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際古迹遺址日|鼓樓街遺址今日首次面向公眾開放,唐朝的街景與你僅僅一步之遙!

國際古迹遺址日|鼓樓街遺址今日首次面向公眾開放,唐朝的街景與你僅僅一步之遙!

原標題:國際古迹遺址日|鼓樓街遺址今日首次面向公眾開放,唐朝的街景與你僅僅一步之遙!



第36屆國際古迹遺址日



今天是第36屆國際古迹遺址日。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將今年活動主題定為的「遺產事業,繼往開來」,以此來推動遺產保護的代際傳承,激勵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遺產事業當中,實現保護理念、精神、經驗的代際共享。為此,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組織了我市部分市民、學生,走進鼓樓街遺址,開展公眾考古參觀活動。


國際古迹遺址日起源於1982年4月18日。那一天,在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專業諮詢機構——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於突尼西亞哈馬馬特召開的執行局會議上,有代表提出了設立專門的日子來慶祝世界各地遺產的多樣性。這一建議很快通過,自此4月18日成為國際古遺址理事會「古迹遺址日」。第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號召各締約國把每年的4月18日設立為「國際古迹遺址日」。

1


遺址首面世公開


雙溝排水渠設計精妙



我國自1993年加入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 非常重視古迹遺址日的紀念活動。今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組織公眾參觀的鼓樓街遺址,也是首次面對公眾開放。

鼓樓街遺址於2017年5月開始發掘。目前發現有唐末五代至宋元時期的文化遺存,包括河道、房基、道路、水井、水溝、灰坑、窖藏等遺迹現象,以及大量的瓷器、鐵器、銅器、錢幣、建築材料等遺物。為當時城內一處重要的生活遺址,其中發現的街道和大渠十分重要,為當時城內的東西向主幹道和主幹渠,是城市格局中的軸線性設施。



其中,河道位於發掘區南部的最底層,寬度約35米,方向由西北向東南。據推測,這條河道或與唐末築羅城前、成都大城(子城)北面的護城河有關。河道之上是一條寬2.5~3.2米的「一溝雙渠」的排水溝,是晚唐修建的一條西北—東南方向的排水主幹渠,歷經五代、北宋、南宋時期,幾經改造、修補,廢棄於元代早期。其主要作用就是排水和排污。說起為何會出現「一溝雙渠」的結構,專家稱,是由於這條排水渠太寬,為避免出現垮塌,人們不得不在排水渠中間斷斷續續修築一道隔牆,因此形成了此非常少見的格局。而廢棄原因,可能與明代早中期修建王府重新規劃用地有關。


同時,鼓樓街遺址發掘出一條寬3.2米的西北—東南方向的磚砌道路。其始建年代不晚於南宋,廢棄於明代早中期。宋代,成都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地方城市,有「揚一益二」之稱。如今,在遺址上還可清楚看見磚鋪路面上長期碾壓形成的馬車車轍,足以見得當時成都城市的盛況。在排水溝和道路之間,還有天井、灶等遺迹現象,推測為臨街的店鋪或民居。


該遺址的考古發現,證明了唐宋時期成都的城市生活是非常繁盛的,且城市規模在全國都是佔有重要地位的。對於研究唐五代至明代成都城的市政給排水設施、街巷民居規劃、建設與布局提供了直接依據,對於探索各個時期的城市功能和社會生活面貌變遷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鼓樓街遺址與1996年發現的內姜街遺址相距僅295米,二者宋元時期的文化面貌極為相似,兩處皆發現排水溝及道路。通過測量,發現兩處排水溝相互垂直,而道路則是同一條西北――東南向的道路。鼓樓街遺址發現大量瓦當、滴水、脊獸等明代建築構件,或許與明代內江王府的建設有關。


2


古迹穿越千年再現

喚起更多年輕人關注遺產保護



在418國際古迹遺址日到來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帶領公眾參觀成都市重要的古迹遺址,不僅展現了成都從古至今的歷史文化,也是在大力踐行今年國際古迹遺址日的主題——「遺產事業 繼往開來」。青年人在遺產保護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希望以此激勵更多年輕人的參與熱情。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更是人類永遠的精神家園。古迹遺址就像是文化與精神的運轉內核,對於下一代傳承文化,延續根脈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


-END-


主編/ 劉濤 責編/ 薛佳明 校對/ 李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成都 的精彩文章:

郫都區古城鎮現漢代300萬平方米的鄉級聚落遺址蹤跡!

TAG:文化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