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反事實主義與決定論的探析

反事實主義與決定論的探析

什麼是反事實主義?什麼又是決定論?在本文的第一段,我認為有必要這兩個概念闡明清楚。所謂「反事實主義」是指客觀存在的已發生的事實的鏡像事實,類似於i與非i的關係;而「決定論」則是指一件事情無視它的過程即無論你作出了怎樣的行動其結局都不會發生變化,說簡單點叫做「殊途同歸」。

在現實生活中,我偶爾會想到如果我當時沒有做某件事情或者換一種方式來處理某個問題,我是不是就能避免一些煩惱抑或令人不開心的事。這種想法就是屬於一種反事實主義觀。「如果...就能...」反事實主義觀主要用於歷史研究中,一些歷史學家通過運用反事實主義觀來證明歷史發展的偶然性與不確定性。比如,如果「火藥陰謀」得以成功,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及他的家庭成員與上議院各貴族葬身火海,那麼極有可能他的女兒波西米亞的伊麗莎白繼任後會不再採取對天主教信徒的高壓政策,從而保證了英格蘭境內天主教徒的人身和私有財產安全保證——上述猜想是建立在歷史上「火藥陰謀」被及時發現且挫敗的基礎上。「決定論」又像是「宿命論」,也就是講無論你在歷史上修改了怎樣一些事,影響了怎樣的發展軌道,但結局都不會發生變化。給一個喜聞樂見的例子——電影《神話》便是如此,無論一個人如何改變歷史軌跡,但歷史現實不會發生變化。

可以這樣講,「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學者並不會喜歡「決定論」——原因出於「人定勝天」的例子。出於對既有歷史現實的遺憾,我們更多選擇的是「反事實主義」,研究歷史的學者可能會通過「反事實主義」來論證如果1914年那顆子彈沒有從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槍膛里射出,奧匈王儲斐迪南大公沒有被司機帶錯路,那麼一戰是不是可以避免而不再存在;如果列寧活得再久一點而不是在50出頭的年紀就去世,那麼蘇聯是不是就不會發生斯大林時代的大清洗與大屠殺;如果大風沒有吹散進逼英格蘭的西班牙艦隊,那麼現在大不列顛內是不是都是天主教民。近年來英國學者總是反覆論證如果丘吉爾沒有拒絕納粹的求和協定使英國作壁上觀,令第三帝國和蘇聯相互牽制,那麼昔日的大英帝國能否保留下來。種種,皆是處於「反事實主義」的立場。

必須要認識到,「反事實主義」敘事的關聯性只建立在一兩個假設上。有一個「蝴蝶效應」想必各位都很熟悉。一隻在日本列島上的蝴蝶扇動幾下翅膀,會引起氣象系統的改變,從而導致海嘯,導致南美洲的氣候異常。大量的假設另這一構想顯得不現實,因為其中必須有很多偶然的因素相契合才能導致另一件事實的發生。要想讓反事實具有意義,我們必須設置小的改變而不是大的改變。扭轉萬花筒的一面我們可以創造性地思考改變這一面後對其他所有事情的影響,但是扭轉萬花筒的全部面令一切都顯得無序且混沌。

在「決定論」的作用下,一切歷史發展假設都顯得不重要。以「火藥陰謀」為例,即使天主教徒們沒有被提前發現而且確實引爆了火藥炸死了國王及一眾貴族,那麼他們也很有可能被憤怒的民眾及軍隊抓獲處以絞刑,英格蘭境內的天主教徒們將會更舉步維艱,信奉天主教的貴族們也不再被保護而是直接被要求改信新教要不然即刻驅逐,事實看上去更糟了,與現實中他們的境遇沒有什麼兩樣。

反事實敘事來源於對現實生活的複雜性、不確定性的恐懼,以及上述帶來的挫敗感。正是這種恐懼,使他們願意生活在小說中和平、安寧的中世紀,也不願生活在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宗教壓迫、沉悶的中世紀時代;同樣的原因,使他們更樂意生活在福爾摩斯眼中理性的倫敦,而不願直視維多利亞時代晚期那個局勢異常複雜的倫敦。在政治動蕩與文化焦慮並存,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時代,這種幻想的世界更容易受到人們歡迎。最近上映的電影《頭號玩家》里的劇情設定世界無不是如此。

儘管這個世界如此操蛋,但是只有在現實中才能美美的吃上一頓。最後給你們奉上一句話,這是瓦爾特·拉特瑙在1918年回顧「一戰」結束,憧憬未來和平美好生活時說的話——他本人就是反事實的書寫對象,「歷史不是從各種條件中變出來的;歷史講述現在與過去所發生的事實,而不是現在與過去可能發生的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是什麼好名字 的精彩文章:

TAG:不是什麼好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