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咖共聚EEVA年度ICT論壇 探索「智」向未來

大咖共聚EEVA年度ICT論壇 探索「智」向未來

來源 | OFweek電子工程網

歡迎下載OFweek APP查看更多新聞

2018年4月11日,第七屆EEVIA年度中國ICT媒體論壇暨2018產業和技術展望研討會在深圳大中華希爾頓酒店正式開幕,本次研討會依舊秉承「趨勢 創新 共贏」的主題,邀請了五大企業,與業內人士共同探討「智」向未來以及行業趨勢。

論壇上,英飛凌電源管理及多元化市場事業部大中華區——射頻及感測器部門總監麥正奇通過一些成功案例為觀眾展示了中國毫米波雷達應用的創新趨勢;NI中國技術市場工程師馬力斯通過企業在基於5G原型部署的突破,詳細分享了NI搶佔5G商用先機的「秘訣」;Qorvo亞太區移動事業部市場戰略高級經理陶鎮(Lawrence)則分享了企業在5G射頻前端市場和其技術的發展趨勢;ADI電源產品中國區市場總監梁再信(Lorry Liang)通過對比電源性能的差異,展現了高性能電源技術創新的獨特魅力;最後,富士通電子元器件產品管理部總監馮逸新通過汽車、醫療等實例,為觀眾展示了存儲技術發展的新趨勢。看到這裡,您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呢?接下來,OFweek電子工程網小編也將整理ICT論壇之上業界大咖的精彩演講內容,以饗各位讀者!

英飛凌麥正奇:以英飛凌毫米波雷達探索人機交互的新可能

從業務部門來看,英飛凌主要由汽車電子事業部(ATV)、工業功率控制事業部(IPC)、電源管理以及多元化市場事業部(PMM)以及智能卡與安全事業部(CCS)等四大部門組成。

在本次論壇上,麥正奇主要以電源管理及多元化市場事業部為主要聚焦點,分享了人機交互方向的一些研究。他表示:「人機交互將會涉及到很多感測器,比如壓力感測器、光學感測器以及環境感測器等,除了這些感測器,人機交互還將涉及到3D感知,即雷達部分,這其中又細分為60GHZ、24GHZ以及TOF(飛行時間)等三大模塊。」

為什麼要提出毫米波這個概念呢?麥正奇介紹道:「毫米波可以應用在數據傳輸部分,也可以應用在雷達領域,這是目前毫米波應用的兩大主軸。甚至未來,毫米波也將應用於5G應用市場,所以毫米波將有望成為未來市場發展的重點之一。」

當然,毫米波研究的挑戰也有不少,主要集中在演算法部分。麥正奇表示,不同的應用需要不同的演算法,而不同的演算法也需要不同的專家來做,這其中的資源浪費無疑是巨大的。此外,在法規部分,由於毫米波處於較高頻段,部分區域以及國家並沒有完整的法規定義和規範,這也將是未來值得探討的部分。

最後,麥正奇更是通過藉助24GHZ雷達實現空間和運動感測、藉助60GHZ雷達實現空間和運動感測、藉助60GHZ雷達實現人機交互等實例,為觀眾刻畫了一副毫米波雷達探索人際交互的美好畫面。

NI馬力斯:以軟體為中心的測試平台如何助力搶位5G時代

2017年12月21日,首個可商用部署的5G NR(新空口)標準出爐,作為全球第一個可商用部署的5G標準,這也為未來5G大規模試驗和商用部署奠定了基礎。NI在基於5G原型部署到測試的NI平台化解決方案方面,多處搶佔5G商用的先機,那麼他們有何布局呢?

眾所周知,5G主要有三個應用場景:第一,增強型移動網路,應用於很多高密度組網,如VR、AR等,其對於數據的吞吐量要求較高;第二,MASSIVE MACHINE,主要面向物聯網等低功耗應用;第三,超低延時,用於無人駕駛、工業控制等垂直行業。

事實上,5G概念提出已有數十年,但為何遲遲未能商用,主要有以下幾大挑戰:其一,複雜性的提升,包括靈活的參數級、子載波間距以及射頻前端的高需求等;其二,4G與5G並存問題將會增加設計的複雜度以及測試的難度;其三,測試時間、上市時間以及成本挑戰等。

面對這些挑戰,NI也是做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馬力斯表示,在儀器方面,很多公司可能會採用頻譜儀、信號源、網分、電源、源表等多種儀器協同使用的方式,但是NI則會將所有的儀器放在一個很小的機箱內,並用PXI技術完成非常好的同步機制,幫助工程師縮短測試時間。在演算法方面,NI則採取將傅里葉變換(FFT)部署到FPGA中的方式,提升演算法運算速度。

最後,馬力斯表示,NI在2016年便已經推出了毫米波Transceiver系統,NI的很多客戶,如NOKIA等,在5G早期進行毫米波領域原型設計的時候,都是選擇應用這個平台;而對於後期的毫米波測試,NI也是基於同樣的平台,升級相應的指標以滿足進一步的規範要求,這樣NI的毫米波平台其實可以滿足市場上不同應用領域的變化,例如汽車毫米波雷達;此外,由於其實時帶寬高達2GHz,也被很多研究所和高校應用在對數據高吞吐量有特殊要求的Channel Sounding(信道測量)中。

Qorvo陶鎮:解決5G的複雜性

在全球各大企業達成2050年5G商用化、規模化的共識下,卻發現5G終端研究的進展卻並不理想,如何在手機中納入5G內容、完成5G網路的部署等難題,成了壓在眾多手機製造商頭頂的一座大山。

