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考古黃金時代的到來,讓考古「走」出象牙塔!

揭秘┃考古黃金時代的到來,讓考古「走」出象牙塔!

原標題:揭秘┃考古黃金時代的到來,讓考古「走」出象牙塔!


考古黃金時代的到來


可以說,2006年以後,重慶考古開始進入到發展的黃金時期。2008年7月,重慶市文物考古所掛牌為重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11年12月經市編委批准更名為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此時的重慶也步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眾多大型基建項目如火如荼開展。在此期間,考古所在基建文物保護中開展項目179項,發現和複核文物點3124處,考古發掘132311平方米,出土文物及標本2萬餘件。


在鄒後曦看來,考古是一個能不斷給人驚喜的行業。隨著考古勘探工作的不斷深入,意料之外的收穫接踵而來。在經歷了20多年考古成果的積累後,重慶考古目前基本形成了新石器考古、商周考古、歷史時期墓葬考古、城址考古、宗教考古、鹽業考古、冶鋅考古、陶瓷考古等8項專題性研究領域,在西南地區佔有重要的地位。


20多年來,鄒後曦帶領他的團隊,一次又一次見證奇蹟。目前在新石器考古方面已較為完整地建立了重慶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譜系。以三峽西段為基礎,重慶本土的新石器文化譜係為玉溪下層文化(新石器中期)→玉溪上層文化(新石器晚期早段)→玉溪坪文化(新石器晚期晚段)→中壩文化(新石器末期)。這一文化發展譜系是西南地區構建起的首個完整的文化譜系,對四川盆地新石器文化的探索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而商周考古也有了新的發現,在開縣姚家壩遺址、潼南曾家壩遺址等長江、嘉陵江、烏江等流域的多處地點發現了豐富的商周時期遺存。令人高興的是,宋元明時期的重要考古發現迭出,其中宋、元時期的考古主要集中在宋蒙戰爭山城防禦體系的調查與發掘。通過奉節白帝城遺址、合川釣魚城遺址、渝中老鼓樓衙署遺址等地的發掘工作,對當時的山城城牆構築、內部布局、防禦體系等有了比較深入明確的了解。


此外,鹽業考古也有新進展。中國鹽業考古發端於重慶三峽,從史前時代一直延續至近現代,保存有非常多的鹽業遺存。在三峽庫區搶救性考古發掘中,國內多家考古機構先後發掘了忠縣中壩、雲陽雲安鹽場遺址,取得了史前和歷史時期鹽業考古的重大成果。同時冶鋅考古也有新發現,在豐都張家河、鋪子河、石地壩、九道拐等遺址發現了較為豐富的冶鋅遺存。2013年,調查發現了忠縣臨江二隊遺址,隨即實施大規模考古發掘,共清理煉鋅爐10座,出土遺物以冶煉用的裝燒器皿—陶質冶煉罐以及冷凝區構件之一的冷凝窩為主。


讓考古「走」出象牙塔



對於多數考古人而言,要想有所作為似乎需要「看地吃飯」,需要祖先能給後人留下寶藏。鄒後曦坦言:「當年大學畢業來到重慶從事考古工作並不令人羨慕。在三峽搶救性文物保護工作開展以前,重慶市轄區範圍內開展的考古工作非常零星,重要發現更是屈指可數,先秦考古學的文化序列尚未建立,歷史時期的考古研究缺少整體架構。」考古人眼睛總是盯著『考古勝地』陝西(西安)、河南(洛陽、鄭州)等地。


而現在,驚喜連連來到鄒後曦與他的團隊身邊:2017年重慶有6大重要考古發現,分別是奉節白帝城遺址、萬州天生城遺址、兩江新區多功城遺址、江津朝源觀遺址、玉米洞舊石器遺址、忠縣坪上遺址。據鄒後曦介紹,2017年重慶共開展5大門類、90個考古項目,其中涉外考古項目1個、主動性考古項目6個、三峽大遺址考古項目3個、三峽水庫消落考古項目19個、基本建設考古項目61個,完成調查里程719.3千米、調查面積55.45平方千米,考古發掘42505平方米。


考古發現可以讓世人震撼,但到底與市民的生活和城市的發展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如何讓考古成果最大程度與尋常百姓共享?2010年,鄒後曦與他的團隊帶著讓考古「走」出象牙塔的想法,在重慶首個「文化遺產宣傳月」推出「走進考古現場」公眾考古系列活動,並提供三處考古現場讓市民親歷,讓一直在人們心中神秘非常的考古活動與老百姓有了親密接觸。以後的時間裡,他們每年都會在宣傳月期間組織市民親歷考古現場。


當全域旅遊的口號提出後,作為重慶考古的領軍人物,鄒後曦說,重慶具有大山大水的自然資源優勢,文化資源尤其是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旅遊業基礎較好,形成了長江三峽黃金旅遊帶、武隆仙女山世界自然遺產地、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地、紅岩歌樂山為代表的紅色旅遊等著名品牌,具有發展全域旅遊的條件和優勢。但同時他認為,目前重慶都市文化旅遊開發的深度與廣度不夠,尚有諸多高品質、具有特色的文化旅遊資源有待挖掘。


來源:今日重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重慶企業 的精彩文章:

TAG:今日重慶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