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崇禎年間的氣候變冷天下大旱,真是造成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嗎

崇禎年間的氣候變冷天下大旱,真是造成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嗎

有人認為,明朝之所以滅亡,是明朝遇到了罕見的氣候災害,尤其是氣候變冷引起的天下大旱。因為氣候變冷天下大旱,老百姓沒有吃的,因此揭竿而起。因為氣候變冷天下大旱,北方民族生存艱難,所以大量湧入關內。在這樣的內憂外患雙重之下,明朝才滅亡的。

這話說得對不對呢?

(明末災年祈福)

確實,著名氣象學家張德二女士在其主編的《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中,曾對明末,尤其是崇禎年間的氣象變異情況有過詳細的記載。比如1635年「北旱南水,飛蝗遍野,多地大飢」;1640「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1641年,全國「大旱、大蝗、大飢、大亂,人相食」;1643年「大疫,南北數千里,北至塞外,南逾黃河,十室鮮一脫者。」等等。

以上只是我隨意摘取的一些內容。實際上,從1600年開始,到明末農民起義大爆發,就從來沒有風調雨順過。崇禎是1627年到1644年期間當皇帝的,也就是說,他當皇帝的時間裡,老天爺一直在和他作對。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據科學家研究,是由於太陽黑子的活動異常,造成了全球處於小冰期氣候時期。

雖然崇禎當皇帝期間,氣候確實很糟糕,但這算不算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呢?我覺得這話是值得懷疑的。

縱觀中國公元後第二個1000年的歷史,根據科學家的分析,實際上已經經歷過五次這樣的低溫期。第一個低溫期處在12世紀,溫暖的氣候轉為急劇變冷。第二個低溫期出現在13世紀末到14世紀的上半葉。第三次低溫期出現在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第四低溫期出現在17世紀上半葉,也就是崇禎統治時期。第五個低溫期處在19世紀的中後期。

(影視中的崇禎帝)

我們明末之前的三個低溫期。第一個低溫期大致在南宋時期。第二、第三個低溫期在明朝的早期和中期。而事實上,這三個低溫期雖然對農業生產產生了極大的破壞,但是,社會都是比較穩定的,並沒有造成明末那樣的慘象及天下大亂。

所以,明末天下大亂,原因還有別的。是什麼呢?

其實,禍根從明朝中期就已經開始了。

由於明朝中期開始的皇帝,普遍不作為,朝臣忙著勾心鬥角、爭權奪利,造成民間失控。民間失控的表現,一是皇族、王公、勛戚、宦官等等,利用政治特權,大量攫取社會資源,兼并土地。二是沒有土地的農民,活不下去,聚眾起義,比如1511年至1512年間的楊虎、劉六起義,聚眾至數十萬,轉戰河北、山東、河南等地區,等等。

民間失控,又造成國家財政收入的入不敷出。

那時候,國家財政不只是要支撐龐大的國家機構,另一個地方還特別需要錢。什麼地方呢?就是北方的邊防。

由於中期的時候,明朝對北方的控制力的減弱,北方蒙古人多次大規模襲擾明朝。明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幾次加固長城外,還先後設置遼東、宣府、大同、榆林、寧夏、甘肅、薊州、太原、固原九個軍事重鎮,這也就是俗稱的「九邊軍鎮」,派重兵布防。

(張居正像)

不管是修長城,還是設九邊軍鎮,都需要錢。朝廷沒錢,本來已經走向了崩潰的邊緣,幸好萬曆年間的「張居正改革」緩了一口氣。

「張居正改革」後世有不同評價,但是,和王安石變法、王莽變法一樣,抑制地方豪強兼并土地,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朝廷財政收入是其最根本的原因。

不過,由於當時朝臣的爭鬥,豪強的抵制,以及當時盛行一時的空談之風,「張居正改革」最後失敗了。失敗的結果,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更加嚴重,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財政收入更加雪上加霜。

可以說,當崇禎上位的時候,整個朝廷已經無法運轉。我們看到,崇禎如何提倡節儉,如何抑制貪腐,如何倡導捐錢,其實就是財政困難的具體表面。

當然了,我們這樣說,並沒有否定氣候的因素。但如果政府積極作為,積極解決問題,其實天下大亂之事是完全可以杜絕的。

(參考資料:《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此人是洪秀全最信任的人,為何洪秀全最終將他削爵處死
其實康熙還有個公主也參與了奪嫡之爭,且因此事去世,她是誰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