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舌尖上的美國

舌尖上的美國

作者:籌碼君

最近中興遭受美國禁購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很多人不禁擔心中國的產業在美國的大棒政策下會不會不堪一擊。不過,也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見,本文就從另一個視角分析了中美貿易戰的可能發展趨勢。小編覺得,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幾方面的看法都應該聽一聽,得出的結論才能更具全局性。

持續了幾萬秒的中美貿易戰又又又結束了,股市居然還漲的不錯。能把貿易戰打得跟結婚一樣「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也就特朗普能做到了。結局不用說,中國又又又是最大贏家。

中美裝模作樣打架,順手制裁俄羅斯,俄羅斯股債匯三殺,盧布、債券和俄鋁股票如水銀瀉地一般跌得阿媽都不認識了。這還沒完,一轉身,美國轟炸敘利亞,深入俄羅斯戰略利益腹地,油價大漲而俄羅斯繼續遭受重創。又是一個老大老二打架,老九死了的故事,異常悲傷。

誰都知道,中美之間強行做利益再分配難度不小。中美兩個社會哥,經常看起來劍拔弩張,但是,真正的撕逼卻越來越少,每逢矛盾高潮,還經常找個軟柿子捏一下,滿滿的心機婊。

多少位民間軍事家經常在酒肆、飯莊和洗腳城裡痛心疾首的宣稱,中美必有一戰。可是,貿易數據不說謊,如果用數據刻畫,中美之間,是蛋白質臍帶緊緊鎖定的共生關係,最接近的這種狀態的是——母子關係..........

蛋白質臍帶

真實中美關係

據商務部的數據顯示:

2018年1月,美中兩國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556.2億美元,增8.1%。

美對中出口:98.4億美元,降2.3%,佔美國出口總額的7.9%,降0.7%;

美自中進口:457.9億美元,增10.7%,佔美國進口總額22.5%,升0.2%

美方貿易逆差359.5億美元,增14.8%截止到1月,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

2017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統計

中國進口飛機當然沒毛病,有種你不坐波音。車輛和電子元器件多數也是美帝的汽車企業和Apple 等在國內生產返銷給美國。於中國而言,真正的痛點在第三項:油籽+植物+飼料(大豆為主,這是蛋白質的生產關鍵)。

一直以來,我們號稱糧食安全了,年年大豐收,但是,真正的情況是

舊社會,人吃不飽。

新社會,畜生吃不飽。

大豆支撐了整個食品結構,在大米和小麥等碳水化物食品之上的所有蛋白質,都是大豆的蛋白轉化而來的。

所以,與其說是舌尖上的中國,不如說是舌尖上的美國。

大豆對於美國人,意味著農民伯伯的票倉。特朗普當選,離不開工農階級的巨大支持。美國中部大量的頂著烈日勞作的紅脖子叔叔們,相當部分種植大豆。

大豆對於中國人,意味著改革開放的成果。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無非是吃穿住行更上一層樓而已,而舌尖上的中國,大部分美味,都來自於蛋白質。

大豆雖小,政治地位已經不可小覷。沒有大豆,美國人沒有眼前的總統,中國人也吃不好飯。

舌尖上的中國,不如說是舌尖上的美國

大豆今天的地位,也是轉基因作物的巨大成就。轉基因大豆從美國運過來,價格還遠低於國內種植,而且出油率高,蛋白質含量高。大豆壓榨後的渣——豆粕,有全地球無敵的性價比、供應量和普適性。營養充足,供給量巨大,從禽類、豬牛羊到水產養殖,都可滿足。饑荒的時候,人也可以吃豆粕。

美國大豆支撐了整個中國的飼料行業,養活了數百億豬牛羊雞鴨鵝魚,支撐了整個中國的美食結構。所以,舌尖上的美國,恰如其分。

中國進口了全球30%的大豆產能,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佔全球大豆產量90%

改革開放30多年,人均肉類消費量從20公斤增長到50公斤,大型養豬場與大豆貿易的爆發增長是同步出現的。大豆從進口50萬噸暴增至2017年的9600萬噸,國內的大豆的產量只夠滿足國內6周的消耗量。

因此,大豆貿易是一個巨大的鎖鏈,直接鎖住了中國人的胃和嘴。而且,如果大豆價格飆升,將推高從食用油到肉類幾乎所有農產品的價格。有人說,不吃肉不就行了么,怕什麼。其實,人的習慣真心改不回來的。

