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有著國士之風的諸葛亮,竟然留下這個謎團

三國:有著國士之風的諸葛亮,竟然留下這個謎團

有著國士之風的諸葛亮心繫天下、憂國憂民,他的出山沒有世俗人眼裡的故做清高,而且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出山之後的諸葛亮忠心耿耿,恪盡職守,幫助劉備完成了自己的霸業,然而在劉備稱帝的八年以後孫權在武昌稱帝,並派使臣到蜀表示二帝並尊,讓人吃驚的是諸葛亮不但沒有阻止孫權,還派人前去祝賀,他承認孫權稱帝,同意二帝並尊的局面,這是為什麼呢?有著正統思想的諸葛亮為什麼接受這個現實呢?這也就成了諸葛亮留給後人的謎團。

並尊之謎。所謂並尊是什麼呢?就是承認孫權稱帝。我們知道孫權稱帝是比較晚的,但是後來還是稱帝了。三國時代稱帝的這個程序是這樣,首先是曹丕稱帝,曹操死了以後他接替了魏王,然後接受了陳群的九品官人之法和建議和士族地主階級達成政治交易,然後上演一場所謂禪讓的人這樣一場政治笑劇,當了皇帝,那麼當了皇帝以後,漢就沒有了,變成魏了,這時候第二年劉備宣布稱帝,仍然叫漢,因為漢皇帝沒有了,漢代也不能沒有皇帝嘛,那麼我劉備來當,那孫權遲遲沒有稱帝,但是最後還是稱帝了,孫權稱帝以後就派使者到蜀國去通知蜀國,說我也當皇帝了;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有兩個皇帝啊,這是一個很大的事情啊,因為自從有了帝國制度以後,普天之下只有一個國家,一個皇帝,一個政府,怎麼搞出兩個來呢?何況北邊還有一個,當然了,這個孫權提出來的是你們蜀漢也承認我東吳,我們東吳也承認你蜀漢,我們都不承認曹魏,那也不行啊,天無二日,人無二君啊,(但是)諸葛亮同意,而這個同意在以前是不可設想的。

當然,在三國關係中諸葛亮是極力主張聯吳抗曹的,這是自始至終的從來沒有變過,所以夷陵之戰以後,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馬上要做的事情就是恢復了和東吳的盟好,派鄧芝使吳,孫權同意了,從此吳蜀兩家就再沒有發生過戰爭。但是鄧芝多次使吳,第二次出使吳國的時候,那時候孫權還沒稱帝,孫權就提出了二帝並尊的設想,孫權說如果將來天下平定了,我們把曹魏滅了,貴我兩國共治天下如何啊?鄧芝說什麼呢?說大王啊,這恐怕不行,我們兩國聯合起來滅了曹魏以後,我希望你們能夠識時務,意思就是希望你投降,如果你們貴方不識時務的話呢,不好辦,天無二日,人無二君,那我們兩國都只好各自回去,各自的君主修德政,各自的文臣武將練功夫,我們大家都把鼓槌拿起來敲,戰場上見。這是鄧芝使吳的時候說的話,但是當孫權當真稱帝的時候,諸葛亮決定承認二帝並尊,這件事情意義非常大的,它對於一個正統思想很重的人來說,邁出這一步非常不容易,為什麼會這樣做?表現出什麼來?

