肝臟問題。他的貢獻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將醫學作為畢生信仰的他,時刻蓄積著,在荊棘叢中探尋生命。

陳孝平:外科界的「武林高手」

知難而上,捨我其誰

早上9時,陳孝平趕到手術室,旋即踱步到閱片機旁,扭著頭湊近磁共振片,瞪大眼睛專註地搜尋著。雖然手術方式在腦海里早已反覆演練多次,但上台前一刻,他仍然要再審視一遍有沒有遺漏:「今天這個病人比較複雜,癌腫侵犯到肝臟、胰腺,主動脈旁還有一個雞蛋大的淋巴轉移癌灶,需要小心又小心??」

40餘年,陳孝平已經做了2萬多例肝臟疑難手術。切開、暴露、分離、止血、結紮、縫合??手術時,陳孝平依然執著於每一個規定的細節和流程。「所有東西都是一點一滴匯聚而成的,最老實的方式其實是最快的。」

熟悉陳孝平的病人都知道,在手術之外他還是個「B超醫生」。他對所有主刀的病人,都要親自看B超的動態影像,而不是只看紙質報告。每周他都有固定的讀片時間。「一個好的外科醫生,不僅要對疾病有明確診斷,更要精準了解腫瘤的確切位置,以及與周圍其他器官的關係。」因此,對每一個術前病人,他不僅要親自檢查看片,還要求把各種檢查結果帶進手術室,隨時調看,避免失誤。

「外科醫生十八般武藝都要會。」肝臟外科光肝實質離斷器械就有好多種,每一種器械如武術界的刀槍劍戟,用在不同的地方,它的功能也不一樣。當器械設備不夠先進時,手術常需要靠人為經驗和腦力來補足這些缺陷,這便需要醫生更為謹慎、細緻地投入到手術中去。「所有臨床器械設備你都能用,才算得上外科界的武林高手!」陳孝平說。

中國是世界肝病大國。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對肝癌的診斷普遍較晚。因為人們營養狀況不佳,肝炎、肝硬化發病率居高不下,肝臟外科也以難度大、危險性高、手術禁區多著稱。1973年,陳孝平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直到1979年,這名年輕醫生6年間沒有見過一台肝臟手術。選擇肝臟外科作為主攻方向,陳孝平頗有點知難而上、捨我其誰的膽略和勇氣。

1993年,病房走廊里住進一位李姓中學老師。陳孝平得知,病人的兩個女兒還在讀書,整個家庭不幸被病痛之苦籠罩著。此時,陳孝平在肝臟外科領域已積累了上千例的手術經驗。面對李老師,他又一次迎接挑戰。上世紀90年代初,肝臟外科還沒有重症監護病房,重病人做完手術只能直接住在手術室里。手術後,陳孝平索性在病床旁搭一張床,睡在李老師旁邊,隨時觀察術後情況,隨時搶救治療。

「做外科醫生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情」,重複的、具體的、操作性的外科訓練,讓大腦與雙手不分離。就是這個過程,促使醫生不斷去解決問題,同時進一步發現新問題。一周後,李老師的手術獲得成功,肝癌腫塊被徹底切除。從此,李老師與陳教授成為老朋友。前些日子,李老師再次找到陳教授報喜,他的各項複查結果統統正常。25年,他們共同創造出生命奇蹟,兩個老朋友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兩次難忘的手術經歷

陳孝平剛畢業時,被分在安徽蚌埠醫院腫瘤外科。那時候不分專科,所有腹部的手術都要學習做。就這樣,上到人體的食道手術,下達人體肛門手術,陳孝平都打下了堅實、過硬的基礎。

影響陳孝平一生的,是剛當醫生時的兩次手術經歷。

一次是一位嚴重手術併發症病人。1974年,陳孝平畢業第一年,老師帶他一起開雙側甲狀腺切除手術。病人是個50來歲的中年婦女,當時老師主刀,他當第一助手。手術後回病房,病人就開始抽筋,而且是全身不斷抽筋。剛開始,醫生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就給病人用了點鈣,但情況一直不見好轉,病人越抽越厲害。

