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買仿製葯,做自製葯……零關稅前,癌症病人掙扎求生的日子

買仿製葯,做自製葯……零關稅前,癌症病人掙扎求生的日子

時隔多年,陸勇再度被人們提起,但和之前的牢獄之災相比,這次是因為好消息。

在兩會總理記者會上作出「抗癌藥品進口稅率力爭降到零稅率」承諾短短20多天後,4月1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5月1日起,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並鼓勵創新葯進口。

曾經,陸勇這個名字和抗癌藥緊緊捆綁在一起。2014年,本身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他,因為常年給病友從印度代購「格列衛」等抗癌藥被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罪名包括「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銷售假藥」。最後起訴被撤回,但他還是在看守所待了135天。

2015年1月,還在看守所的陸勇接受媒體採訪。(網路圖)

「我不幫助他們,可能很多人就會這樣死去。」在接受Vista看天下政商智庫記者採訪時,陸勇表示並不後悔當初的決定。如今新政出來了,陸勇感慨稱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政府拿出了最大的努力,來解決腫瘤患者使用進口葯藥費負擔的問題。」

「葯俠」的16年:從自救到救人

「葯俠陸勇」是陸勇的微信名,這個稱呼是幾年前媒體送他的,他本人表示很喜歡。

俠者,見義勇為、捨己為人,在不少受陸勇幫助的癌症患者心中,他擔得起這名號。但回溯十多年,他只是個費錢的「藥罐子」。

2002年8月,34歲的陸勇被確診為慢粒白血病。只在日劇《血疑》中聽說過這種病的他,跑去問醫生自己還能活多久,答案是3至5年。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病房藥房組長、外科臨床藥學組長夏雨向Vista看天下政商智庫記者介紹,陸勇所患的慢粒白血病,在成人白血病中所佔比例為20%,一般發病於四五十歲的成年人群當中。該病患者無需化療和骨髓移植,若每天口服酪氨酸激酶抑製劑,90%可長期存活。

只是,當時陸勇「續命」的代價極其昂貴。他使用的是瑞士諾華公司生產的抗癌藥格列衛(酪氨酸激酶抑製劑的一種,2001年起在華銷售),一個月一盒,23500元。再加上昂貴的檢查和尋找骨髓的費用,陸勇很快撐不住了。

「兩年,我差不多花了70多萬。」患病之前,陸勇家中大約有100萬元積蓄,吃了兩年救命葯後,他倍感壓力,「那時如果一顆葯掉到了沙發下,全家人都趕緊幫忙找,一顆葯就是200塊錢。」

「轉機」出現在2004年春天。當時,四處搜索治療方法的陸勇從歐洲白血病論壇的一篇文章中了解到,早在2001年,印度藥廠就制出了格列衛的仿製葯veenat,藥性相似度99.9%。隨後他又看了韓國大學對該藥物做的分析報告,「看過之後判斷這個葯是有效果的,信任度高了很多。」

瑞士進口葯格列衛價格昂貴,很多慢粒白血病患者根本負擔不起,便轉向了印度版仿製葯。(CFP 圖)

幾經輾轉,陸勇通過日本的網上藥店買到了第一瓶仿製葯,合人民幣4000元,格列衛的六分之一。

各個國家對專利法都有「專利強制許可制度」,指一些專利在利用的不合理、或由於一些緊急或重要原因需要使用時,國家可以強制把一項專利授權使用——具體適行條件,各國有所不同。

中國為了防止藥物專利濫用,恪守對專利權的保護,從未使用過一次強制許可。缺少本土仿製葯競爭,在加上關稅(抗癌藥物為4%)和17%增值稅等因素影響,中國市場正式銷售的進口藥品價格多數較高。而印度製藥領域則經常使用強制許可,作為進口藥品議價籌碼,甚至直接進行仿製葯的研發生產,因而在藥品價格上更具優勢。

但起初,陸勇還是對印度仿製葯的藥效不太放心,採取了謹慎的換藥方式:每日要服用4顆格列衛的他,每星期多替換一顆葯,一個月時間才把4顆全部換完,期間頻繁複查血液指標——換藥數月後,各項指標均正常,陸勇終於確信了。

之後,陸勇又從藥盒上留的聯繫方式找到印度廠方直接議價,最終把價格壓到一盒3000塊。看到希望的陸勇,很快在QQ群里把好消息分享給和自己一樣的病友們。

但購買的過程十分繁瑣,讓不少患者身心俱疲。「先要去銀行換美元,之後匯款過去,然後廠家寄葯過來,周期可能需要半個月吧。」這時,本身從事外貿工作且懂英文的陸勇,成為了印度藥商和患者間溝通的橋樑。「後來就有了一個賬戶,大家往裡面打錢,印度廠商就分別給患者發葯。」陸勇介紹稱,賬戶是他在網上買的銀行卡,但藥品沒有任何的差額,所有信息都公開透明。

就是這個不符規定的銀行卡賬戶,讓陸勇扯上了官司,如前文所述,在看守所里待了135天。

「病友圈」變成「代購圈」

在慢粒白血病患者陶潤亮眼裡,陸勇就是救命恩人。

「我們不會電腦又不會外語,溝通不清楚,大部分病友們還是將錢匯給他,請他與印度藥商統一溝通購買。」正是陶潤亮和其他病友的需求,讓陸勇的「病友圈」慢慢變成了「代購圈」。

事過境遷,陸勇向本刊記者表示,他依然會和病友們聯繫,但只會偶爾指導別人如何代購藥物。不同於過往在群里討論病情,如今大家更加關心彼此的生活,聊的話題也輕鬆,「我看到大家的狀態也很高興,證明他們都控制的不錯。」

記者調查後發現,抗癌藥代購,如今已被更多患者使用。

近一年來,江蘇徐州人趙楊(化名)都在北京兒童醫院陪同患有某種罕見癌症的女兒看病。化療14次,但收效甚微。經醫生幫忙詢問,趙楊得知女兒可用美國藥品坦羅莫司治療。

美國藥品坦羅莫司。(網路圖)

雖然該葯未在國內上市,但他依然想嘗試。4月初經打聽,趙楊得知在美國購買該藥品門檻很高,患者必須要入院就醫。

迫於交通不便,趙楊只能尋求其他購買方式。他了解後發現,如今藥品代購一般都是病友間口口相傳,有渠道的病友可以幫忙買葯,條件好的病友也可以自行去香港等地購買。「PD1、PDL1、馬法蘭,以及我們需要的坦羅莫司都是常購抗癌藥。」

另一名患者家屬李明(化名)也向本刊記者證實,病友間代購的現象十分普遍。他的女兒盆腔有惡性腫瘤,今年2月吃過兩盒抗癌藥,都是來自病友的印度版帕唑帕尼,「第一盒是一名家長轉給我的,他說她一個印度朋友帶過來的,另一盒則是從另外一個病友處買的。」李明說道。

但風險並未降低,哈醫大腫瘤醫院原副主任醫師、現求臻醫學首席醫學官王東亮曾對媒體表示,「腫瘤治療可謂千人千面,藥物不是相通的,對一位患者是蜜糖,對另一位患者可能就是砒霜。」藥物不是普通的商品,腫瘤的分型的不同、病程階段的不同都需要不一樣的治療方案或藥物,而更為重要的則是代購藥品的安全性問題難以保證。

除此之外……

責任編輯:曹默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女文青的奇葩詞典里,不只有三毛和量子糾纏
說到心頭的白月光,我想投古天樂一票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