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阿西莫夫談教育:獨特的學習節拍

阿西莫夫談教育:獨特的學習節拍

阿西莫夫談教育:獨特的學習節拍

回首1951 年,我寫過一則名為《他們有過的快樂》(The Fun They Had)的故事,這是一篇僅僅1000 字長的故事,而且,情節也簡單——兩個22 世紀的孩子找到一本舊書,其中,展現了20 世紀教育體系的性質。他們驚訝地發現,當時的孩子們成群地去特定的建築物里接受人類教師所傳授的公共教育。

當小姑娘瑪吉(Margie)回到家裡時,她自己的教學機器正等著繼續和她一道學習真分數運算,故事的結局是這樣的:她在想著當她的爺爺是小孩的時候他們所上的老式學校。所有的孩子從鄰近各個地方歡笑著、喊叫著來到學校,在教室里坐到一起,上完一天的課便一同回家。他們學習相同的內容,因而他們能夠相互幫助完成家庭作業,能夠進行討論。而且,教師也是真人??

機器教師在屏幕上閃現出:「當我們將分數21 與41 相加時??」而瑪吉正尋思,那些孩子們一定是多麼熱愛往日的學校。她在想著往日的孩子們有過的快樂。

寫作這個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我的一個老朋友正在編輯報業辛迪加的兒童報紙版面,他要我寫一篇短小的科幻故事。我正有意要嘗試譏諷作品,而且,我肯定孩子們對反諷的感受性與成年人一樣高。當然,孩子們因缺乏經驗而顯得不足,因此,我認為我會在他們確實有經驗的地方投合他們,並且寫了《他們有過的快樂》這個故事。

我想,會有一個少年不會立即意識到這種學校沒有樂趣嗎?他難道不會懂得,對於擁有親身調教的私人教育全部優勢的孩子來說,渴望早期的原始風尚是荒謬可笑的嗎?

畢竟,我就曾經親自去學校上過學,而且還做得很好。我設法在15 歲時完成了高中學業,一直以來,我即使不是班上最好的學生,也接近於是班上最好的學生。學校對我來說,大約就像它對任何人那樣好。

然而,我記得:

  • 那些恃強欺弱的小霸王,讓你在經過操場和走道的時候都苦惱不堪。

  • 那些反應遲鈍的學生,讓你不得不跟著他們龜步爬行,並且讓你感到無聊厭倦(或者另一種情況,跟反應敏捷的學生在一起,你不得不灰心喪氣地加快腳步)。

  • 那些無能的教師,能讓任何主題變得枯燥乏味。

  • 那些冷酷的教師,磨尖了挖苦的利爪,給孩子們帶來痛苦,而又不許孩子們反駁。

  • 那些嚴厲的教師,對學校的固有缺陷感到不滿,並且使它成為一座監獄。

  • 分數上的無情競爭教給每個孩子的是,除非使他的夥伴面子盡失,不然他什麼也不是。

你指望孩子們會在那些環境中擁有樂趣嗎?會有孩子不寧願擁有一台自己的電視機,這台電視機無比耐心地只關注於他,並且適應他自己的獨特的學習節拍嗎?

阿西莫夫談教育:獨特的學習節拍

自從《他們有過的快樂》首次面世以來,不斷地有文選要求將它收入,就我所知,它已經發表過30 次以上。如果不是有這樣一個事實存在,我會認為我已經有效地達到了我的目的,這個事實即,至少在成年人當中,在許多場合下,並沒有感受到其中的反諷意味。有些編者所發表的與故事有關的註解,以及我收到的一些信件,常常清楚地顯示出,他們並沒有從反諷角度來詮釋那篇文章,反而認為作者是在推崇當代教育,並對機器教育這種方式感到恐懼。

明顯地,在教育者當中,存在一種強烈的思想傾向,即認為機器教育存在某些非人性化的東西。為什麼會這樣?我感到驚奇。是否有人認為機器是冷酷無情的,而且不能理解孩子們的需要?然而,如果每個冷酷無情,而且不能理解孩子們的需要的人類教師都被從他或者她的崗位上撤換下來,我懷疑我們的教育體系將會解散。是否有人認為孩子不會與機器建立情感聯繫?

