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西直門外的高粱橋不僅是為了紀念他,更堪稱古代橋樑傑作

北京西直門外的高粱橋不僅是為了紀念他,更堪稱古代橋樑傑作

如今的北京風沙大,霧霾嚴重。但在古代的北京,這裡不僅有河流、湖泊,還有泉溪、濕地,尤其是北京的郊外,更是水清見底,綠樹成蔭,一派水鄉的詩情畫意之景。

在北京的西直門外,就有一條風景清麗的河流,人稱「長河」,長河的前身是高梁河。而高粱河上的高粱橋,可以說是北京西郊歷史上的一座名橋,是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二十九年在和義門,也就是今天的西直門外所建的石橋。

高粱橋

這座高粱橋,原叫高亮橋,因民間有一段高亮趕水的故事而得名。

相傳,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後,命軍師劉伯溫修建北京城。那時的北京稱幽州,彼時還是一片苦海,稱為「苦海幽州」,是東海龍王的領域。

一天,劉伯溫在夢中有仙人來指點,說是東海龍王要把北京的甜水運走,運到西天瑤池去。劉伯溫夢醒後,馬上命令鎮守西直門的大將高亮前去趕水。

劉伯溫對高亮說:「高將軍,你早上吃過飯,要和往日上陣一樣,全身裝束起來,揀匹上好的快馬,出西直門往西北方向去,不久就會看見前面有一輛小車,一個老頭推著,一個老婆拉著,車上有兩個桶。那個老頭就是龍王,那個老婆就是龍母。車上的兩個桶,裝著全北京城的水。因為北京城原先是一片苦海,現在填平了海,修上了城,龍王和龍母沒地方待了,他們就想把北京城的水都帶走。所以,你見了他們,趕快在兩個桶上各戳一槍。戳完之後,撥回馬來,快往回跑,不論身後有什麼聲音響動,千萬不可回頭,等進了城,關上城門,登上城樓再回頭就不要緊了。這一點必須牢牢記住!」

按照劉伯溫的囑咐,高亮四更天就起來更衣、吃飯、喂馬,提槍上了城樓。到了五更天,果然見一對老夫婦推著一輛水車出了城。

高亮待水車走出兩里以外的時候,立即提槍上馬追了過去。追上之後,一槍便把水車上的兩個桶各扎了個窟窿,扎完拖著槍就調轉馬頭往回跑,一路上只聽背後嘩啦啦的水響,耳邊呼呼的風聲。因為劉伯溫囑咐他,只有進了城,關上城門,登上城樓才能向後面看,所以他一路都沒有回頭。

但高亮上了弔橋,忍耐不住了,他想,馬上就要進城了,憑我高亮的武藝,他二人就是再大的本事,也奈何不了我。於是就回過頭去,只見波濤滾滾,白浪滔天,登時一個浪頭把高亮連人帶馬打得沒影沒蹤!

高亮淹死以後,水流的聲勢也慢慢緩和下來,北京城的水源才保住了。北京人為了紀念他,便在他被淹的地方修起一座白色的小石橋,取名「高亮橋」,後來諧音成了「高梁橋」。

原來這對老夫婦是東海的龍公、龍母,水車裡裝的是甜水。水車已被扎破,一路走一路漏水。相傳,北京昆明湖、玉泉山的水,就是龍王推的那兩隻桶里流出來的。所以明清兩朝的皇帝,都從玉泉山拉飲用水,西直門也因此稱為「水門」。

這雖然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但在民間卻廣泛流傳。

明清時期,高粱橋為北京前往西山園林風景區的水道,它還是京城百姓春遊踏青的勝地。此處稻田荷池甚多,頗具鄉村風味。有提籠架鳥者,有蹲坐河畔納涼者,有於茶社中品茗者,也有蔽蔭樹下席地高卧者,一派祥和之景。

如今,由於歲月的變遷,城市的建設,高粱橋兩側修建了林蔭小道。而我們今天見到的高粱橋,已非元朝原橋,而是清代所建,被列入海淀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

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eijingCom 的精彩文章:

古代用於天子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壇為何是露天的?
北京也有「九寨溝」,還是免費的

TAG:Beiji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