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飲食養生

中醫飲食養生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如何科學、合理的飲食,達到保養形體、延年益壽的目的,也是古往今來各醫家不斷探索的問題之一,經過反覆的實踐總結,逐漸形成了一個比較獨特的理論體系——中醫飲食養生,即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研究食物的性能,根據食物的性味歸經及其功能作用,合理地調配膳食,從而保健強身、防老抗衰。

五味調和

飲食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素問·六節藏象論》言:「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從飲食物中攝取的五味能養五臟之氣,人體氣機調和,津液化生,形神乃俱。

《靈樞·宣明五氣》又提出了「五入」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說明五味對五臟具有選擇性的親和作用。在食養時應謹和五味,不可偏嗜。五味調和,皮膚、肌肉、筋脈、骨骼得以充養,氣血順暢,正氣內存則邪不可干。若偏嗜某一味,致五味失調,臟腑功能失衡,就會導致疾病的產生,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載有:「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央絕。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營養均衡

上文提到五味調和,其實也包含另一層意思,即合理搭配,營養均衡。《素問·藏氣法時論》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谷肉果蔬性能各不相同,不可偏勝。如穀類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是人體熱能的直接來源,此外,還含有較多的 B 族維生素;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肉類能提供大量的蛋白質、脂肪及氨基酸,肉類和果蔬還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這些營養物質都是人體生長發育所必需的,講究飲食均衡,葷素搭配,才能達到身強體健,預防疾病的目的。

飲食有節

孔子主張:「不時不食」,「不多食」;《呂氏春秋·盡數》亦有:「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千金要方·養性序》也強調:「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說明日常飲食應有節制,不可過飢或過飽,且應定時定量。飲食過飽,脾胃運化不及,易傷胃氣,且過多的食物積滯於中,易蘊而化熱,影響脾胃氣機升降,出現胃痛、反酸、痞滿等證,若邪熱下迫大腸,腸中氣機壅阻,氣滯血瘀,則下利膿血,結滯不散者,則成痔瘡。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言:「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另外,飲食過飢也不利於身體健康。《靈樞·五味》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飲食過飢,脾胃生化乏源,水谷之精難以充養全身,長此以往,正氣虧虛,疾病乃生。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