我猜想,在剛有汽車的早年,就有一些人覺得,沒有誰使自己與冷酷無情而且沒有生氣的汽車建立起的聯繫,能同他們與漂亮、敏感而且有生命的馬匹建立起的聯繫相媲美。然而,儘管我們的汽車文化可能存在缺點,這些缺點並不是由於人類對他們所駕駛的汽車有任何情感上的不足而引起的。是否有人認為接受機器教育的孩子不會接觸到其他人類,因而在許多價值觀上也會出現嚴重缺陷?

然而,誰會提出一種徹底的取代呢?還是會有許多需要群眾性體驗的學習領域,比方,體育運動、自然課上的實地考察、戲劇、演講等等。另一方面,將會存在這樣的學科,它們並不需要夥伴關係。事實上,如果除掉人為的和不必要的課堂公開競爭,人們從學習數學或者歷史起步,學習效果會更好。然後,可在適當的時間安排研討會,在這種研討會上,學生們能夠相互傾聽、評論和受益。

簡而言之,機器教育不是要取代人類的互動,而是一種補充。事實上,如果不是受到消極條件的壓制,人類的互動可能進展得更好。這些消極條件是與枯燥乏味和缺乏創見的集中教育過程相聯繫的,而這種集中教育過程包含與互動無關的課程。

現在,假設我們的文明持續到21 世紀(這是一種可能的而決不是理所當然的設想),而且科學技術繼續進步。假設通信衛星比今天多得多,而且功能多得多、技術成熟得多。假設用容量大得驚人的可見光激光束來取代容量極為有限的無線電波載體,在地球與衛星之間往返傳遞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將會有數百萬個影音頻道的空間,而且很容易想像,地球上的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個分配給他的特定波長,正如現在他可以分配到一個特定的電話號碼一樣。

於是,我們可以想像,每個孩子都有可能像《他們有過的快樂》中的那些孩子一樣,擁有個人專屬輸出線路,通過這個線路,他能夠在某一適當的時間和他的私人教學機器建立聯繫。

阿西莫夫談教育:獨特的學習節拍

這是比我們今天能夠裝配起來的任何東西都更為通用和更能交流的教學機器,因為在這一段時間裡,計算機技術也將會取得進步。

我們可以合理地希望,這種教學機器將是靈活通用的,同時也能夠根據學生輸入的內容來自行修改程序(這也是一種「學習」)。換句話說,學生可以提出機器能夠回答的問題、作出陳述、回答機器能夠評價的測驗題。機器反饋的結果是,它能夠調整教程的進度和強度,並將其轉換到學生表現出明顯興趣的任何方向上。

我們不必假設教學機器必須自給自足,或預期其大小類同於一台電視機。我們可以想像,這種機器將聽其之便取用巨大的完全編碼的全球中央圖書館所擁有的任何書籍、期刊或者文獻。機器有的,學生就會有,要麼直接顯示在顯示屏上,要麼在列印紙上列印出來以便更為從容地研讀。自然,教育不能與世界脫節,其本質必然受到社會狀態的影響。

如果文明倖存到通信衛星、信息的激光束傳送、計算機化中央圖書館和教學機器的時代,我們就能夠合理地確信,到那時,世界將會比現在緊密得多地結合在一起。

生活在我們現在這樣一個有著生死攸關問題的時代,我們能夠明白,如果人口、污染、短缺、疏離感和暴力這樣一些問題找不到合適的解決途徑,文明就不會倖存下去。這些問題中的每一個都會影響整個世界,而且不能由任何一個國家在它自己的領土上加以解決。