人類吃大米就像熊貓吃竹子,但凡種群有點點出息,誰願意天天小米稀粥啊,都是被逼的。太慘了。整個哺乳動物界,除了被人馴養的牛羊,就只有人才吃碳水,對於大部分動物,優質蛋白才是標配。

當初人類進入農耕文明之前,依靠狩獵和採集,以肉類、豆子和漿果為主,後來,人類學壞了,學會了耕種,確實,可以支撐更大的人口密度,從部落逐步形成了社會結構,但是,碳水化物也只能滿足底層人民滿足基礎熱量的需求,普通農民的生活一直在溫飽線上掙扎。

大豆在國內的畝產效益太低,唯一可以擺脫美國大豆的唯一辦法是將資金大量投入新的地區,比如,學習日本,從1970年代開始扶植了整個巴西的大豆產業,從不起眼到成為全球第一。可是遠水不解近渴。

今天的中美關係,與其說相愛相殺,倒不如是蛋白質臍帶兩頭的母子倆,一個提供蛋白質,賠錢,一個消化蛋白質,賺錢。當然,誰都不敢貿然剪斷臍帶。

蛋白質獨立

無遠弗屆的遠征

要滿足13億人的蛋白質需求,全國的18億畝耕地是遠遠不夠的。唯一能做的,是將可種植範圍最大,耗費地力最低的土豆納入主糧,通過大量收儲和民間鼓勵,守住碳水安全這一最低底線。

可是,那麼多人民群眾嚮往美好生活,要消費升級,吃大魚大肉,怎麼辦?而,中美一撕逼,中國先對美國大豆進行撒氣,提升25%的關稅,就像孩子鬧騰拉扯臍帶,發泄情緒而已,誰也不敢來真的。當然,誰都知道,蛋白質領域,遲早要獨立的,要剪斷臍帶的。中國這麼大,沒法做巨嬰的。

蛋白質獨立路線分為明線和暗線。

明線在大豆,嘴上,中國人說要平衡巴西和美國的大豆採購。可是買美國的大豆,能換來未來總統的選票、必要的貿易制衡和戰略資源,做巴西的甲方,又能換來什麼?桑巴舞、足球,還是若隱若無的安全感?擺脫美國既無必要,也無意義。

暗線在海洋,遠洋漁業可以解決一點燃眉之急。但是,中國吃貨實在是太厲害。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我國的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僅次于格陵蘭和日本的60+千克/年,和美國同樣位居第二檔,大概是人均48千克/年。

之前我們在《中國吃貨,血戰太平洋!》中國人的蛋白質需求已經撈乾了東南沿海,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一的漁業資源捕撈國和世界第一的養殖水產品生產國。此次貿易戰,農業農村部一口氣給國內最大的民營遠洋捕撈企業平潭遠洋(Nasdaq:PME)批複了27條數千噸級別大洋型捕撈船。這是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批複建設公海大型船隻,而且,10個億的船錢基本上國家掏,接近免費,在一個全免稅行業如此大力補貼民營上市公司,也是前所未有。

當然,補貼不是白來的。我們事實上陷入了一場蛋白質危機。相比大豆還有選擇,走向海洋的路更為艱險崎嶇,沒有充足的經驗、異於常人的吃苦耐勞,根本做不來。

2017年,中國黃渤海休漁期長達四個月,比往年長了一個月,南海和東海的休漁期也都延長了至少一個月。曾經中國有四大漁場(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和北部灣漁場)全部名存實亡。如今,野生大黃魚的價格高達每斤2000元左右,而70年代時,每斤大黃魚只有一角四分錢,最低7分錢。大黃魚、小黃魚、墨魚和帶魚,號稱中國的「四大漁產」基本已經無魚可撈。

全球漁業活動圖

中、日、西班牙捕撈活動對比,紅色為中國

看看這兩張漁業活動分布圖吧。

在蛋白質獨立的道路上,中國漁船走出了一條無遠弗屆的征途之路。從布局上,遠超一帶一路的政策規劃,從近海輻射到印度洋、大西洋和非洲東部海域,北至白令海峽,南至南極圈,無處不是艱難險阻,逐魚群遠行。中國漁民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海洋存在,多達600萬中國漁民在海洋上漂泊,但是,中國遠洋漁業卻基本無人知曉,他們是誰在海上?究竟有多少艘船?究竟如何開展業務?

