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獻忠沉銀不是傳說!今天走進發掘現場看上萬珍寶

張獻忠沉銀不是傳說!今天走進發掘現場看上萬珍寶

原標題:張獻忠沉銀不是傳說!今天走進發掘現場看上萬珍寶


4月18日是「國際古迹遺址日」


剛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


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舉行了開放日活動,


川觀君帶你「零距離」看遺址,探寶貝!


看發掘現場


場面震撼


在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政府大門外,南河和府河在此匯合,奔涌的河水流向岷江,這個位置就是江口明末戰場遺址。


因為遺址在岷江河道內,文物主要夾雜在江底的石頭和泥沙之中。所以現場採取的是圍堰考古發掘的方式,即在遺址周邊圍堰抽水後,在河底進行層層發掘。整個遺址涉及百萬平方米,目前一共兩期工程共發掘了2萬平方米。


「以前見的考古現場都是一個個長方形土坑,面積也不大,今年看到了這麼廣闊的發掘現場,太震撼了。」參觀嘉賓劉佳航說。



技術先進 !


彭山圍堰考古發掘這種方式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少見。考古專家李飛介紹,這次考古也為今後灘涂考古、淺水埋藏遺址的發掘提供了工作範式和經驗借鑒。


一片灘涂上,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大片紅色砂岩構造的河床。砂岩河床由於長期被岷江流水侵蝕,形成了多條大致南北向的沖刷槽。「這是第二層堆積以下的,已經是真正的江底了。」李飛介紹,遺址現場是兩層,第一層為砂卵石夾灰黃色細砂,厚2-4米,主要為現代垃圾;第二層為灰黑色粗砂夾砂卵石,厚1-2米,是少量明清時期的金銀首飾和銅錢。

聽說出水文物多分布在河床的沖刷槽內,不少嘉賓頓時興奮了,不停用手撫摸一塊塊紅砂岩。「專家帶我過了一把考古癮,我算是親手觸摸歷史了。」嘉賓冉淋源興奮地說。


上百人鏟泥沙尋珍寶


發掘現場,一邊是上百名工作人員用鏟子翻轉泥沙,細細尋找;一邊是兩台篩土機在緊張工作,沙石撞擊著機械,發出轟隆隆的聲音。


李飛介紹,因為是戰場遺址,很多文物都是金屬,加之需要發掘的面積實在太大。於是,現場除了人工發掘外,還有兩台篩土機不停地工作。挖掘機將泥砂石倒入篩土車中,經過篩選、沖洗,文物和石頭泥沙就會自動分離。「每天通過篩土機發掘的文物都有幾百件。」


不僅如此,這次考古也採用了大量高新技術,如無人機載入航磁儀、地質雷達、電法勘探儀、磁法勘探儀等等,增加了考古工作的便利。據了解,發掘的每件文物都進行了拍照、整理和記錄,存入了大數據系統。如果打開系統,任意點開一個文物,都知道發掘點的經緯度、海拔高度和文物詳細情況。


這也離不開發掘後細緻的資料整理工作。為此,考古隊還專門招錄了志願者和實習生在內的25名「編外考古人員」來幫忙。


看寶貝


「金銀財寶」


「石牛對石虎,黃金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關於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的傳說,一直都離不開「金銀財寶」,這也是公眾一直津津樂道的話題。

的確,通過發掘,出水的文物種類以金銀銅鐵等金屬材質的器物為主,一期工程就有3萬多件文物,大致分為五類:


搶劫明朝藩王的財物


州縣官府的庫銀


民間百姓的金銀財寶


張獻忠自己鑄造的貨幣


打仗的兵器


這些文物歷史時期橫跨明代中期至晚期,長達130年左右,所跨區域北至河南,兩至兩廣,西到四川,東到江西,其範圍涵蓋了明代大半個中國。


開放活動現場,張獻忠大西國冊封妃嬪的金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和大順通寶銅幣,銘刻大西國國號的銀錠以及戒指、耳環、發簪等各類金銀首飾都首次向公眾露出了「真容」。



「呀,這些金銀首飾好精巧!」「古代的銀錠居然這麼重?」 在展示台前,10多個50兩的銀錠一字排開,很有氣勢;幾十件金銀首飾製作精巧,在陽光下金光閃閃。「這個50兩的銀錠相當於現在的1.5公斤哈,而且這是官方的賦稅銀錠。」李飛現場向大家普及歷史文化知識。


「這就是當時冊封親王的金冊么?」「當時的西王賞功幣可以購買東西嗎?」面對大家的疑問,李飛一一做出解釋。「出水的西王賞功幣類似於軍功章,通過一期發掘工程就出水200多枚。曾經國際市場上有人拍賣,一枚價值200多萬元。」


張獻忠大西國的冊封妃嬪的金冊



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和大順通寶銅幣




銘刻大西國國號的銀錠



現場,一根耳挖簪金首飾引起了不少女嘉賓的濃厚興趣。原來,耳挖簪一頭可以插入頭髮作裝飾,另一頭是挖耳勺的樣式,很實用。「做成文創產品,應該還不錯。」現場,大家覺得了解古人智慧深受啟發。

戒指、耳環、發簪等各類金銀首飾



瓷碗、銅鎖、鑰匙、秤砣、頂針等生活用具



當天展示出的不少金銀首飾也是被壓扁了的形狀。「我們推測,當時張獻忠的隊伍為了方便運輸,把手鐲等壓扁了,由此也可以驗證當年的一段歷史。」李飛說。



「太難得了,這些文物相當於明代社會後期的一本『社會百科全書』。」張楓是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大三的學生。他認為,遺址的發掘確定了其為明末張獻忠與楊展大戰的戰場遺址,為解決諸多有關張獻忠的歷史傳說提供了科學依據,能夠有機會到現場參觀、詳細了解,真的很難得。


據了解,第二期考古發掘從2018年1月至4月期間進行,4月30日結束。


近日,第二期發掘成果也將向公眾公布。


川報觀察記者 袁麗霞


編輯 陳俊


校對 黃穎


核對 曾東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川報觀察 的精彩文章:

以酒為媒玩「飛花令」,詩樂舞《大國芬芳》3月20日蓉城首演
資陽驚現「民俗博物館」 上千老物件供市民免費參觀

TAG:川報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