那天晚上,陳孝平回到家後仔細翻書找原因,才知道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錯誤,因為手術把病人的甲狀旁腺切掉了。教科書上明確說,人有4個甲狀旁腺,手術中只要保留一兩個,病人就不會發生抽筋併發症。可是,那次手術可能把甲狀旁腺全部都切掉了。這是他第一次遇到與手術有關的嚴重併發症,那次病人的痛苦對陳孝平影響極大。「外科醫生的責任太大了,手術都在毫釐之間。開好了是治病,開不好可能帶來不可收拾的後果。」陳孝平說。

第二個讓他刻骨銘心的手術,是他畢業第二年做的一台非常成功的手術。當時一個下放農村的女知青,20多歲,肚子一天比一天大,當地農民都說她未婚先孕。女青年壓力很大,因為她百口莫辯,幾次要跳井自殺。年輕的陳孝平在門診看到她時,發現其腹部情況不對頭。輕輕一扣診,覺得肚子里有實體瘤,怎麼可能是懷孕?女青年住院後,陳孝平還請來科室主任進一步確診,懷疑是卵巢囊腫。那一次,主任讓他主刀。腫瘤大,手術時,他在肚子上劃開一個長長的切口。突然,一個臉盆大的囊腫從腹腔裡面蹦出來了。再俯下身一看,下面是一個蒂一樣的血管,像西瓜的根。根很細,陳孝平迅速拿釺子一夾,切斷後拿出大囊腫。病終於診斷清楚了,不僅救了女知青的命,更維護了她的名譽。出院時,母女倆跪到陳孝平面前。那時陳孝平才22歲,受這樣的禮遇,他終身難忘。

摘下「王冠上的明珠」

他含蓄方正,風度謹嚴,常常以微笑示人。

同事、學生眼裡的陳孝平永遠是沒脾氣,和藹可親。但學生們都知道,他從不參加各種吃飯應酬,哪怕是學生畢業時的邀約。這又讓很多人不理解。在陳孝平看來,一日三餐太複雜就是浪費時間。極簡的生活,卻招來同事們對他夫人常立文的批評。一次,陳教授自己做體檢,外套一脫,露出的毛衣居然有破洞。「他常常抓到什麼穿什麼,舊了破了也不扔??我根本拗不過他。對物質生活,他的要求很低。」常立文說。但也許正是這股拗勁兒,讓陳孝平在肝臟外科領域突破一個又一個禁區。

2009年11月3日,一場不尋常的手術正在進行。武漢同濟醫院外科手術室,一位普通的母親為割肝救子日行十公里減去脂肪肝,正在接受親屬間活體肝移植。與手術同步,中央電視台全程直播「暴走媽媽」的手術,全國億萬人為術中母子揪心。

手術台邊,陳孝平「坐陣」,30多位醫護人員全力以赴。這場肝移植手術歷經漫長的14個小時,最終母子平安。在業內,器官移植是外科手術的「王冠」,肝移植更以手術難度高被稱為「王冠上的明珠」。在國內,親屬間輔助性部分活體肝移植從理念到實踐,都由陳孝平首創。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陳孝平在國際上第一個提出「親屬間活體肝移植」的理念。2008年,陳孝平主刀,國內首次親屬間活體肝移植手術獲得成功。「暴走媽媽」術前,專家大會診決定了兒子切部分肝,媽媽只割小部分肝。這種手術難度大,雖說陳孝平在讀博士期間就已提出,但在當時仍是國內首創。1982年至1985年,陳孝平大膽地提出,良性肝病全切肝臟沒有必要,病人只需37%左右的肝臟就可維持功能。這樣,供肝體積小,供者的安全係數更大一些。他心裡的目標是,這位母親不僅要安全手術、健康恢復,更要正常生活!