例如,如果美國將它的人口穩定在合理的水平上,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口數目卻在持續膨脹,那麼,在我們國界之外的混亂、政局動亂和飢餓,將擾亂我們自己高尚的生活標準所依賴的世界貿易的穩定運作。加在我們之上的經濟壓力也會將我們傾覆到混亂的狀態。

同樣地,世界上任何一地的空氣和海洋污染都會導致世界其他地方的污染。我們不可能將我們的空氣和水與世界其他地方的空氣和水隔絕開來。我們不能將我們的那一部分臭氧層隔離起來。我們無法確保別處的流行性疾病或者放射性污染不會擴散到我們這裡。我們的問題實質上是全球性的,它們只能由全世界一同解決。

因此,在一個業已開始的進程中,國際組織在它們面對以上種種問題時都會在數量上和規模上變得越來越強大。無論世界還將怎樣繼續對一種過時的、行不通的和垂死的民族主義進行空口應酬,21 世紀都可看到一個事實,即,我們如果不是被承認地,也會是有效地處於世界政府的領導之下,同時,在文化、社會或者經濟方面的地區差異不會改變。教育不得不適應這樣一個世界。例如,歷史學不得不是人性的歷史學,其著眼點在於社會、文化和經濟趨向,而與英雄-壞蛋聯繫在一起的戰爭和政治事務將不再受到重視。畢竟,在一個除了合作別無他路的世界,讓仇恨永存將是荒謬可笑的。

因而,當地方語言被用於教學時,唯一合理的假設是,對於已經變小而且互相聯繫的世界來說,某些混合語已經發展起來了。不需要任何理由去嘗試壓制語言,因為文化多樣性是非常美妙的,而且有益於為我們這個物種增添光彩。然而,多語種並存也絕非不尋常。因而,為什麼每個人不應該至少會說兩種語言,即他或者她自己的語言和「世界語」呢?

在如此全球化的一個社會裡,擁有機器教育不是更加可靠嗎?我們能否期待人類完全擺脫早年非全球化日子裡的那些偏見?而且,即使機器是由不乏偏見的人類編程的,這樣一個起碼的事實,即機器能夠按照學生們的需要和能力修改自己的程序,也可能意味著它們將漸漸趨向全球性。

例如,在我看來,情況很可能是(儘管我自己的沙文主義願望是這種思想的根源),英語比其他任何語言都更接近於世界語,因為英語相對於其他任何語言來說,已經是更多人的第一或者第二語言,不過可能要將較多方言語言且地理分布單一的漢語排除在外。

可是,即使就是這樣,世界語無疑還會吸收充足的其他語言的辭彙和語法。對於將英語作為母語的人來說,世界語變成了一種外語。教學機器也許會如此地照章辦事,如此地自我改進,以至於促使世界語偏離了英語,從而使它儘可能成為一種沒有太明顯的語源的新語言。另一方面,它們的程序能夠阻止世界語過於極端失控而成為互相無法理解的方言(如同曾經在西歐,發生在拉丁文上的情況)。教育可能在21 世紀要經歷另一場重要的革命——它可能不再是只面向孩子的。

阿西莫夫談教育:獨特的學習節拍

人們會很自然地設想,只有孩子們必須受到教育。他們與生俱來的本領只不過是一點兒生物學上的本能,他們必須學習一切事務,從而使他們成為有文化的和社會的人。

他們一旦學得了一些最基本的必要技能——即說話、閱讀、掙得生計——他們的教育就被認為完成了。當然,某些方面的教育還會繼續進行,對於成年人來說,必定是學習他們感興趣的領域中的新東西,或者學得更加精通社交,或者適應新城市、新環境、新情況。可是,這種成人繼續教育是成人獨自應對的事情。制度化的教育,是留給年輕人的。

