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孤獨是生而為人的條件」

「孤獨是生而為人的條件」

?

你很好 你值得這世界對你好

想自由

 湘江音樂節

林宥嘉 

00:00/04:33

?

十八歲以前我就是那種無法跟別人打成一片的人。

上學時別人手拉手去廁所,課間一群人討論這個女生的打扮那個男生長相的時候,我永遠一個人坐在角落。

上班以後所有同事都聚堆聊自己的生活,昨晚吃了什麼菜,今晚準備去哪嗨,微信傳合照互相點贊,而我永遠不在這個行列里。

之後我告訴自己,去了新的環境一定要改變。

可是若干年的修鍊後,我既沒有迅速跟別人混熟到艾特來艾特去,也沒有讓別人表露出很喜歡和我玩的意向。

所以漸漸我變成「今天興緻來了就多認識幾個朋友,明天倦了就少說幾句做個默默的觀察者」

我把注意力更集中到內心世界,關注自己身上發生的變化。

外界的是非已經不再是我唯一的關注點也已經不是我衡量自我的一個準則了。

我一直認為無論和誰相處都要保持適當距離才好。

在一定空間之外人與人的生活才能夠交匯的既舒適又友好。

生命中真正的秘密從來都是不能分享之重,能說出口的其實都不算什麼。

很多人並不屑於跟其他人打成一片,非常享受獨處或者朋友少而精的生活狀態。

像是我高中時候一個朋友,常年獨處,就算是我跟她關係比較近也只是偶爾聊聊近況或者有什麼事情要分析討論的時候才會聯繫。

這樣的人會覺得跟其他人的關係維持是完全沒必要的。

有些人的家庭教育也會讓他們養成相處程度不同,可接受的肢體親密程度也不同的概念。

比如說有些人無法接受跟別人同喝一瓶水,

有些人無法接受別人穿自己的衣服,

有些人無法接受與別人同睡一張床。

其實說白了,廣泛的交朋友的原理大概就是「多個朋友多條路」說不準什麼時候會需要誰的幫忙。

有機會接觸到了就先交個朋友,說不定以後有事用得上這種比較功利的想法。

或者是喜熱鬧喜歡找找存在感,就愛在路上走,能有從頭打招呼到最後的那種感覺。

《英國心理學雜誌》刊登的一篇研究指出,當高智商的人更頻繁地社交時,會體驗到更低的生活滿意度。那些像福爾摩斯和紐特·斯卡曼一樣高智商的人,獨處時會更快樂。

起初的態度是矛盾的,即「厭和聲,恐剝離」。

獨處是不屑與人交往,孤僻是沒能力與人交往,這根本是兩碼事。

之前看《千與千尋》裡面的無臉男,每天只是在湯屋外邊的橋上站著,沒人注意。

徘徊在離湯屋世界最近的地方。

這個世界是排斥他的:「你怎麼把無臉妖怪放進來了呢」同時他對這個世界也沒什麼興趣。

他還不會說話,只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沒有傷害過什麼人,除了給牌子之外也沒有糾纏千尋。

直到他進入湯屋被湯屋的慾望侵染。

他發現大家喜歡金子,就變出金子,他用人們的貪婪來彌補自己的空虛孤獨

他不願意再承受自己的空虛孤獨,於是迫不及待地將各種食物甚至人吞下去,形成一個虛假龐大的假的自我

不願意孤獨逃避孤獨卻讓自己更加孤獨。

他企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自己改變現狀,但卻因此失去了真實的自我。

對自我本能的壓抑讓他越來越不堪重負,直到最後他痛苦不堪,再也不能承受這個虛假的自己。

他沒有被孤獨毀掉,卻因為喪失自我和慾望膨脹而變形受傷。

?

我想大部分人都有過這種體驗。

無依無靠,沒有精神寄託,沒有電話打進來,沒人在微信上和你說話。

你躲在自己的小房子里或是避開眾人的角落裡。

你會感到悲傷失落,感覺自己像是被全世界都拋棄了。

在別人眼裡看來一個人是一件多麼孤獨的事情啊,可在我眼裡我不覺得是。

我習慣一個人做任何事情

不一起去吃飯又怎麼樣?我自己有手有嘴,不需要別人喂。

不一起去逛街又怎麼樣?我就算逛街,也是列好清單只買自己需要的買完馬上去結賬。

因為這樣最省時間,你不用等別人一起吃飯,一起去做一件事之前先商量地點時間。

你所有的計劃都掌握在自己手裡。

心理學家安東尼?斯托爾說過:過度陷入人際關係,反而會讓我們與自我日漸產生隔膜。

可以這麼說,如果想和更好的自己建立連接,每個人都需要適度的孤獨。

叔本華也曾說過:「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有可能完全地成為他自己,而當他投身於人際交往時,他都將或多或少地失去部分的自我。

朋友說「在我上高中的時候,班裡有個女生,與我們幾乎沒有什麼共同話題,我們在談論各種八卦趣事時,她總在奮筆疾書或是靜靜沉思。

當時並不理解她 總以為這是性格使然

直到我後來高考失利,考上了一所與自己水平並不符合的學校。

後來再相見身邊人的思想及各方面層次和我相比是高了一檔的。

價值觀的種種相悖使我們並不能互相理解。於是慢慢我也變得不愛與周圍的人交流,變得像那個那個女生那樣,在他們談論八卦時奮筆疾書,為未來做打算。

終於我理解了她。那時候的她,就像一匹孤獨的狼吧。

那個女生,後來去了北大」

原來優秀的人沒有必要合群。

因為一個人就足夠了,合不合群可以看心情。

?