然而,更艱難的挑戰降臨,讓現場所有醫生都吃了一驚。

正常肝臟有一根膽管,一厘米粗細。切下母親肝臟時,醫生才發現,肝內膽管竟然有4根,根根細比鉛筆芯!這種基因變異極為常見,存在於超過一半的健康人身上,這就給醫生手術帶來更多不確定因素。

在肝移植領域,膽管縫合比全肝移植都要難。傳統方法是全部縫合,術後並發膽管阻塞的幾率大,直接影響移植效果。早在幾年前,陳孝平率先在國內嘗試膽管部分縫合,既減少了膽管阻塞的發生幾率,也不影響膽管功能。

考慮到母親膽管太細,部分縫合效果最佳。在國內,能做這種手術的醫生鳳毛麟角。而類似的手術,陳孝平已做了上百例。這一次,要同時縫合4根,陳孝平沉著應戰。直到晚上,最後一根膽管縫合成功,最難關頭過去了,陳孝平一直懸著的心才放下大半。

掌握一項技術,意味著我們養成了一整套複雜的行為程式。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在解決舊問題的同時不斷發現新問題並去攻克,所謂創新不是空中樓閣,不能忘本,本立而道生。

打破5個肝臟手術「禁區」

對疾病本源的好奇和探索,對醫學無止境的追尋,正是陳孝平創新的內核。一流的心性才能取得一流的成就。陳孝平站在肝臟外科歷代前輩的肩膀上,勤奮思考,勇於實踐,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地打破著肝臟外科領域的種種「禁區」。每一步,都鐫刻著他對疾病的思考、對生命的專註。

在肝臟外科領域,陳孝平被業內稱道的是他打破了5個手術禁區,在世界創立3項中國人的原創手術方式。這些方法很快在基層醫院得到推廣,極大地提高了中國肝病手術治療水平。

大肝癌能否手術切除?常溫下肝臟耐受缺血的安全時間是多少?怎樣解決肝切除術中大出血這一難題?在陳孝平團隊30餘年的臨床實踐中,一一解決了這些問題。他們建立了3種有效控制肝切除術中出血的技術,並在全國60餘家三甲醫院中得以推廣應用。

簡化的全肝血流阻斷技術,不解剖肝門的解剖性肝切除技術,特別是新的肝臟雙懸吊技術的奇思妙想,讓肝臟手術不再是禁區。陳孝平在手術中發現,肝臟手術有一個關鍵步驟,就是將手術中肝臟懸吊起來充分暴露。傳統的肝臟懸吊技術因為是用堅硬的器械盲穿懸吊,極易損傷肝臟血管出血。這樣的手術難題時常會擋在醫生面前。每到此時,陳孝平兒時頑皮、敢冒險的衝勁兒又回來了。幼年時游泳、爬樹都是他在玩中學會的,中學時他又愛上乒乓球,這些都極大地鍛煉了他腦與手的協調能力。

陳孝平想,繩樣的手術帶不是很軟嗎?這總不會碰壞肝臟脆弱的血管吧。於是他在肝後下腔靜脈右側與右腎上腺之間建立肝後間隙的通道,沿這一通道置放兩根手術常用軟條帶,一根向左拉,一根向右拉,這樣就容易暴露出肝深部的斷面。其顯著優點是操作簡單而安全,而且兩根懸弔帶向左右牽拉時可更好地暴露深部的斷面,有利於控制兩側斷面的出血。經過一次次摸索,他跨越了道道難關。

2014年12月4日,全球科技領域頂級權威雜誌《自然》史無前例地出版專輯,介紹這個肝臟外科的成就。文章評價道,「陳孝平教授對肝膽胰疾病的治療做出了救世貢獻,是國際肝膽胰技術改進和創新的領導者」。

一個個「經典醫學論斷」被陳孝平徹底推翻,一項項「空白」被填補。與此相關的研究成果均已應用於臨床並推廣到全國,數百萬患者因此受益,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肝臟外科的迅猛發展,為世界肝膽胰外科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陳孝平:外科界的「武林高手」

陳孝平:外科界的「武林高手」

簡介

陳孝平,院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外科學系主任、肝膽胰外科研究所所長、肝臟外科中心主任。1953年出生,從事外科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40餘年,已施行和指導施行各種肝膽胰手術2萬多例,含肝癌手術6千多例。在幾代肝臟外科前輩工作基礎上,陳孝平在肝癌外科治療和肝移植方面做出了系統的創新性成果:提出新的肝癌分類;首個提出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的理論;開創了三項控制肝切除出血技術和一項肝移植術。

文:蔡敏 常宇 李韻熙

編輯:余運西

校對:閔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健康雜誌 的精彩文章:

結核病常見問題Q&A
公益義診早知道

TAG:大眾健康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