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媽媽,求你放開那條絲巾

媽媽,求你放開那條絲巾

無絲巾不時尚的壹讀君 | 哈哈

絲巾,媽媽拍照必備神器。對她們來說,只要一條絲巾,就能拍遍天下旅遊照。

如果一條不行,那就帶個七八條,挨條換著拍。

還能順帶上個熱搜,炸出一打用絲巾認媽的娃兒們。

壹讀君十分好奇,為什麼我們這代人的媽媽會如此痴迷絲巾?

不系絲巾的女人,是沒有前途的

我們先要清楚地明白一點:絲巾是一種優雅的時尚。優雅你們都懂的吧? 不是非主流那種。

著名影星伊麗莎白·泰勒曾經為絲巾站過台,說:不系絲巾的女人,是沒有前途的。

她本人系絲巾是這樣的,

現在看來依然很時尚。

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看見媽媽們拿著絲巾拍照的樣子,就覺得絲巾很土。

現代絲巾真正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在這之前,絲巾一般被當做領巾和披肩使,材料也不限於絲,有棉、麻等。在更早的17、18世紀,領巾和披肩也只是上流人士的奢侈品,普通人根本用不起。

上流人士的領巾

工業革命後,紡織技術的發展和機器大批量生產讓絲巾走向平民,逐漸成為所有女性的裝飾用品。

一戰後的20年代,是時尚的黃金年代。這一時期,美國經濟十分繁榮,在經濟和民主上都取得地位的女人們,開始解放自我,想把自己從男人的依附地位中解放出來。於是一群 flapper girls出現了,她們反叛傳統、張揚自我,剪像男人一樣的Bob頭,穿沒有曲線的男性化服裝,她們時髦又奢靡。

絲巾,就是 flapper girls的時髦要素之一。她們把絲巾包在頭上、系在脖子,

Clara Bow把絲巾包在頭上成為經典

把絲巾當做重要的頭飾,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奢侈貴氣」

就這樣,絲巾隨著這群時髦女性,成為了時尚搭配單品和萬千女人的追求。

1937年,愛馬仕看到了女人的絲巾市場,趁機設計出它的第一條絲巾,開始了賣絲巾的歷史。到現在,愛馬仕仍舊是世界絲巾之王。

50年代,隨著歐洲NEW LOOk風尚的流行,看起來能讓人高雅一個台階的絲巾在女人里仍舊十分受寵。赫本毫不掩飾自己對絲巾的喜愛:當我戴上絲巾的時候,我從沒有那樣明確地感受到我是一個女人,美麗的女人

女人們對絲巾的痴迷,在70年代達到了巔峰。70年代,絲巾搭上嬉皮士文化,打開了個性的大門。絲巾不再拘泥於「高雅」,還可以是嬉皮士的花布頭巾,也可以和休閑的牛仔褲一起搭配。

只要有一條絲巾,哪怕你再普通再平凡,無論怎麼搭配,也能一秒變成時尚icon。所以80年代的西方女人,幾乎人人都有一條絲巾。

亢奮年代,統一的集體審美

我國就不同了,在西方女人們追求美美美的時候,中國的婦女同志們卻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沒有土壤和機會培養自己的審美。

原本,民國時期我國已經在向西方學習中開始了傳統服飾改革,西裝、婚紗、大衣、斗篷等西式服裝傳入中國,還開創了自己的時尚——旗袍。

建國後,因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勞動需求,和構建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集體觀念,50年代到70年代,我國人民穿著打扮的基本理念就是樸素、節約、實用,耐臟耐穿的黑、灰、藍色雙層襖子成為了當時最普遍的打扮。

女人們也在「婦女能頂半邊天」這種宣傳中,和男人一起勞動,穿著統一的中性工裝,

「時髦」點的就穿代表勞動人民本色的列寧裝。

反正就,大家看起來都很勞動人民的樣子。純粹只看衣服可能連男女都看不出,更別說搭配代表著「女人」「高雅」很資本主義的絲巾了。

1956年,國家和報紙開始提倡美化人民的穿著,覺得經濟發展起來了,大家可以穿得花一點、艷一點,於是大家穿起了從前蘇聯老大哥來的大花布,

和布拉吉(裙子)。

1957年,哈爾濱亞麻紡織廠的女工在試穿布拉吉

六十年代,毛澤東提出「不愛紅裝愛武裝」,女青年們紛紛響應,穿上了綠軍裝。

文革把西裝、旗袍、連衣裙、高跟鞋列入「破四舊」,不能穿,稍微穿得鮮艷點也會被當做「追求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打擊,在這種政治高壓下,單調的黑、灰、藍「老三色」又成了人民群眾的主流穿著。

和國際接軌的時尚?不存在的。

改革開放,拿來的外國時尚

前幾十年壓抑,改革開放後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一朝井噴。

1978年,國家宣布改革開放,領導人也多次提出要美化人民的穿著,一些時尚雜誌應運而生,比如80年代的《時裝》、《上海服飾》、《ELLE世界時裝之苑》、《中外服裝》等等。

本來,創辦時尚雜誌需要一定的條件。比如經濟得發展到一定程度,兜里有錢;有錢了,還得有「閑」,有時間和品味去玩耍娛樂;消費產業、服務業的發展能支撐文化產業的發展。

顯然,我國當時並不具備這些情況。加上我國當時也沒啥自己的本土時尚,時尚雜誌的內容基本就是介紹西方時尚,中國人便在這種「拿來」中開始了自己的審美培養:

