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甯姓起源——我們是從哪裡來的?

甯姓起源——我們是從哪裡來的?

源出姬姓

先秦時期以前,女子稱姓,男子稱氏。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姓氏合而為一。由於形式固定下來,子孫可以永久使用,便於形成一脈相傳的家族。

這也就是說,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嚴格區別的。「姓」代表氏族的血統,起源於母系社會,稱為族姓,是為了區分血緣,防止血緣婚配而發明的相應識別標誌。「氏」是古代貴族標誌與宗族系統的稱號,從夏朝中期開始「氏」成為「姓」的支系,表示功勛和地位。當時,由於部落的大團體裂變成了若干小團體,出於識別的需要,這些小團體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時也獲得了一種與地域有聯繫的新標誌——姓。

在《史記》有這樣的記載:「(周武王)誓師於牧野,伐商紂。紂師敗績。紂反走,登鹿台,遂追斬紂。明日,武王立於社,群公奉明水,衛康叔封布采席,師尚父牽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討紂之罪。」

在《中國歷代名君》寫到:「周武王,名發,文王姬昌一子。武是他死後的謚號。周文王有十個兒子,武王排行老二。長子伯邑考早亡。武王同弟八人,有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叔振鐸、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丹季載。兄弟十人中,武王和周公旦最有才幹。周文王死,武王即位。據《禮記·文王世子》說,武王只比父親小十四歲,武王即位時,年已八十四。即位後(為了伐紂)對內重賢用能,因才錄用,同母弟周公為太宰,康叔為司寇,丹季為司空。其它如召公、太公、畢公等賢良各當其位。」這段內容,闡述了康叔的家庭和武王伐紂時,他任周的司寇,並一直扶佐在周武王的身旁,幫助家兄成就大業的情況。

這位周的司寇康叔,即是甯氏的遠祖,源於姬姓。

據《中國歷史大事年表》記載:公元前1026年,周武王崩,其子涌繼承王位,史稱周成王。因其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攝政。紂王之子武庚見有機可乘,竟不念武王讓其祿父統殷余民之遺德,勾結武王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史稱「三監」),聯合東方夷族叛亂,並攻滅東方十七國。周公旦遵成王之命,一舉平定了這場叛亂。為加強周朝統治,周公旦大舉分封諸侯,將原封於康(今禹縣西北)的弟弟康叔改封於衛,統殷民七族和商朝故都朝歌(今淇縣城北)周圍(包括甯邑在內)的廣大地區。衛國原都朝歌,後遷楚丘。

關於甯氏祖根地和甯氏之始祖,《史記》云:「康叔,衛祖也。」《水經注》云:「修武故甯也,亦曰南陽。」《括地誌》云:「獲嘉古修武縣,亦即古之南陽。」《通志·氏族略三》云:「甯氏·姬姓·衛武公(前811-前758)生季亹,食采於甯,因以為氏。」

綜上所述,河南省獲嘉縣是甯氏家族的祖根地。獲嘉縣在上古時期稱為甯邑,周武王伐紂改為修武,漢元鼎六年(前 111)改獲嘉,此名沿用至今。甯氏家族的遠祖是康叔,始祖是衛武公的兒子季亹。

需要說明的幾點

在這裡還需要說明的是,史籍記載的並不完全一致,其中也不乏「傳說」和「推斷」、「估計」之談。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商周文化屬斷代文化。我國歷史有正確紀年是從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開始的,而周武王伐紂和康叔生活的年代遠在共和元年以前了。況且,姓氏問題不是大的歷史事件,記載不一和不詳是正常現象;二是從中國文字發展史來看,秦統一中國文字的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等都屬於大篆。而大篆文字連古文字專家至今都還沒認全,而且不同類型的大篆文字的字數都很少,用這樣的文字來傳承歷史文化,顯然是會掛一漏萬的;三是商周時期的重大事件,是用考古方法附以科技手段來推測的。這樣,由於考古發掘有限而會導致推測有一定的局限性。

關於甯氏始祖季亹,有的史書說不是衛武公的兒子,而是衛成公的兒子。根據司馬遷《史記》和秦嘉謨輯補本《世本》記載,我們可以查出由康叔到衛武公又到衛成公的世代序列。由此看出衛武公是康叔的第十一代孫,衛成公是康叔的第十八代孫,季亹是康叔的第十二代孫。衛成公之前,衛武公之後就出現了甯姓人了。衛成公即位前的衛懿公時代,衛國就已經出現名為甯速的甯氏大夫。並且《呂氏春秋·舉難》、《晏子春秋·問》、《史記·鄒陽列傳》等書所載的被齊桓公拜為上卿的衛人甯戚,也是甯速同時代人。《呂氏春秋》、《晏子春秋》所載自公元前660年至公元前547年的113年間,衛國曾出現了甯速、甯俞、甯贏、甯殖、甯喜等許多不同身份的甯氏人。所以,要說甯氏為衛成公之後,顯然是不妥的。

