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以為杜甫只有詩和遠方?這首詩告訴你他背景有多深

你以為杜甫只有詩和遠方?這首詩告訴你他背景有多深

GIF

本 文 約

3300

閱 讀 需 要

7min

杜甫晚年寫過一首長詩,回顧了他的前半生。

這首詩的題目只有兩個字:《壯遊》。

但內容實在太長,不算標點都有五百多字,假如全抄下來,既佔用大家閱讀時間,又有詐騙稿費的嫌疑。所以呢,下面只轉述一下詩中大意好了。

杜甫說,他出身世家大族,七歲就能寫詩,九歲編過詩集,十九歲時名聲大震,整天與一幫成名立萬的老頭子喝酒論道,不屑於跟同齡人打交道。

大約二十歲那年,杜甫在家待不住了,開始出去漫遊。他從河南洛陽出發,沿黃河東下,從汴河南下,過淮河,渡長江,去湖州、常熟、蘇州、紹興、蕭山、南京等地遊玩。

他在蘇州祭過闔閭墓,在蕭山登過古驛台,在紹興泛舟鑒湖,登頂天姥山,在南京暢遊瓦棺寺,觀景雨花台。交通落後,行程遲緩,杜甫邊走邊玩,邊玩邊寫詩,邊寫詩邊交朋友,如此這般玩了大約四年,直到二十四歲那年,才回到老家鞏縣。

回鞏縣幹嘛呢?參加科舉考試。

唐朝科舉考試主要分為兩級。考生們先在老家考,通過以後,送到京城,這一級考試稱為「鄉貢」;到了京城,再從明經、明法、進士、時算、秀才等科目中任選一科,進場考試,通過明經考試即為明經,通過進士考試即為進士,通過秀才考試即為秀才。

杜甫通過了老家的考試,被「貢」到京城,又參加一場進士考試,可惜沒考上,落榜了。但他不當回事兒,因為年輕嘛,才二十幾歲嘛,來日方長嘛!

落榜的杜甫收拾行裝,再次出遊。這回他去了河北,又去了山東,游過邯鄲、青州和兗州。他春天歌詠於叢台之上,冬天狩獵於青丘之旁,盤馬彎弓,追逐鳥獸,隨處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此這般又玩了五年左右。

杜甫像

三十歲那年,杜甫回到河南,結了婚。那是他第一次結婚,即使按今天標準來看,也屬於大齡青年。

結婚以後,杜甫老老實實在家待了三年多,碰巧遇到李白。李白說:「老弟,你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不如跟我東遊如何?」兩人一拍即合,杜甫又開始了人生中第三次漫遊……

總而言之,從婚前到婚後,從二十歲到三十多歲,杜甫斷斷續續玩了至少十年。他的前半生可以用一個字來總結,那就是「玩」。

玩是需要本錢的,出去玩更需要本錢,杜甫去那麼多地方遊玩,假如沒有川資路費撐著,早就餓死在半道上了,怎麼可能玩到十年以上呢?

杜甫當然有本錢,因為他出身於官宦之家。

我們知道,杜甫的祖父叫杜審言(阿丁 | 蘇軾的祖宗,被杜甫的爺爺鄙視了半輩子),當過膳部員外郎,是專門監督國宴的幹部(幾百年後,陸遊也干過類似的工作)。他父親叫杜閑,當過縣令,相當於縣長或者縣委書記。他叔父叫杜登,當過縣尉,相當於縣公安局長。他有一個姑父叫賀撝,也當過縣尉。

杜甫的母親姓崔,在唐朝是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與皇帝世代結親。杜甫的姥姥姥爺,都出自李唐皇族,所以他的舅舅和表兄都當了官。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杜甫不在乎這些親戚關係,他其實是挺在乎的。舉個例子,有一年他去四川,碰到一個名叫李義的皇族子弟,一打聽,人家是太宗皇帝的弟弟的玄孫,趕緊過去套交情:「神堯十八子,十七王其門。道國及舒國,實維親弟昆。中外貴賤殊,余亦忝諸孫。」高祖李淵生了十八個兒子,您的祖上是老十七,而我姥爺的姥爺是老十八,說起來咱們都是親戚呢!

仔細推敲杜甫的那三次漫遊,您會發現他並不是為了遊玩而遊玩,他還負有相當重要的使命——走親戚。

舉例來說,杜甫第一次漫遊時去過常熟和湖州,去常熟是為了拜見他的姑父賀撝(時任常熟縣尉),去湖州是為了拜見他的叔父杜登(時任湖州縣尉)。

他第二次漫遊時去過邯鄲和兗州,去邯鄲是為了拜見他的舅父崔歷(時任邯鄲縣令),去兗州是為了拜見他的父親杜閑(時任兗州司馬)。

第三次漫遊是陪李白一塊兒去的,兩人到過齊州(今山東濟南),在那裡結識了已經卸任的北海太守李邕,以及李邕的族孫、齊州太守李之芳。杜甫跟李邕和李之芳並非親戚,但李白跟他們有親戚。