青年們對西方的生活方式感興趣,認為一切都是外國的好。

絲巾,是時尚雜誌們的宣傳寵兒。在雜誌的宣傳里, 絲巾是搭配神器,即使再你穿得再平凡,只要絲巾上身,時尚就是你本人:

絲綢花巾質地輕薄柔軟,系法款式多姿多彩,即使你身穿一襲普通衣衫,也可令你添姿彩。

還貼心地給出系絲巾教程:絲巾肚兜、絲巾頭巾、絲巾胸罩等等。

戴上絲巾,你就賺到了回頭率;不戴絲巾,你就不是個講究的女人:

如果一個穿著優雅的女人,再戴一條精心選擇的絲圍巾,就會更加引人注目。……現如今,無論在世界何地,沒有一個穿著講究的女人離得開絲巾。

絲巾不止意味著女人味、回頭率,還代表有錢:

一條愛瑪仕絲巾的售價要2300元人民幣,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目前還達不到這樣的消費水平吧?……但的確代表了一種生活觀,法國人對於美、對於高質地追求的一種觀念。

嗯,雖然中國人還買不起,但這種對於美和高品質的追求是可以學習的……

在時尚雜誌的推崇下,中國流行起了絲巾熱。一篇《中國山東絲巾熱》的文章說了90年代初絲巾在山東的流行趨勢:絲巾因為工藝不同價格在15塊-60塊之間,40-50中高端價格的賣得最多。

雖然40、50比起2300的愛馬仕是有點寒磣,但按照1995年中國人全年平均工資5500算,40塊也要差不多三天的工資,捨得買的人也是很壕了好嘛。

國家統計年鑒

還有人專門對絲巾專櫃進行調研,寫了篇絲巾市場分析,

看來絲巾當時真的是很火了。

美人掛曆:絲巾流行的推手

絲巾成為全民媽媽的審美喜好和八九十年代風靡的美人掛曆有一定關係。

時尚雜誌是「有閑階級」的一項文化消費,比起時尚雜誌來說,掛曆不僅便宜,還更具實用性,能糊牆美化屋子、能看日期,所以掛曆在當時比時尚雜誌流行得多,基本成家家戶戶具備。

80年代之前,掛曆流行的是風光山水畫。改革開放後,國人脫離了集體的壓抑束縛,對「美」和自由的嚮往比較迫切,一些人開始迷戀封面有女星照片的雜誌。

大眾電影1988年5月封面

攝影師奚天鷹看到了商機,想把影星照片放在一起出一本掛曆。帶著文革時破四舊和「封資修」的政治顧慮,奚天鷹開始多方詢問能否出版。在試探中,1984年,第一本全是影星的掛曆《影中人》不僅順利出版,還在當年的訂貨會上賣出了22萬3千本!而之前的普通掛曆能賣出兩三萬就算很可以了。

《影中人》掛曆,穿著還比較保守

《影中人》成為了掛曆中名副其實的爆款、搶手貨,還被當做表彰獎品發給得獎人員:

1984年,我們從事群眾文化工作的幹部,在年終表彰會上,除了榮譽證書外,每人還領到一份四開大的《影中人》掛曆。

《影中人》的成功,掀起了八九十年代的美人掛曆潮流,各大新華書店的美人掛曆一上市,就會被搶空,根本沒有庫存。

而美人的時尚打扮,隨著掛曆進入尋常百姓家,影響了那代人的審美。

厚墊肩、蘿蔔褲、迷你裙、蝙蝠衫這些流行穿著,都是掛曆美人們帶來的。媽媽們的絲巾,甚至連拍照姿勢,都有可能從掛曆美人而來。

這幾張照片,看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這些掛曆也很能說明,為什麼媽媽們喜歡的絲巾不是時尚雜誌推崇的「高雅」范兒,而是這種飄逸路線了。

參考資料:

1.安毓英、金庚榮著,中國現代服裝史[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年版

2.劉建長、戴炯主編,服飾禮儀和搭配技巧[M],東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3.金艷.媒體服飾話語著中身份認同的建構與消解[D].華東科技大學,2009年

4.阿信.絲巾:跟著女裝潮流走[J].中外服裝,1992年第3期

5.江藝.添一方絲巾增無限魅力[J].北方工人,1991年第10期

6.雕龍.一條絲巾,萬種風情[J].黃金時代,1990年第8期

7.劉蘭科.山東出現絲巾熱[J].絲綢,1993年第4期

8.絲巾的妙用[J].世界知識畫報,1993年第12期

9.魯科.齊魯真絲巾銷售紅火[J].上海絲綢,1994年第1期

10.圍巾絲巾塑造潮流[J].中外經濟報刊文摘,1998年第30期

11.上海絲巾市場流行要素髮生變化[J].紡織信息周刊,2000年第2期

12.劉博智.美人掛曆:一場時代與社會共謀的審美運動[j].中國新聞周刊,2017年11月11日

13.劉聯芳.記憶中的美人掛曆,丹陽日報,2018年2月28

14.回顧中國女性服飾百年變遷史,新浪網,2015年12月10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你為什麼越來越害怕打電話了?
養備胎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壹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