村上春樹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這個人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 或說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 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 獨自跑步也罷 寫文章也罷 我都不感到無聊 和與人一起做事相比 我更喜歡一個人默不作聲地讀書或全神貫注地聽音樂 只需一個人做的事情 我可以想出許多來」

大致而言,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

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很多朋友都和我說:如果是一個人去吃海底撈,服務生會在孤獨食客的對面放一隻小熊娃娃來陪伴他。

我感覺海底撈提供這種個性服務非常有趣。但我也有一個疑惑:一個人吃飯真的就這麼孤獨嗎?一個人獨處時就一定需要有人陪伴嗎?

對年輕人來說獨處是一種酷刑,對歷經世事的人來說卻是天堂。

就像《生活大爆炸》裡面說的:「或許你在學校格格不入,或許你在學校最矮最胖,或許你沒有任何朋友,但其實都無所謂。

那些你獨自一人度過的時間,比如組裝電腦,或者練習大提琴,會讓你變得更加有趣。

等到有一天,別人終於注意到你的時候,他們會發現一個比他們想像中更酷的人。」

我最近看了一期《讀書人》節目,嘉賓是李敖大師。

習慣實話實說的他在節目里再次口吐真言:「我是單幹戶,不與朋友來往,但是我自己很用功,每天工作16個小時。」

佩服大師的特立獨行,可是聽他這樣講,很多人在腦海里蹦出來的問句一定是:這種不與朋友來往的生活會不會太寂寞?

可轉念間想一下,也許就因為他這份不太合群的孤獨,讓他一個人活成了一支隊伍。

所以後來的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單之中。

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我終於明白,消耗大量時間精力換來的「你人真好」,這樣的「群」合而無用

任何一段關係都不應該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縱觀歷史,你就會發現許多偉人都是在極端孤獨中創造了傳世之作。

左丘失明後寫下《國語》;

沃爾特?雷利爵士被關在倫敦塔等待死刑時寫出了《世界史》;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苦役營里構思了3篇故事,兩部小說;

羅馬哲學家波伊提烏斯,在監禁中寫下了名垂千古的巨著《哲學的慰藉》;

……

想要擺脫平庸的低級趣味你就要學會享受獨處的時光。

?

之前作家李尚龍分享他的一個朋友。

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朋友去年辭職,一年沒有找工作。

因為擔心他的狀態,李尚龍吃飯的時候就會關心的問:「你什麼時候找工作阿?」

朋友笑著說:「不著急」。

「為什麼不著急阿?」

朋友接著說:「我還有點存款,夠扛一年。」

「那也不能這麼作死吧,花完了呢,至少應該先找個工作干著唄?」

朋友搖搖頭說:「真不著急,試問,人生有多少時間可以這樣什麼事情也不做呢?」

聽完,李尚龍也就沒再說什麼。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大家也鮮少聯繫。

一年後,李尚龍才發現,朋友用這一年的時間考了駕照,健身減肥了20斤,讀了100多本書,還自考了註冊會計師,並藉此成功轉了行。

當朋友走進一家會計事務所時,他才告訴李尚龍,這一年為什麼很少能看到他。

因為,他在這一年的寂寞時光里平靜努力著,終於他成功轉型,變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夏目友人帳》有一句台詞:「我必須承認,生命中大部分時光是屬於孤獨的,努力成長是在孤獨里可以進行的最好遊戲。」

不要因為孤獨而耐不住寂寞,因為這是你人生中最好的增值期。

孤獨從來不會毀掉一個人,變了形的慾望和居無定所的自我才會。

卯足了勁的讓自己鑽進不適合自己的圈子假裝自己不孤獨才會。

而我短暫的大學期間,目睹了太多為了合群的「慘劇」

大一的時候總有人叫我打遊戲,我也打,可是留下的是和他們一樣的空虛。

所以大二,當他們拿著手機不停下載新的遊戲的時候我就在角落拿著單詞書背單詞。

現在回想起來 幾年後的今天,當一些人在烈日下暴晒時,我卻在空調房寫文章。

最重要的是,我已經忘記了當時說我不合群的那些人叫什麼名字了。

我知道他們中有可能還有人惦記著我甚至會和朋友聊起來的時候說我不好。

但我一直覺得他們惦記著我說明他們生活裡面不能沒有我,

而我忘記了他們的名字 說明我的生活裡面可以沒有他們。

一個網友私信我說「就是因為我不扎堆我把別人扎堆的時間省下來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我為我的行為感到自豪,從不後悔」

你們認為我朋友很少嗎?確實少,但都是精英。

真正能跟我聯絡的人也不會天天跟我膩歪。

大家都是說完自己需要的做一下意見匯總之後便各忙各的。

而我在大學裡看到那些天天跟朋友扎堆搞什麼party的,等畢業了卻跟朋友聯絡不上了。

問她原因,她說:大家都有事忙。

我也在微博上看到一個網友分享的一段話

所以高端一點的圈子更多靠利益維繫;低端一點的圈子更多靠情感維繫。

但最後都是極少數人的遊戲。

?

卡爾維諾在小說《樹上的男爵》中塑造了一個在樹上度過自己一生的人,直至生命消失,他再也沒有踏上地面一步。

從高空看下去,地面上的事物外貌完全不一樣.

小說主人公柯希莫說:想要清楚看見地面的人,就應該和地面保持必要的距離。

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並不是因為想孤獨

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羯子姑娘 的精彩文章:

TAG:羯子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