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早知道 | 為什麼這麼多人同情項羽?

早知道 | 為什麼這麼多人同情項羽?

原標題:早知道 | 為什麼這麼多人同情項羽?


為什麼這麼多人同情項羽?


失意的英雄總是得到中國人的偏愛,項羽就是這類英雄中的代表。中國人偏愛失意英雄,與儒家倫理的教化大有關係。儒家倫理講究「明其道不計其功」,只要追尋真理,不必計算這種追尋的成敗得失,又提倡「知其不可而為之」,「雖萬千人吾往矣」,只要自己認為是對的,就算與天下人作對,也註定要失敗,但仍然無怨無悔追求自己的理想,那也是了不起的英雄。這種悲劇色彩濃厚的英雄觀,通過史書,小說,戲曲,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

一位失意英雄,必須要有英雄的一面,但又必須有凡人的一面。俗話說「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英雄是超越凡人的能力和功績,兒女則是與凡人沒有什麼不一樣的情感和追求。這兩方面,項羽都做到了極致。



△ 項王圖


項羽英雄的一面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把項羽的傳記叫《項羽本紀》,把他跟秦始皇、漢高祖放在了同等的位置。司馬遷這麼做的理由是,他說項羽非有尺寸,就是說項羽沒有多少可以憑藉的資源和實力,但是他從田野里趁勢而起,三年時間率領諸侯滅掉了秦朝,分封天下,所有的政治命令都從項羽那兒安排,號稱霸王。雖然項羽沒有在這個位子上坐到最後,但是這仍然是近古以來沒有的事情,所以項羽的能力與功績,都不亞於歷代的開國帝王。


《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之所以得到人們的同情,恰恰是因為除了英雄和暴君的一面,項羽還有凡人的一面,讓後人感覺特別親切,有人味兒。


凡人的一面,包括鴻門宴的時候把劉邦放走,後來項羽曾經抓到劉邦的父親,本來想用來威脅劉邦,但是被劉邦言辭這麼一逼,說你我曾經結拜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要把你的父親煮來吃的話,你也就分我一碗肉羹吧,項羽就真沒敢做這事。包括你看項羽被漢軍包圍,四面楚歌的時候,他唱了一首垓下歌,最後一句是「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我該拿你怎麼辦呢?這個時候還想著自己身邊的美人虞姬,這不是一個英雄人物應該想的事,對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早就說過 的精彩文章:

早知道 | 武則天為什麼能當上中國歷史上唯一正統的女皇帝?
你聽過最有意思的墓志銘是什麼?

TAG:早就說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