關於甯氏祖源,《中國姓氏大全》云:「甯,《百家姓》收,南北皆有。來源:(1)為衛國始君、周武王弟康叔的後代,至衛成公時,其子食采於甯邑(在今河南修武縣),以邑名為氏;(2)秦襄公曾孫謚甯公,支系子孫以謚為氏。」

析此「來源(1)」—「至衛成公時,其子食采於甯邑」應改為「至衛武公時,其子季亹食采於甯邑」。這個觀點在前邊已經陳述過了,不再重複;「(在今河南修武縣)」應改為「(在今河南獲嘉縣)」。因為他所說的「修武縣」是「古修武」。《大清一統志》說的很清楚:「今獲嘉縣治,即古修武,亦即甯氏也。」

關於「修武」的記載,在《魏書·地形志》和《太平寰宇記》中也有這樣的記載:「秦一天下,立修武縣。至北魏孝明帝孝昌中,分置北修武於清陽城,以此地南修武。後又置西修武于山陽城,三修城俱隸司州汲部。後周復於南修武置修武郡。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廢修武郡,移獲嘉以治之。」

另外,析此「來源(2)」——查《史記》知:秦甯公於公元前728-716年即位,《史記·秦本紀》載:「甯公生十歲立,十二年卒,葬西山。生子三人,長男武公為太子。武公弟德公同母魯姬子,生出子。甯公卒,太庶長弗忌、威壘、二父廢太子而立出為君。出子六年,三父等復共令人殺出子。出子生五歲立,立六年卒。三父等乃復立故太子武公。」又查《戰國策》載:「秦攻衛,取甯邑,諸侯皆賀。」

以上兩段記載,說明秦甯公生子三人,長子武公和中子德公有謚,武公的獨生子有封,德公共生三子都有謚,僅甯公的少子叫出子的無謚。但出子生五歲立,立六年卒,是否有後,還當存疑。秦甯公支系子孫未查出甯姓人,謚名也非甯姓人。所以,此說似不可取。

無論如何,我們認為,史籍中的難以深究的幾個疑點,均無礙甯氏族源於獲嘉。

在獲嘉縣張巨鄉李村東北的一里處,有一古冢,當地群眾都說是「季亹冢」。近幾年來,經數次考查和專家論證,它就是季亹冢。獲嘉尋根的甯氏人,也到季亹冢前祭拜。

此甯非彼寧

據統計,甯(寧)姓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中列第一百八十七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五。

其實,我們這個家族應當姓「甯」而非「寧」!

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時代,衛武公將甯邑(今河南獲嘉、修武一帶)分封給兒子季亹,後代以邑為氏,從而繁衍成甯氏一脈。在2800年的歷史長河中,與我們這個家族有關的書籍、族譜、碑刻,一直用的「甯」。《百家姓》中也只有「甯」姓,而沒有「寧」姓。

現在用的這個「寧」可比咱們的「甯」晚太多了,起源於明末清初。清軍入關後,滿族寧(寕)古塔氏、寧(寕)爾佳氏改漢姓為「寕」,形成滿族寕氏。在文字改革時,滿族寕氏簡化成「寧」了。

但在簡化字方案中,我們的「甯」作為姓字,並沒有被簡化。1981年國家標準總局實施的《漢字編碼字符集》,將「甯」字保留在了電腦簡體字型檔中。2009年,國家語委歷時八年研製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也已為「甯、氾、仝、谿、缐」等姓氏正名,出於對家族傳統的尊重,特以姓氏用字的身份,保留在了三級字表中。表中明確提到:甯:nìng,僅用于姓氏人名,其他意義同「寧」。

這是因為,作為姓氏,「甯」與「寧」的讀音不同。東漢《說文解字》中「甯」字音為「乃定切」、「寧」字音為「奴丁切」,對應的拼音分別是nìng和níng,歷代辭書也是沿用這兩個讀音。

濟濟多才

春秋時衛國有一個叫甯俞的人,謚號武子,衛文公和成公時的大夫。成公無道為晉所攻,失國奔楚、陳,卒為晉侯所執。甯俞不避艱險,周旋其間,卒保其身,而濟其君。孔子曰:「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因甯俞機智果敢,忠心耿耿,故甯氏尊甯俞為得姓始祖。

在春秋時衛國之甯邑得氏不久,甯氏便開始風光顯赫起來,見諸史冊者有甯俞及其子甯相、甯殖(甯惠子)及其子甯喜(甯悼子)、甯速(甯莊子)等均為衛大夫,另有被放逐於秦的衛國大夫甯跪。這樣,甯跪子孫和秦寧公之支庶便在陝西相融合,另甯戚仕於齊,子孫便落籍山東。