結果,我們將教育當成封閉式的。人們擁有受教育的機會,人們受到教育,人們完成教育,然後進入「現實世界」。這種觀點對年輕人和年長者雙方都是有害的。孩子們很快得知,成年人不必去學校上學。如果對上學有任何困擾,孩子們就會把它歸罪於他們是年輕人。他們逐漸認識到,長大成人最大的報償之一就是從學校的囚籠中解放出來。他們的目標變成了不是受到教育,而是擺脫教育。

類似地,成年人確信,教育是與童年聯繫在一起的,是他們已經倖免並逃脫的東西。如果讓他們重返與受教育的孩提時代聯繫在一起的學校生活,他們就會感到成年人時期的自由受到了玷污。結果,許多成年人,不管有意還是無意,都感到做那些孩子們做的事情,如讀書、思考問題、獲得見解等,會有失他們的成年人身份。成年人很少會因為忘記了他們曾經學過的微不足道的代數學或者地理學知識而感到局促不安,正像他們很少會因為不再使用尿布而感到局促不安一樣。當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時,通常都不能改變觀點或者態度,從而適應變化的環境條件他們忘記了該怎樣學習,而且必須完全依賴於在十來歲時獲得的警言妙句的一鱗半爪的模糊記憶。結果,便會出現一種固執的保守死硬派,即日益不能容忍任何新事物,以及不假思索地拒絕調整,即使這種調整對他們有益。(當然,對此存在個別例外。)

剛剛脫離學校,或者正處於脫離過程中的相對年輕的人們,有輕視前輩的保守主義和蒙昧主義的傾向,甚至寥寥數年也足以產生顯而易見的差別。這就是我們在20 世紀60 年代出現這樣一句警句的原因所在:「不要相信任何一個超過30歲的人。」

年輕人對於老年人的不信任,以及他們對年紀老是同遲鈍、落伍、笨拙和缺乏創見不可分割的這種成見的接受,都助長並證實了那種刻板化印象。接受了這種成見的年輕人年歲漸長之後,便會退縮到相同狀況里,進而形成一種自我應驗的惡性循環。

這種關於年齡的成見,作為社會軀體上一個無益的贅瘤,嚴格來講不是新東西;然而,隨著它繼續發展,它正在變得更加危險,到21 世紀,它可能會致命。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年齡層面正在發生變化。縱覽人類生存在這顆行星上的絕大多數時間,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足以使得人類平均年齡保持很低。(如果不考慮嬰兒死亡率在死亡率中佔有不成比例的比重,平均年齡還會更低。)

可是,自從19 世紀中葉以來,由於現代醫學的進步,死亡率一直在下降。嬰兒死亡率的下降和出生率較慢的下降未能夠補償壽命延長所致的效應。在這種效應最顯著的國家裡,人們的平均年齡一直在無情地增加。

在美國,超過65 歲的人所佔百分比的穩定增長,已使得現如今老人成為一股強大的表決力量。此外,我們正日益變成一個由財政組織養老金、公共醫療補助和社會保障福利的國家,它們由如此之多的人所享受,而且還可期待會由更多的人所享受。正如有些人已經指出的,會有越來越多的非生產性老人由越來越少的生產性年輕人後備力量來供養。

如果這個趨勢繼續下去,情況會怎樣呢?考慮一下——世界總人口如今徘徊於40 億,而且正在以每年2%的速度增加。如果這個增長率繼續不加限制,到2010 年,世界人口將達到80 億;到2045 年,將達到160 億,如此類推。

可是,沒有人真正希望人口繼續不加限制地增長很多個10 年。唯一的問題是,用什麼來阻止它的增長。或許可以通過飢餓、疾病、社會衝突等等來促使死亡率上升。當然,以這種方式阻止人口上升,會產生足夠多的不幸和政治混亂,動搖我們複雜工業社會的崇高、強大然而不很牢固的根基。它將粉碎獨力保障世界人口的食物、衣服和安全(無論是多麼不充分)的科技結構。如此一來,我們就沒有必要去討論21 世紀了。