我認為表現出的是諸葛亮的務實精神,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我們現在回過頭去讀他的《隆中對》你看可有一句空話,非常實在,劉備還說什麼: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諸葛亮沒有跟你討論什麼主上蒙塵,奸臣竊命這些問題,他講的是你趕快占塊地方,董卓一來天下大亂,所有人都在搶地盤,你非得有根據地不可,非常實在,是個實實在在的人。所以這個並尊二帝,我認為又體現諸葛亮的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就是審時度勢的務實精神。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他的北伐,這個問題我在前面節目裡面已經講過了,就是為什麼要不停的北伐,也不是他不審時度勢,實在是除了這樣做以外,沒有別的選擇,這就不展開說了,第二個謎。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恐怕很難找到第二位象諸葛亮這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丞相了。他的政治韜略讓他走出茅廬,輔佐劉備,他又顧全大局承認孫權稱帝,恪守與東吳修好。劉備去世以後,他又輔佐幼主劉禪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為己任,實行聯吳抗魏戰略,並親自率師數出祁山攻打曹魏。在對內治理上他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然後就在諸葛亮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的背後,又留下了一個大權獨攬,架空劉禪的說法,因此這一對君臣關係就變得十分微妙。那麼諸葛亮是否真的架空了皇帝?他又是否真的大權獨攬呢?這也就成了諸葛亮身後的第三個謎團。

第三個,專政之謎。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諸葛亮這一生第一件輝煌的事情就是出山以後,促成了孫劉聯盟,但是赤壁之戰以後一直到夷陵之戰,我們基本上聽不到他的聲音,真正的大展宏圖是在劉備去世以後,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全面接管了蜀漢政權。按照《三國志》的說法「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就是軍、政的所有的事情,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都要諸葛亮拍板,都是諸葛亮一個說了算,這叫做大權獨攬,而且架空皇帝。這在中國古代也是很忌諱的一件事情,因此歷史學家對此要作出自己的解釋,就覺得非常為難;

解釋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劉禪弱智,但是看過《非常君臣》一集的觀眾朋友們應該認同我的一個觀點,劉禪並不弱智。另一種觀點是諸葛亮貪權,但是事實證明他也並不貪權,他沒有象曹操一樣把自己的相位又傳給自己的兒子,怎麼解釋呢?只能解釋為他太負責任,他是不放心,他不放心把這麼大的事情交給別人去做,這是一個能力強的人常常會有的心理,一個能力太強了以後,他就不放心別人,所以他到了事必躬親的程度,他在北伐軍中和司馬懿對壘的時候,司馬懿問蜀國的人說你們丞相最近怎麼樣啊?蜀的人說我們丞相每天吃東西吃得很少,但是工作做得很多,但凡是打二十軍棍以上的都要親自主持。司馬懿說他快死了,這個事情也是有爭議的,首先是有人不同意,說這不可能,一個做丞相的,做總司令的人下面打二十棍子他去數,那不等於一個做總經理的發工資的時候到財務科去數鈔票嗎?

那可能嗎?還有一種說法,說那如果是可能的話,說明他管理能力不行,完全不符合管理學的這個法則嘛,你管成這個樣子,難怪你後繼無人嗎,什麼事都你一個人做了,別人得不到鍛煉,得不到成長嘛,那麼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我認為這個事是可能的,但不是每個二十軍棍都去數,每打二十軍棍都去數,那是數不過來的,是什麼呢?偶然去一下,為什麼要偶然去一下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他的法制,因為法制的建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執法,你立了法你不能執法或者執法不公平,或者執法不嚴明,你的法制都會流產,你知道他那二十軍棍怎麼打,全在打人的那個人,他要恨這個人,兩棍子就能打死,他想包庇這個人打二百棍他都不疼,這種事情當然我們現在沒有證據,但是以今度古想當然耳,想當然那個時候可能也有一點,偶然去看一下,就象微服私訪一樣,而且自己作為丞相為下面作出一個表率來,一個領導如果是這樣子來抓工作的話,下面一般工作就會比較好。所以我覺得呢,這個事情表現出他鞠躬盡瘁的負責精神。鞠躬盡瘁,死而後己這八個字見於《後出師表》,《後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寫的學術界有爭議,我也不參加這個討論,但是我的觀點是即便《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八個字仍然足以代表他的精神,他確實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人,是一個非常負責任的人,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實實在在地講是累死的。所以我希望我們不要在他身上再增加負擔,讓老人家再累死第二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三國志知識點」孫權和他的建國大業
劉備名言無數,一句得罪女人,一句引為經典,一句把孫權當猴耍!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