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什麼是釋迦牟尼佛本尊心咒

什麼是釋迦牟尼佛本尊心咒

什麼是釋迦牟尼佛本尊心咒

釋迦牟尼佛本尊心咒:

嗡wēng 牟móu尼ní 牟móu尼ní 嘛˙mā哈hā牟móu尼ní耶yē 梭suō哈hā

釋迦牟尼佛本尊的出處:

釋迦牟尼佛,梵名Sakya-muni,。意即釋迦族出身之聖人。又作釋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釋迦牟曩、釋迦文。略稱釋迦、牟尼、文尼。意譯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滿、度沃焦,或梵漢並譯,稱為釋迦寂靜。又稱釋迦牟尼世尊、釋尊。即佛教教祖。略稱為:佛陀。其稱號之原由,見於佛本行集經卷二十觀諸異道品、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阿毗曇八犍度論卷三十等。

《妙法蓮華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釋迦牟尼佛誕生於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佛陀在降生之前為一生補處菩薩,於兜率天說法,號「白幢天子」,後因諸佛以天樂等各種莊嚴,勸請佛陀:如過去燃燈佛所授記,賢劫千佛之第四尊佛——釋迦牟尼佛,您降生世間、說法度眾、示現成佛的時機已到,請您以過去生於燃燈佛前,所立之誓願,於兜率天說法十二年後,降生於世間,轉大法輪,利益無數有情眾生。 以諸佛殷切之勸請,佛陀遂生起降生世間、說法度眾之堅定心念。 兜率天之天眾聽聞白幢天子(釋迦牟尼佛前世)將降生世間,咸感哀傷悲泣,憂慮從今後,不能再聽聞白幢天子講經說法,白幢天子知悉天眾之心念,乃告知天眾:吾雖決定降生世間,但吾將一生補處菩薩之權位,以寶冠為記,授與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將繼續於兜率天為諸位講經說法,此事之殊勝,無可比擬,故彌勒菩薩又號「無能勝」,即源於此。

白幢天子觀種姓、氏族、時、地、母親等五相後,決定降生於中土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之王族,於是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入住迦毗羅衛國王后摩耶夫人之母胎。 摩耶夫人夜夢六牙白象入住母胎後,即懷有身孕。

經十月懷胎,依印度當時的習俗,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產,在許多的侍衛護送下啟程,當行至藍毗尼園時,見樹林蒼翠蓊鬱、百花盛開,一切景物均極為清凈殊勝而美好,當摩耶夫人手扶無憂樹之枝葉,佛陀即於此時,於沒有任何痛苦的情況下,由摩耶夫人之右脅誕生。佛陀誕生之時,有各種殊勝妙相與瑞兆產生,大地有六種吉祥之震動,帝釋、梵天以各種化身示現,守護四周;天女散花,天眾以天樂莊嚴,並以殊勝美妙之甘露沐浴佛身,諸天以殊勝妙好之甘露沐浴佛身之緣起,即為後世浴佛法會之由來。佛陀誕生後,隨即於東、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湧現寶蓮承接佛足;世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以此為佛陀於世間示現成佛之緣起。

佛陀出生後便成為了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取名「悉達多」意譯為「一切義成、一切事成」,王后摩耶夫人在悉達多太子出生後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即後來的大愛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養育。太子天資聰穎,幼年就通達五明、四吠陀(古印度傳統思想),並且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及。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睺羅。

雖然王族的生活優裕而舒適,但太子卻並不貪戀這些世間的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遊,見到生、老、病、死、等現象以及修道的沙門,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於十九歲,太子夜出王宮,自脫衣冠為沙門。初訪毗舍離國求教,復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沒有得到解脫之境,遂至摩揭陀國伽耶南方的優樓頻羅村苦行林,開始六年的苦行生活,當時凈飯王派了五位侍者與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終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當時,共修的五位侍者,誤以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來到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恢復體力後,至伽耶村畢缽羅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降伏諸魔,入諸禪定。四十九日後,於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豁然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為「佛陀」(意為覺者),佛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由此因緣,畢缽羅樹被稱為菩提樹。釋尊降魔、成道的經過,皆由太子的侍者,即後來蒙佛教化而成道的大尊者優波離所見證。釋迦牟尼佛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指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昔禪宗五祖為六祖講《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頓悟,即而說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佛陀於此濁世的因緣在《悲華經》、《大乘悲分陀利經》中有詳細的記載 ,亦可參閱藏地大成就者麥彭仁波切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在明末,藕益大師為廣弘《悲華經》,曾作偈云:「此經若能長久住世,五濁惡世不難度盡!」《悲華經》記載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化。釋迦世尊大慈大悲大願大行,為度脫五濁眾生,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所修廣大布施行,為三世諸佛中最為第一!娑婆國土每一寸塵土,無不是釋迦牟尼佛苦行之處!以此善緣,令五濁眾生,有機緣聽聞到佛法。故而在《阿彌陀經》中記載「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說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經題『悲華』,即『慈悲的白蓮華』之意,喻指釋迦牟尼佛,以及如諸佛般發大菩提心,慈悲攝受眾生的大行願者。

在藏地,大成就者麥彭仁波切依於《大悲白蓮花經》所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中,記述了釋迦牟尼佛因地時,上以國王之軀、下憑畜生之身,為利益眾生而發心、修持、犧牲等種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如果說當今大多數人,包括眾多佛教徒,對釋迦牟尼佛的理解僅僅停留在他曾是印度王子、後出家求道並最終證悟成佛的層次上的話,這本廣傳則向世人全面、詳細、系統地介紹世尊無數劫中六度萬行之行跡,使大家對佛陀,多了一些感性認識與理性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般若五台山 的精彩文章:

佛說:即心是佛!
《金剛經》能解決什麼問題?幸福、財富還是健康

TAG:般若五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