戰國時,有周威王師、趙國中牟(今屬河南)人甯越,秦時有魏(今河北臨漳)人甯昌,東陽(今安徽天長)人甯君,西漢時有東平亢父(今山東濟寧)人甯壽,南陽穰(今河南鄧州)人甯成,東漢有朝歌(今河南淇縣)人甯季,廣漢(今屬四川)人甯叔。這些史實表明,在兩漢時甯姓已分布於今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等黃河中下游各省份,並有進入安徽、四川等南方省份者。

魏晉南北朝時,甯姓曾繁盛於今山東濟南一帶,故後世甯姓有以濟南為其郡望堂號的。當然,這一時期的甯姓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樣,為避亂南遷進入今湖北、湖南、江蘇、浙江、江西等省份者,就連祖國西南端的廣西也有了甯姓人家的足跡了。

隋唐兩代,甯姓名人再次多見於史冊,一改魏晉南北朝時期消沉的局面,使甯姓發展呈現新局面。兩宋以後,甯姓人南遷者漸漸多起來,並逐漸遠遷於廣東、福建。

明初,山西甯姓作為洪桐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河南、山東、河北、北京等地。明中葉以後,有河北、京津等地之甯姓進入山海關以北繁衍生息,並有四川、廣西之甯姓入遷雲貴。張獻忠屠川後,有湖南、湖北之甯姓填四川。

清康乾年間以後,山東、河北、河南之甯姓隨闖關東的風潮進入遼寧、吉林等地,並有閩粵沿海之甯姓入居台灣,山西之甯姓入遷內蒙,陝西之甯姓進入甘肅。如今,甯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吉林、陝西、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之甯姓約佔全國漢族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甯姓濟濟多才,早在先秦時期,其名人便競現史冊。比如曾任齊國上卿的衛國人甯戚,其用來打動齊桓公的歌曲可以說是古代較早的一首詩。歌曰:"南山矸白石爛,中有鯉血長盡半,生不逢堯與舜……,長夜漫漫何時旦。"

甯戚:衛國人,春秋時齊國大夫。他懷才不遇,隱於商賈,宿齊東門外。桓公外出時,剛好遇到他正在喂牛,叩角而歌。桓公聞而異之,謀於管仲。管仲根據他的擅長,向桓公推薦,遂任為大田(農官),後拜為大夫。

甯成:南陽穰(今河南鄧州)人,西漢酷吏。他貪暴殘酷,武帝時任內史,後畏罪解脫歸家。再起為關都尉。人說:"寧成治,如狼牧羊。"

甯純:欽州欽江(今屬廣西)人,唐代官吏。世為俚帥。父為甯宣,隋時為合浦太守。唐高祖武德中歸唐。父亡後,以純為越州刺史。善撫眾,能以詩書教其宗人,民俗向化,徙刺合州。

甯賡: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唐代官吏。僖宗廣明中黃巢起兵,賡與弟甯袞統鄉兵拒之,守饒、歙二州。官至御史大夫。

甯濤: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宋代畫家。善畫,師範寬,多作關右風景,以精雅稱。

甯智:絳州曲沃(今屬山西)人,北宋學者。舉鄉貢進士。通《五經》,教授晉絳。其德性學問,為時所重。

甯時鳳:饒州浮梁(今屬江西)人,南宋官吏。進士出身,官蘄春主簿。金兵至,眾皆驚懼,獨時鳳慷慨陳詞,卒死於難。

甯玉:孟州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元代將領。膂力絕人,從世祖渡江有功,授百夫。後攻襄樊、滅南宋,累官浙西道都元帥兼沿海上萬戶。

甯正:鳳陽府壽州(今屬安徽)人,明初將領。沉著有膽略,隨朱元璋征討四方,並屯田數萬頃,兵農饒足,積功至四川都指揮使,後守雲南。

甯欽:湖廣衡陽(今屬湖南)人,明代官吏。正德時為御史,諫武宗南巡。又奏革吉王府漁稅,定遞馬之制,減帶徵之數。

甯完我:遼寧遼陽人,清初大臣。天命間歸降後金,後隸漢軍正紅旗。皇太極授為參將。後撫明朝百姓,主張仿明制,訪六部、言官,又獻滅明之策,皆被採納。順治時起為大學士、《明史》總裁官等。

甯調元:湖南醴陵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詩人。留日期間入同盟會,民國成立後,任廣東三佛鐵路總辦。後因參加二次革命,被袁世凱所殺。有《太一遺書》。

郡望與堂號

甯姓在長期的繁衍遷移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濟南郡,漢代設置,治所在東平陵(故城在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治歷城(今山東濟南),轄境相當今山東濟南、章丘、濟陽、鄒平等地。

甯姓的主要堂號有:"齊郡堂"、"達孝堂"、"篤親堂"、"成德堂"等;堂號:"濟南"、"寬廉"、"解衣"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敖漢奈曼甯氏 的精彩文章:

TAG:敖漢奈曼甯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