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對早教有哪些誤解?

你對早教有哪些誤解?

就在前一段時間,陳小春對他的兒子Jasper的一段教育方式上了熱搜。

事情的經過是:陳小春帶著兒子Jasper參加節目《爸爸去哪兒》,期間借宿在一位陌生的老爺爺家,父子意外透露沒有太多的經費吃飯,老爺爺關切的給出紅包,而陳小春嚴厲要求Jasper雙手將紅包還給老爺爺。

同樣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所以萌萌的Jasper圈粉無數,也使更多的人看到也意識到這位「曾經凶神惡煞」的山雞哥對孩子的教育竟也如此嚴格且良好。那麼反觀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否能做到如此呢?

俗語有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為什麼有些家庭可以越過越好,因為他們給予下一代的不是堆積如山的金錢,而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

孩子的教育要從小做起。不知從何時開始,將孩子帶入早教中心成為盛行的「教育方式」,父母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而你追我趕的進入早教中心,可作為孩子的啟蒙者,他一生的航標燈的父母,對早教的認知又有多少呢?

說到早教,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早教就是將幼兒園提前幾年,讓孩子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就能背誦唐詩。其實不然,真正的早教並不是授予孩子知識,這時我們所謂的知識只是在無數次機械的重複後孩子對此產生的記憶力。孩子只知道床前明月光怎樣說,卻不知其中含義。如此學習,並不能真正理解其內涵,而是無謂的重要的事情重複三遍。

百度上明確的指明:

早教,也叫早期教育,是開發嬰幼兒潛能的教育,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等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換句話說,早教是在嬰孩最敏感最能接受的時期所進行的事半功倍的適時教育。早教並不是要教孩子什麼,主要是告訴孩子的父母和家人在生活中,如何在給予寶寶關愛的同時,高效進行大腦智力潛能開發,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以及孩子性格培養等等全方位的指導和幫助,使他的心智及身體更好地發育。

心理學指出:孩子的思維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了,0~4歲是孩子性格、思維養成、潛能激發的最佳時期,於是有了「三歲看長,七歲看老」的說法。所以作為父母就要正確的引導孩子,培養他的言行舉止,行為習慣,而這一切都在父母的諄諄教導和潛移默化中形成,這也正是官方所說的非智力因素,它包括一個人的動機、興趣、氣質、情感、意志、性格以及他的志氣、理想、勤奮程度、良好習慣等智力以外的個性心理因素。而非智力因素在早教中更為重要。

那麼當你懂得早教的內涵時,如何解決早期教育中遇到的問題?

也許你知道孩子在0-6歲時應該接受早教,你也知道應該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是當真正面對孩子,實踐孩子的早期教育過程中,又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阻撓。

隨著技術的發展,早教知識傳播有多種途徑。據調查顯示,當碰到問題時,約七成家長「通過電視、書刊、雜誌、網路等自己學習」和「與身邊的親友探討」以了解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與孩子溝通、開發寶寶智力等專業的早教知識。也有很多家長將寶寶送到專業的早教班,通過參加有針對性的早教課程,幫助開發寶寶智力,解決早期教育中遇到的問題。

如果家長本身很注重學習嬰幼兒的心理、生理知識,並且努力學習一些教育理論,能夠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就沒有必要去報名早教中心;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比較薄弱,需要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進行指導,那麼你可以慎重的選擇一個好的早教班。

最後,人類終其一生都在接受不同的教育,第一次學習就如建築物打地基一樣重要。我們要明白家庭是孩子的終生課堂,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切記要科學正確的教育孩子,才能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貝貝熊母嬰 的精彩文章:

【熊熊孕婦周】孕期有這3種感覺,說明胎寶寶心情好

TAG:貝貝熊母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