杜甫的第三次漫遊有一個大名鼎鼎的旅伴——李白

嚴格說,李白生於萬里之遙的碎葉城,與中原李姓沒有一毛錢關係。在那個重視門第的時代,作為內遷商人的兒子,李白在官場無親無故,無依無靠,為了得到強有力的幫助,他不得不到處攀親戚:「您姓李,我也姓李,咱們五百年前是一家,我這麼有才,您就認我當親戚可好?」所以朝中大佬李彥允成了李白的遠房祖父,當塗縣令李陽冰成了李白的遠房叔父,北海太守李邕成了李白的遠房大哥。

張爾岐《蒿庵閑話》云:「近俗喜聯宗,凡同姓者,勢可藉,得可資,無不兄弟叔侄者矣。此風大盛於唐……」李白雲遊四海,見到姓李的大佬就跟人家聯宗,絕不是因為他天生「自來熟」,而是因為當時的官場和文壇風氣都是這個樣子,他只是趕了一趟潮流罷了。

杜甫生於世家,在官場上本來就有很多親戚,用不著跟人家攀親戚。俗話有云:「血脈相連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但俗話又有云:「三年不上門,是親也不親。」大唐地方官兩三年為一任,任期不得離開半步,除非奉有旨意。當時交通又落後,親戚們居官一方,相隔千里,假如不上門拜訪,一輩子不見面都是常事。杜甫為了維護他們杜家龐大的關係網路,趁著年輕力盛,去各地為官的親戚那裡轉一轉,是很有必要的。

那麼,不做官的親戚就不聯絡了嗎?那倒也未必,但從杜甫的切身利益著想,應該優先拜訪那些做官的親戚,這樣對他將來走上仕途才更加有利。

了解杜甫生平的朋友都知道,杜甫這個人是非常熱中功名的,他極其渴望當官,極其渴望光大杜家的門楣。

在唐朝,一個人要想做官,最正規的操作步驟是這樣的:

第一,參加地方的鄉試,順利通過,成為鄉貢。

第二,參加京城的省試,順利通過,成為明經、秀才或者進士。

第三,參加吏部的選試,順利通過,被朝廷授予官職。

當我說到「秀才」的時候,大家先別忙著挑錯。唐朝的秀才可跟明清不一樣,明清秀才是科舉考試金字塔的底層,唐朝秀才是科舉考試金字塔的頂層。在唐朝,秀才比進士更加值錢,因為進士可以常考,這輪考不過還有下輪,而秀才卻是皇帝偶爾心血來潮時才能考那麼一兩回,而且還必須在成績、才能、品德、相貌等所有方面都出類拔萃,才有可能得到秀才的身份。

另外,唐朝的整個科舉考試都跟明清不一樣。明清科考不限門第,不限資歷,糊名考試,嚴打作弊,近似於現在的高考。唐朝每一級科考都需要有在職的官員推薦才能參加,考卷不糊名,既要看成績,更要看考生與朝中官員的關係。

杜甫為了參加鄉試,首先要得到老家官員的首肯;為了參加省試,必須要得到三名以上在職官員的推薦;為了參加選試,更要拿到五名以上在職官員的擔保書。所以他不得不去拜訪他那些做官的親戚。鑒於那些親戚散布各地,所以他又不得不走出家門,千里壯遊。

明 嘉靖刻《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

杜甫所謂的「壯遊」,並不是壯年的旅遊,也不是壯士的旅遊,而是心懷壯志的旅遊。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不得不出發的一場遠遊。

當然,遠遊可以達成很多目的。第一,可以化解青少年分泌過剩的荷爾蒙,「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第二,可以積累素材,在未來的科舉考試中寫出言之有物、格局宏大的詩賦,進而取得好成績;第三,可以了解社會,增進閱歷;第四,萬一將來科舉失利,或者雖然考中了進士,但是沒能通過吏部的考試,到那時還可以請求在遠遊中結識的官員、貴族、皇親國戚提供幫助,直接通過推薦來做官。

杜甫沒有通過科舉考試,但他在壯遊中串聯了一大幫親戚,結識了一大幫貴族,其中包括唐玄宗的哥哥、唐玄宗的女婿、宰相李林甫的女婿、宰相楊國忠的朋友、宰相張說的兒子……所以他雖然科舉落榜了,最後還是當了官。

千里壯遊只為官,這就是我對杜甫壯遊的總結,同時也是對唐朝其他詩人的總結。大家如果得空,不妨去翻翻李白的傳記,讀讀高適的年譜,看看白居易的詩詞,應該可以贊同這個聽起來很俗氣很功利很小家子氣的總結。

白居易二十八歲得到地方官的舉薦,二十九歲考中進士,然後寫了一首很長很長的《敘德書情四十韻上宣歙崔中丞》,姑且摘錄幾句:

身忝鄉人薦,名因國士推。

提攜增善價,拂拭長妍姿。

……

相馬須憐瘦,呼鷹正及飢。

扶搖重即事,會有答恩時。

前四句表達了他對宣歙觀察使崔衍大力舉薦的感激之情,後四句拍著胸脯向崔衍打包票:「您老人家放心,我當了官一定會報答您的,但是下面還有一場吏部考試,您能再舉薦我一次嗎?」

這個崔衍是誰呢?就是白居易十八歲後從長安到安徽壯遊時,通過哥哥白幼文和叔叔白季康牽線搭橋,結識的一位地方大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歷史 的精彩文章:

西南聯大曾容得下他的狂
柳馥 | 聞香識女人——為了美白我們什麼都敢往臉上抹

TAG:搜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