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腸癌與飲食、微生態不得不說的關係

大腸癌與飲食、微生態不得不說的關係

近年來腫瘤發病率不斷上升,《2013-2014年廣州市惡性腫瘤流行特徵》報告顯示,廣州市2013年-2014年惡性腫瘤發病率為256.22/10萬,也就是說廣州市每1000人中就有2.6人患有癌症,其中結直腸癌排第三位,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病年齡75%在31-60歲。

大腸癌與飲食、微生態不得不說的關係

有些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大腸癌病因與遺傳、飲食因素、腸道菌群等關係密切。遺傳因素是我們不能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其他因素,例如飲食、腸道微生態等。

飲食因素在大腸癌發病中有重要作用。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大腸癌高發的國家每人每日進食的脂肪量平均在120克以上,而在大腸癌低發的國家每人每日的脂肪消耗量只有20~60克。在多進食脂肪和肉類的高危地區人群中,糞便排出的膽汁酸比大腸癌低發病率地區人群高好幾倍,膽汁酸既有利於消化酶的作用,也有利於脂類的吸收,它的化學結構與致癌的多環芳香烴相似。高膽固醇飲食可促進膽汁酸的合成。

大腸癌與飲食、微生態不得不說的關係

諸位可知道什麼叫高膽固醇飲食呢?

膽固醇只存在於動物中,植物是沒有膽固醇的,可想而知,肉類比例較多的飲食叫高膽固醇飲食。而食物纖維可以促使膽汁酸的多酯化而成為生物失活型,食物纖維還能降低對結腸癌具有危險性的某些細菌的酶活性。

什麼是食物纖維呢?

食物纖維是指不能被人體消化道酶分解的,且不被人體吸收利用的多糖,這類多糖主要來自植物細胞壁的複合碳水化合物。就是說應該進食低膽固醇、多膳食纖維的食物,就是少吃動物性食品,多吃植物性食品。

腸道內多種細菌相互共生、相互拮抗共同構成腸道微生態平衡。國內有學者發現大腸癌、大腸腺瘤性息肉及絨毛狀息肉(兩者均為大腸癌的癌前病變)患者腸道膜菌群雙岐桿菌與乳腺桿菌數量減少,同時腸球菌、腸桿菌與酵母菌數量增加,其中大腸癌患者上述的變化更為顯著,尤以雙岐桿菌的減少更為明顯,而增生性息肉與炎性息肉患者腸道膜菌群則無明顯變化。雙岐桿菌是機體腸道內最重要的生理性細菌,它能調節腸道菌群的代謝活動,降低具有致癌性的細菌酶的活性,激活機體免疫系統中的巨噬細胞和NK細胞,因此雙岐桿菌亦能防治多種腫瘤的發生與發展。

新生兒出生時,腸道是無菌的,在出生後2小時,在胎便內就可找到雙岐桿菌,而且腸內雙岐桿菌在出生後第3天開始迅速增加。雙岐桿菌在進食普通飲食的人群較多,而在進食高脂肪、肉類的人群中減少,雙岐桿菌減少,其它腐敗菌增多,被認為是大腸癌高發的一個原因,西方近年來大腸癌急劇上升正好與脂肪和肉類消耗量增加相對應,其原因已確定與腐敗菌增加並大量產生葡萄糖醛酸酶、硝基還原酶和偶氮還原酶有關,這些酶可使前致癌物質轉變成致癌物質。如何能夠選擇性地促進正常生理菌群的生長,抑制非生理性細菌,現在應用最多最廣泛的是各種低聚糖,除了利用化工手段生產低聚糖以外,低聚糖廣泛存在於天然的水果、蔬菜中,是一種不被消化的糖類,只能被人體內少數幾種細菌利用(如雙岐桿菌或乳腺桿菌),使腸道內雙岐桿菌增殖,保持良好的腸道環境。

大腸癌與飲食、微生態不得不說的關係

大腸癌的病程進展比較緩慢。定期體檢,進行電子腸鏡、血液癌胚抗原等腫瘤標誌物檢查能早期發現息肉或早期癌變。了解什麼是有益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方能有效防病,提高生命質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腸癌學堂 的精彩文章:

有下列癥狀 可能是腸癌早期
美國腸癌5年生存率64% 中國僅30% 原因在哪兒?

TAG:腸癌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