另一種辦法就是全球性地降低出生率。對此,存在可怕的障礙。然而,當大災變更加臨近,低出生率越來越被理解成倖存下去的唯一途徑時,驚慌失措的人類將會採取越來越激烈的措施來保證自身的安全。然後,也許,我們將在一次不過是較小的大災變中凱旋——也就是說,文明能夠恢復得過來的那種大災變。

儘管如此,在那種情況下,全球性大幅下降的出生率將確保人類平均年齡持續增長。老年人的比例將穩步增加,這些老年人無疑要由數量上穩步減少的年輕人來供養。這種變化將進一步由這樣的事實所加劇,這個事實就是,持續的文明將確保醫學方面的繼續進步,因而,變性疾病將日益得到成功治療(如今這種疾病持續不斷地侵襲老年人),而且死亡率將進一步下降,以至於不得不以出生率的下降來抵銷。

自然,隨著醫學掌握了抑制和/或改善關節炎、癌症、循環性疾病、腎病等等疾病病情的方法,老年人將會更加健康和強壯。達到這樣的程度,老年人對社會形成的資源損耗也許會比目前情況下少。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依舊抱持年老就是思想古板和缺乏創造力的成見,那麼,整個社會就會僵化。人類將避開人口爆炸的死亡巨響,而去忍受老年人過多的死亡嗚咽。

除非教育做點事情來消除這種成見。

教育必須不再局限於年輕人。年輕人絕不能盼望結束教育,老年人絕不能將它當成一種不成熟的陪伴物來回憶。對所有人來說,教育必須被視為人類終其一生的需要。

為什麼不是這樣呢?活躍的和健康的生物體都能輕易地適應環境,也沒有任何勉強。細胞分裂、樹木長葉、馬兒奔跑、海豹游泳、老鷹飛翔,也都沒有任何痛苦。動物已充分進化到能夠明顯地表露情緒,當它們的身體發揮著適應功能時,它們的行為都表露出一種純粹的愉悅。

那麼,人類軀體要適應什麼呢?考慮一下巨大的人腦,它占人體的2%,質量總共達1.36 千克。除了海豚,沒有其他生物體同時擁有如此大的一顆大腦和相對來說如此小的一個軀體。除了我們所謂的思想、理智、見識、直覺和創造力以外,這樣的大腦還要適應什麼呢?

既然大腦是如此適合於人類,既然對它的利用不足會導致非常痛苦的我們稱之為厭煩的情況,那麼,假設人類在思考時肯定會有樂趣,不是顯得很自然嗎?

當孩子學說話時,他會經常說,他會提出問題,摸索和探測,沒完沒了地感到好奇。他顯然喜愛他發展起來的思考能力——然後,他去學校上學,並使這種聽命於他的能力宣告終結。

學校並不有趣,然而,通過機器進行的教育——具有個人化、可適性、靈活性等性質——難道不可能被證明是有趣的嗎?如果它是有趣的,那麼,它難道不可能是那種人們不願捨棄的樂趣嗎?如果是這樣,那麼,教育就能夠延續到老年。老年人不見得會放棄高爾夫球或者網球(就此而論,或者性生活),就因為他們年輕時擅長此道。那麼,他們何必要放棄教育呢?如果那被證明是一種持續的樂趣?

事實上,給定一種長久的、精力充沛的和健康的生活,而且,在這種生活中,成年人「上學」不是一件令人難堪的事,那麼,在人們所致力的各個領域之間為何不能存在經常的轉換呢?在60 歲時,有些人為什麼不可以突然決定學習俄語,或者開始從事數學或者物理學,或者闖入國際象棋、考古學或者泥瓦匠的領域呢?要讓人的頭腦保持積極、快樂、活潑和富有創造性,有什麼會比將之送到新方向上去衝浪更有助益呢?

