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從「寸有所長、尺有所短」,談中醫與西醫的優勢互補

從「寸有所長、尺有所短」,談中醫與西醫的優勢互補

第十二期

本專欄由劉松山醫生每周四發文

劉松山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科 主任

主任醫師/教授、四川省拔尖中醫師

常常面臨這樣的困惑:生病了,該看中醫還是看西醫呢?中醫似乎代表古老、傳統,西醫代表先進、潮流。其實,生老病死的問題上,中西醫都兢兢業業地工作,它們都有各自的優勢和短板。無論普通病還是疑難病,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模式,往往獲益更大。

主流趨勢:西藥+中藥

中醫和西醫一直在互相學習,現代中醫在學習、運用西醫的現代診療技術:CT、核磁共振、彩超、抽血化驗檢查,實施抗感染、放化療、輸血支持等治療。西醫近年來也開始提倡個體化、精準化治療理念,與傳統中醫的「辨證論治」異曲同工。同時,西醫大夫大量使用中成藥(中藥成方製劑)治病的情況很普遍,也會建議難治複發性疾病進行中藥治療,西藥+中藥的模式逐步深入人心。

臨床應用,各有困惑

古代對糖尿病、高血壓、白血病、腫瘤等沒有認識,現代的中醫就需要學習相應的診療方法。而西醫在診治急重疑難病症時也發現,病情緩解穩定後,康復痊癒仍然路漫漫,而針灸康復理療、中醫辨證用藥治療有其價值。當中醫辨證為濕邪、淤血、寒邪、熱毒等病因時,通過化濕、活血、散寒、清熱等治療病情會得到改善,而西醫沒有這方面的認識和藥物功效,面對這些問題就束手無策了。實際上,單純的西醫和中醫,都難以完全而只能部分解決各自領域的疾病問題。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中西醫的理論體系各異,但追求康復的目標是一致的。時代變遷,會誕生新的疾病譜和新的醫學難題,西醫、中醫都需要不斷創新、研究對策。

寸與尺的配合,才能量體裁衣。中西醫互補才能優勢疊加、揚長避短,達到增效減毒、突破各自局限的結果。例如,化療對血液腫瘤細胞的攻擊,導致骨髓抑制、肝腎和胃腸損傷;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常規西藥,肝毒性很強,都會制約既定治療方案,而且上述問題對中老年、體虛之人更明顯。中藥的機制不是針對腫瘤細胞的殺滅等,但通過中醫的辨證論治,從中醫這條路實現了免疫調節、抑制腫瘤、改善骨髓、保肝降酶、調節胃腸功能的治療,在化療損傷機體後的災後重建中發揮了作用。最終,中、西醫是各負其責、殊途同歸。

能中能西,左右逢源

西醫能解決的問題,中醫可以不參與;中醫能解決的問題,西醫也不用摻和。比如對腫瘤放化療、手術切除、抗感染等治療,中醫是劣勢;在寒、熱、溫、涼體質辨識及對應的個體化用藥,還有心肝腎功能的調節保護,西醫也缺乏有效招數。不少的疑難病症,單靠西醫或者中醫都很難妥善解決,特別是涉及兩者的跨界、交叉問題時,能中能西、相互配合的戰術才能增加勝算。否則,會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這時才想起中醫,或者趕緊去看西醫,往往為時已晚。醫、患雙方有了如此認識,或許離健康就會更近一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