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灣區建設及香港發展機遇

大灣區建設及香港發展機遇

無論是在中共十九大會議、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還是近日的海南博鰲亞洲論壇,與大灣區建設相關的話題均受到世界注目。據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將於近期頒布。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點,我簡單地講一下個人對「粵港澳大灣區」,以及香港未來發展和機遇的看法與建議。

大灣區的建設發展具備堅實的合作基礎。從早期的「前店後廠」到後來的「廠店融合」,再到當前以金融和科技為代表的「合作3.0」,大灣區內的自然分工與合作隨時代不同而不斷發展和深化。當前,港澳兩地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以服務業為核心的階段,其中香港以金融、貿易與物流、專業服務等為主;澳門則以博彩業、酒店旅遊為主。

「粵九城」雖然在產業結構上逐漸向服務業靠攏,但是在製造業上依舊呈現出絕對優勢,並在逐步升級。廣東需要港澳兩地的專業服務、人才、金融、貿易和物流的優勢,來配套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轉型;香港和澳門則需要借內地廣大的經濟腹地發展,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戰略機遇。

歐盟經驗值得借鑒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是大灣區的優勢,同時也是實現有效融合的難點所在。與世界上其他灣區有所不同,「粵港澳大灣區」面對三地不同的行政制度、法律體系和市場,使得原材料、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流動,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礙和限制。

事實上,在消除資源流動障礙方面,歐盟的經驗值得借鑒。歐盟一體化分「關稅同盟-生產要素流動-單一歐羅區市場」三步走。大灣區發展目前處於「生產要素流動」的後期階段,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流動還在推進中。當前首要任務是要快速消除資源自由流動的壁壘,實現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和投資,以及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當然,與歐盟具有根本不同的是,大灣區以「一國兩制」為基礎,不僅有強大的中央政府做後盾,以中央統籌規劃為中心,充分考慮到香港和澳門的發展要求,尊重各方利益將是大灣區發展的顯著特點。

我認為,未來大灣區發展將首先從以下方面展開: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在於共建「一中心三網」,形成輻射區內外的綜合交通體系;二、構建開放的科技創新中心。發揮三地各自的優勢,完善創新合作體制,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新一代的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新興產業集群;三、服務於「一帶一路」,構建大灣區金融核心圈;四、建設大灣區優質生活圈。我將大灣區描述為「開放、包容、創新、環保」的新型城市群。它在新型產業標準形成、制度創新等方面,都有可能成為全國的先驅和典範。

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發展迎來新的機遇期。香港的傳統優勢眾所周知,特別是專業服務優勢和人才方面,香港的優勢非常顯著。香港的商務類專業服務有助大灣區內整體企業在融資、投資、公司治理等方面與國際水平接軌;而消費性的專業服務又有助於提升整體大灣區內的生活質量、教育水平、醫療健康水平,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前來生活與工作。香港儲備著大量優質的人力資源。隨著大灣區內人員自由流動逐步實現,香港人才聚集效應將逐步外溢,為灣區建設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

香港要有危機感

不過,也要認識到,隨著深圳、廣州這些新型、現代化的城市快速崛起,香港也要有危機感,否則隨著競爭優勢的削弱,自身在大灣區建設中的定位也將變得模糊。我想提兩點,首先,香港需要進一步強化自身的金融優勢,因深圳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正在快速推進。雖然當前香港仍然保持著金融業的整體競爭力,但是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推進,香港的優勢將逐步削弱。香港需要適應形勢,促進金融與科技結合,積極為大灣區內初創企業融資、走向海外市場鋪路搭橋。

另外一個問題是,香港需要加快科技創新力的培育和發展。近年來,內地在科技創新方面已經走在香港前列。香港的科技留存率不高,對科技創新的介入較滯後,雖然已意識到科技創新方面存在的問題,香港政府亦已經加大在科技創新培育和成果轉化方面的投入,並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挑戰將是長期存在的。

香港需要善加利用制度優勢,促進科研機構來香港落地,並與國內巨大的科技創新需求和發展相互協同,促進研究成果的產業轉化。

作者為香港中國金融協會名譽主席、光大控股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港智遠 的精彩文章:

積極推出新葯 泰凌盈利穩增
光大綠色去年純利漲52%

TAG:香港智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