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厲害了,這個家族34位從醫,堅持義診60載!

厲害了,這個家族34位從醫,堅持義診60載!

初看這張照片,估計很多人會像我一樣,以為這是某家醫院醫務人員的集體合照。實際上卻不是這樣,這是在泉州南安樂峰鎮湖內村,60年風雨無阻堅持義診的34位醫護工作者,她們來自同一個家族,被當地人熱情地稱為「潘家軍」。

每年春節,當人們與親人團聚,還沉浸在節日的喜慶中的時候,一批身穿白大褂的醫生,已經從全國各地,集結到泉州南安樂峰鎮湖內村,開始了辛勞的義診。

這場義診從1958年開始到至今,延續不斷,堅持了60年。義診的規模也由最初的兩位醫生,擴大到到如今的34位醫護工作者。

那麼,60年前他們是如何開始義診的呢?

在這裡我們就要提到這個家族的靈魂人物:潘明繼老先生,曾是中國抗癌協會傳統醫學腫瘤專業委會秘書長,首批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4年他的家庭被評為全國3戶美好家庭之一。正是他創建了潘家軍現在的家風義診。潘明繼老先生傳承的這個習慣,讓潘敬新及他的家人每年都能夠為整個村子甚至鎮上的父老鄉親義診。為他們看病,解除他們身上的病痛,這是他們發自內心的願望。

在1958年,潘明繼老先生跟妻子新婚,按照慣例,春節要帶新娘子回家,拜見老人。沒想到,他們到了家,行李剛放下,還沒來得及分發喜糖,外面就有一群人用擔架抬著一個急症病人,匆匆忙忙地衝進了院子。這種情況下,年輕的潘明繼二話沒說,以最快的速度檢查病人,並診斷為急性闌尾炎並發腹膜炎,潘明繼新婚妻子施增英有,針灸科醫師,因為學過護理,就馬上為病人進行靜脈穿刺,輸上了藥物。

第二天,病人的病情明顯好轉。圍觀的人看到都覺得很神奇,覺得省城來的「大先生」確實很厲害。這件事情很快就在當地傳開了,很多人慕名而來,找潘明繼看病。潘明繼和妻子在老家居住的那幾天,少說都看了三四百病人。

看到那麼多人因為缺少專業醫生的診治,被疾病折磨地痛苦不堪,施增英就對潘繼明說:既然家鄉這麼缺醫生,不如我們以後每年都回來,為鄉親們免費服務一下,你看怎麼樣?潘明繼本身就非常熱愛家鄉、孝敬和尊重老人。聽妻子這麼一說正中下懷,欣然同意。從這一年開始,他們的義診就算正式拉開了序幕,每年大年初二回家義診,而這一堅持就是60年。

來自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血液科的主任醫師潘敬新作為《謝謝了,我的家》的被採訪人之一,他說他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你怎麼讓病人到外面去等呢?

這句話背後是有故事的,潘敬新還是學生的時候,曾有一位抱著小孩的婦女上門求醫,特別要找潘敬新的叔叔潘繼明看病。當時,潘繼明和妻子有事外出,潘敬新就沒有讓這位求醫的婦女進門,並打發她先回家吧,等潘繼明回來再來看病!就這樣,婦女帶著孩子神情異常落寂地走了。

潘繼明和施增英回來後,知道了這件事情,頓時火冒三丈,眼睛瞪得溜圓,鬍子吹得老高,對潘敬新大發雷霆道:你怎麼能把病人拒在門外呢?你怎麼讓病人到外面去等呢?

之後,三個人分頭行動,開始尋找那位回家的婦女。這一找就找了一個多小時。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正在三個人焦頭爛額的時候,在距離潘繼明家大概一公里多一點的地方,尋見了這位婦女,她正一個人抱著孩子,手裡還提了一些物品,可能是因為身體不舒服,再加上身體負重,行走得異常艱難。

潘繼明當場向這位婦女表達歉意,並告訴她:潘家會一直把病人當親人看的,絕對不允許做把病人拒於門外,以後也決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子孫後輩身上。

潘敬新還是住院醫師的時候,搶救過一個很特殊的病人,是一位白血病患者。病人住院期間,經過醫生的治療和護士仔細認真的護理,病變的白細胞數量得到控制,並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但好景不長,在病人溶血功能恢復的過程中,形成了血栓,突發高血壓,並出現非常嚴重的顱內高壓。當時,潘敬新提出立即為這位病人溶栓。但科室的其他醫生聽到後,立刻表示反對,說這樣風險太大了,而上級醫生也沒有給予支持。

潘敬新則覺得,按照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這個病人很可能會發生腦疝,呼吸和心跳也會很快停止,如果不拼一下,這個病人必死無疑。如果拼一下,至少有生還的希望。

時間就是生命,潘敬新隨即找到了病人的家屬,告訴她們病人目前所處的情況,需要馬上治療。出乎意料的是,病人家屬給予了潘敬新很大的支持和理解,讓潘敬新儘管放手治療。

當天,潘敬新就為病人進行了溶栓治療,溶栓過程很順利,效果非常好。第二天,病人所有的癥狀都緩解了,顱內高壓也消失了。隨著治療的深入,白血病的癥狀也慢慢得到緩解和控制。

潘敬新的兒子,北京醫院胃腸外科住院醫師潘宏達說:我們福建有一句老話,叫做「愛拼才會贏」。對於醫生來說,「愛拼才會贏」是一個信條。我覺得我敬佩父親的一點,就是在能夠選擇去救治病人的情況下,他沒有猶豫。很多時候,醫生做這些決定的時候,要承擔很大風險,但病人不知道,也不會責怪醫生。但如果你努力去拼了,就有可能從鬼門關把病人拉回來,挽救一個家庭。

潘宏達表示:我覺得人不一定擁有物質上的多少財富或者多少東西,內心的富足,心甘情願去付出,收穫別人對你的認可,對你的信任,才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

這些醫務人員,很多是所在醫院的骨幹,甚至領導,每年大年初二,這個舉家歡慶的日子,他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義診這一行為,讓無數人心生敬意,絕對稱得上當代的「大先生」。

他們的家風裡有醫德,醫德里又有家風,如果把二者融為一體進行表達,潘明繼老先生跟妻子創立的家訓「待人以誠,處事以德」就足以概括:必須真誠的對待每一個病人,不管病人地位高低,富貴還是貧窮,都一視同仁。

潘家的家訓和傳承是一筆財富。在醫院關係如此緊張的大環境下,「潘家軍」不忘初心,堅持醫者謀疾,值得我們敬佩。而我們作為白衣天使中的一員,也為隊伍里有這樣一群戰友感到自豪和驕傲。

6年,半個多世紀的堅持,除了奉獻,還有一種執著和信念,有來自己病人的認可和信任。這是一種「大幸福」!儘管潘繼明已經離世了,但他的事業沒有停止,他的後輩們在發揚、在擴大。

作者:逆風飛揚,一位有態度的醫務工作者,有點理想的碼字人,有點神經的二孩媽媽。不知道生活分多少次元,只知道美好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努力!

聲明:轉載須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陌上花開更明媚 的精彩文章:

克制不良情緒的父母對孩子有多重要

TAG:陌上花開更明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