Qorvo由RFMD和TriQuint兩大傳統射頻半導體大廠合併而成,所以企業在2G、3G以及4G等移動通信領域均有所積累。憑藉豐厚的經驗積累,Qorvo開發出了第一個射頻5G半導體器件,與眾多廠商達成了戰略合作,致力於在2020年的時候推出同時支持非獨立組網以及獨立組網手機射頻半導體的射頻解決方案。

基於增強型移動寬頻、萬物互聯以及高可靠性零時延的5G三大場景,對射頻在基礎設施和移動終端會產生哪些不同的影響呢?陶鎮表示:「在增強型移動寬頻場景,對於手機而言,由於消費者需要支持5G,那麼則需要同時兼容3G、4G,所以手機在濾波器、開關、功率放大器以及整合起來的前端模塊下都會產生很多新的射頻。此外,由於毫米波設備接入的差異化也將產生新的終端制式;在萬物互聯應用場景,由於標準不用,所以在基礎設施和移動終端方面都會產生新的射頻器件;在低功耗高可靠性低延時應用場景,延伸後也會產生額外的射頻器件。」

最後,陶鎮表示,公司未來的目標主要聚焦於5G射頻半導體產品,3.5G、4.8G的產品在2019年上半年將正式進入量產階段,為配合國內的主要手機廠商、運營商,如中國電信、移動、聯通等,此產品將在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之間進行正式商用。

ADI梁再信:高性能電源技術未來的創新趨勢

ADI收購Linear的舉措一直被業界認為是一步好棋,兩家企業的合併改寫了全球高性能模擬行業的版圖,產品廣泛涉及數據轉換器、電源管理、放大器、介面、RF和微波產品等,從此ADI開創了「全球首要的領先模擬技術公司」。據了解,ADI在整合Linear後,推出了新的子品牌並命名為「Power by Linear」,其中Linear的電源產品占品牌的85%,傳統的ADI電源產品並不是特彆強,主要集中於定製化方面,所以電源產品僅占品牌的15%。

據梁再信介紹,Power by Linear未來將考慮三個重要的問題:其一,高性能的電源如何幫助客戶產品減少PCB的尺寸、增加更多的功能;其二,效率的提升問題,如電源之間轉換效率難點的攻克;其三,如何更好的處理電路中的EMI和ESD問題。

相信很多電源工程師在設計電路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點,如如何極大程度縮小PCB板尺寸、提升集成度等,關於這些問題,梁再信表示,我們可以換個角度考慮,比如做一個電源模塊,這樣的集成可以讓相關工程師能夠專註於做系統級的設計,這也是Power by Linear做的工作,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Power by Linear一直在考慮三個問題,其一,超小體積;其二,超薄;其三,超大電流。這也將是未來電源模塊的一個發展趨勢。

通過不斷的研究與發展,Power by Linear電源模塊已經經歷了四代封裝技術,遠遠領先於競爭對手的技術。為何Power by Linear能夠提前領先呢?梁再信表示,第一代封裝技術很簡單,主要是PCB能夠綁定電容、電阻以及電感等,實現塑料封裝。第二代封裝技術則需要考慮功率與散熱之間的調節(功率越大,散熱越高),Power by Linear通過實驗,研究出第二代產品,即在電源模塊內加上一個金屬窗口,以便於接入散熱片。第三代封裝技術產品則需要考慮內置電感的位置,是否會影響其阻抗和電流等,對於這個問題,Power by Linear推出第三代產品,將電感上置,經過改進後,推出COP技術,這項技術不僅僅改善了效率,還具有非常好的散熱特點。第四代封裝技術主要將磁路和外殼整個電感集成在一起,並使用COP技術將外界器件都封裝在外殼下部,這樣便可以拿到高性能的電感。

最後,梁再信提出的Silent Switcher技術以及如何降低電源雜訊、提高功率、降低散熱等解決方案使得觀眾意猶未盡。他表示,未來公司依舊會秉承「創新、高性能、高品質、高可靠性」的優點,沿著電源技術發展的三大挑戰繼續往下走。

Fujitsu馮逸新:三類存儲器領先未來

2002年,Fujitsu在經歷了一系列整合後,成功由日本十大變頻公司之一轉變為全球領先的技術解決方案公司。目前Fujitsu在存儲器業務方面主要有三類產品:其一,FRAM,用於數據記錄;其二,NRAM,用於數據記錄和電碼儲存,還可替代NOR Flash;其三,ReRAM,可替代大容量EEPROM。

據馮逸新介紹,FRAM主要有三大優勢:高讀寫入耐久性、高速寫入、低功耗。憑藉這些優點,FRAM主要被用於汽車電子、無人機、可穿戴產品等領域。ReRAM主要優勢為:易寫入操作、中密度存儲的產品線、低功耗讀出操作。主要被用於可穿戴設備、小型醫療設備。NRAM主要優勢為:高速寫入操作、存儲高密度產品線、高於Flash的讀寫耐久性,其市場主要集中在ICT、伺服器,未來將有望進軍汽車電子、消費電子等市場。

可以看出,未來存儲器的發展將離不開這三大類,不同存儲器都有其各的優勢和缺點,而存儲器市場需要更高密度、更高速度、更低功耗、具有非易失性且價格便宜的存儲器產品,所以由消費類產品驅動的存儲器市場在呼喚性能更優存儲器技術。

以上便是「第七屆 EEVIA 年度中國 ICT 媒體論壇」的所有精彩內容,演講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是業界大咖的精彩分享仍讓各位觀眾意猶未盡,尤其是一些前沿的技術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更值得業界人士深入思考。

▼OFweek電子工程行業交流群▼

(歡迎掃碼加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OFweek電子工程 的精彩文章:

智能手機市場寒冬,華為為何仍如此「囂張」?
「餓虎」時代終結,中國晶元欲轉型!

TAG:OFweek電子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