海洋漁業為全球近一半人口提供了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但是圍繞海洋的生產矛盾正在累積,報道中國漁船非法捕撈的事件也越來越多,一方面,確實有漁船不守規矩,另一方面,也是舊的國際公約無法適應中國需求的大規模升級導致,確實,長期過度捕撈可能損害魚類的再生能力,另外,中國力量的強力滲透,和極端勤勞(24小時三班倒連續作業,一次出海長達18-36個月),和中國市場的海量需求,讓其他國家望而生畏。

中國已經是最大的漁業大國,吞噬整個太平洋

中國從1985年向西非海域派出第一支遠洋漁船船隊,歷經30年,通過政策支持和財政補貼,今天已經擁有超過2500艘遠洋漁船,覆蓋世界40多個國家的專屬經濟區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及南極海域,總體規模和遠洋漁業產量已大大超過歐盟、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和傳統漁業強國。

大西洋上的夜間收網

大國崛起

中美的脫鉤

毛澤東同志提倡的「獨立更生,艱苦奮鬥」主導了國家行動的核心邏輯。在大國崛起的背景下,中國要追求的,不僅僅是蛋白質獨立,晶元獨立,能源獨立,中國更希望成為不受制於人的定價中心和需求中心。這樣的訴求,超越了一切行事規程的優先順序,甚至碾壓國際公約和國外知識產權。縱觀整個世界都沒有第二個這麼渴望強大獨立的經濟體。因此,在公海多撈幾條魚這種破壞規矩的「小事」,相比蛋白質獨立的訴求,顯得無足輕重。 同樣,那些在公平貿易規則下看起來非常討厭的產業扶持政策,也是基於這樣的崛起訴求。

中國追求徹底的獨立,美國也希望中國剪斷臍帶,將中美之間恢復到正常的貿易秩序中來,公平的結算和競爭。世上哪有和媽媽差不多大的巨嬰?美國需要貿易順差和收入,中國需要政治空間。

美國不能在允許製造業空心化,自奧巴馬政府起就推動的製造業迴流初見成效,畢竟,上至電氣設備與核反應堆,下至塑料製品,中國對美帝產品進行了像素級拷貝和超越。再不重振製造業,一切都來不及了。

2017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統計

中美的貿易帳清清楚楚,中國已經產業升級,到了能夠全面開放的時刻,雙方政府也都是互相商量逐步打出的明牌。

在中美脫鉤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已經看到中國正在將幾十年的長線布局逐一收官,一方面,利用資本和市場力量大量吞噬晶元資產和科技產業,追求科技自主;另一方面,利用衰落的俄羅斯無暇顧及,積極與烏克蘭勾兌,從軍工到農業,尋求全面獨立;至於石油期貨,非洲大開發,都是在中國全面獨立主題下的經濟基礎設施的全面加強,前者為人民幣全面脫鉤準備,後者為未來的工業產能尋找市場。

我們還將看到,中美之間的非常愉快的達成交易,共同導演一場貿易撕逼:在新聞媒體一驚一乍的貿易摩擦報道中,中國走向開放,美國完整接納G2核心,與中國平等的做生意。通過在貿易條款上逐條撕逼,雙方領導藉助外力施壓內部,推動各自國內利益格局的重組,就像當年加入GATT/WTO 之後,通過貿易開放,幹掉各部委的審批權,打掉內部利益團體一樣。大部分的戰爭,都有強烈的內在需求,貿易戰也是如此。我們將美國描述為貿易敵人也是一種強烈的內在需求。

即便脫鉤之後,中國和美國會真正的撕逼嗎?不會,而且越來越難。

沒有中美貿易這個由頭,如何彼此施加影響力呢?美國不願意失去對第二強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中國更不願意。未來,在紛亂的經濟政治環境中,最合理的交易結構,是雙方聯手,出賣其他人,出賣一切阻撓G2形成的不聽話國家。就像那些寡頭壟斷的行業一樣。

因此,市場有陣痛,但整體上,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今天經濟的增量已經不需要掠奪別國,腦子好就可以,我們也不再需要仇恨和敵人,只是偶爾需要撕逼的時候,找人演好對手戲,恰好,川普的演技真的不錯,奧斯卡級。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長江商業評論立場

- END -

長江商業評論聯繫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江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隱藏在遊俠汽車背後的潛在投資邏輯

TAG:長江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