計算機,通過編程而具有越發強大的多功能性,而且其自身也在與人類的互動中具有日益增長的學習能力,它們將會進一步促進那些新的興趣,而且,以這種方式,教學機器也會有助於拯救我們的社會。

當然,對教育的這種想像,其關鍵之處在於,如果人們學的是他們想要學的東西,那麼,他們就能享受學習的樂趣。實際上,這不是一種非常深刻的見解。一個感到學校的每門課都令人厭煩和無法理解、似乎缺乏學習能力的孩子,卻可能將他的每一種本領專註於對棒球規則的理解上,而且可能以非凡的熱情成功地記住那些不相干的統計數據,這些統計數據連數學教授都可能感到棘手。

那麼,為什麼不讓孩子去學習他想要學習的東西呢?如果他想要學習棒球,就讓機器教給他棒球的理論部分,這些理論知識隨後能被他應用於球場實戰中。結果,他可能出於自願,想要學習更好地閱讀,以便閱讀更多有關棒球的知識;他可能想要學習算術,以便計算棒球的平均分。最後,他可能覺得他熱愛數學勝於棒球。沒有了約束,他可能很好地在外力從未能夠推動的方向上前進。

阿西莫夫談教育:獨特的學習節拍

然而,如果每個人都有他想要學習什麼的選擇餘地,這個世界還能延續下去嗎?如果我們的教育體系完全以個人選擇為前提,這個社會能存在下去嗎?

為何不能?如果我們考慮科技進步可能的本質,即假設文明能夠倖存下來。隨著社會工業結構的計算機化和自動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目前在人類所有工作中呆笨而不用腦子的粗活種類,大部分將逐漸消失。人們可以想像一個由機器人和計算機來種地、採礦並維護機器的世界,留給人類的恰好就是那些適合他們大腦的創造性工種。

每個沒有遭受過明顯腦損傷的孩子,在他們進入小學一年級學習之前,都以無數種方式表現出學習行走、說話、適應生活的能力。因此,很明顯,只要我們使學習過程快樂,並且激勵(不是像我們今天常常做的那樣進行處罰)那種創造力的任何展示,每個人都會呈現出創造性潛力。

讓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步調行進吧。如果有人決意沉湎於某種我們會認為不光彩的怠惰之中,或者沉湎於大家所認定的瑣事當中,那麼,他們在隨後的人生中會變得厭倦,並且轉而嘗試某些我們目前片面認為會更有價值的事情,即科學研究、政治和法律、文學、藝術、娛樂,當然,還有教育。有些人可能在起初的方向上繼續前進(也許後來放棄了這個方向)。情況難道不可能是,在純粹自願的基礎上,會有足夠多的人選擇具有社會重要性的活動來保持世界運轉嗎?

也許,教育將被證明是具有最非凡的重要性的活動——設計出具有高度專業性和新方向的計算機程序——而在較傳統的學科上促成更精緻的成果。人和機器之間可能存在一種穩定的、協作的整合現象: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兩種智能之間的區別可能會變得模糊,「知識的發現和提煉」與「無知的大塊烏雲的潰散」二者一起推進,其速率可能比二者各自分別進行更加快。

在我所描述的這樣一個烏托邦世界裡(假設它能夠實現——當然,這很可疑),存在這樣的危險,即任何事情將運行得如此平穩、安全和可靠,以至於讓人失去了所有的興趣,並且產生出一個這樣的社會,它將慢慢地和催眠般地沉沒到頹廢的懈怠中。

然而,情況也不盡然會是這樣,因為我們還可以挺進太空,並在那裡發現一個遠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為寬廣的新的地平線。那也是一個更加奇妙和更加危險的前沿,是一個更為廣闊和更意想不到的棲居地,是一個可以大幅度向外擴張的空間——它更具可怕的未知性和更令人振奮的可能性。所有這一切,都超乎我們目前所能想像。不過,那是另一篇文章探討的主題了。

本文轉自Aha社會創新學院,作者阿西莫夫。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