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血脈相通 骨肉相連 兩岸盼統一

血脈相通 骨肉相連 兩岸盼統一

原標題:血脈相通 骨肉相連 兩岸盼統一



▲兩岸楊氏宗親一起焚香祭拜祖墓


▲拆遷時,挖掘到的古墓現場



▲未挖掘時,祖墓四米多的官燭散落在村民屋後


▲多年來,台灣楊氏宗親都有回漳州祭拜楊表祖墓,但因祖墓地被占,只能在空地上祭拜



▲修整好的古墓全景,兩岸楊氏宗親一起祭拜


台海網4月1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賴雅紅 見習記者 劉龍 通訊員 鄭德鴻 文/圖)清明時節雨紛紛。4月16日下午,來自台灣的楊氏宗親二十多人,到漳州市龍文區步文村下店美社,與漳州市各縣區的楊氏宗親代表一百多人,一起祭拜明代進士楊表古墓,追思先賢,緬懷祖德。

當天,在楊表夫妻墓前,由全球董楊宗親會理事長楊肅元主祭,向先祖焚香祭拜,並獻上花籃、水果。楊肅元介紹說,「全球董楊宗親會總會在台北,是由楊森將軍於三十多年前創辦。董、楊均是周朝文王的後裔,原都姓姬,因後來分封,以國為姓,成為董、楊,是一家人。現在台灣楊氏與董氏各縣市有二三十個分會,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香港都有分會,大陸各省大部分也有分會。」


祭拜儀式結束後,漳州市楊氏文化交流委員會秘書長楊子藝向台灣宗親介紹已發表的《亟待保護的明代進士楊表古墓》一文的主要內容及圖片。


高雄市楊氏宗親會理事長楊維居看到整修一新的楊表古墓,無比感慨。他說,1995年他來祭拜時,因墓地被當地村民侵佔,甚至在墓上建起房屋,只能在墓前的空地上遙祭。如今古墓終於重見天日,期盼能早日受到保護。


古墓歷盡磨難 終於重見天日


盡享哀榮的楊表,慎終追遠的楊氏後裔,卻怎麼也料不到,安安穩穩數百年的古墓,竟然會遭幾乎剷平之災。

20世紀40年代,雙壙中的一壙被盜挖。20世紀70年代末,當地村民聽信風水先生之說,認為這是官墓,風水很好,竟然在墓埕上建了房子,並且將原來墓前立的一對高4米多的石燭打斷,拿去建豬舍,其他村民也在墓壙處建了幾間房子。因墓地被占,以至後來楊氏後裔只能在房子前的一小塊空地上祭拜。


2017年,因城市改造,下店美社整體拆遷,除個別得到保護的廟宇,其它地面建築基本一掃而光,包括建於古墓區域的房子。得知消息的楊氏宗親,無法接受祖先古墓也被清除,更因擔心挖掘機會把古墓挖壞,便自發日夜守護著古墓區域,直到古墓被發現,並進行了修整。


兩岸血脈相通 期盼早日統一


16日晚,漳州市楊氏文化交流委員會還在漳州佰翔圓山酒店為台灣宗親設宴接風,並舉行了「兩岸族譜對接」簽約,漳州宗親楊以能、楊炳松和台灣宗親楊肅元、楊維居等在協議書上簽字。兩岸族譜的對接,將進一步釐清兩岸楊氏的血脈淵源,為台灣宗親尋根提供依據。

宴會上,漳州的美味與台灣宗親帶來的金門高粱酒,讓賓主的血脈之緣在一片親情中得到升華。楊肅元說,「全世界楊氏同根同源,漳州的這座古墳,也是楊家後輩的祖先,前來祭拜,兩岸血脈相連,血濃於水。」楊維居說,「我有拿台灣的族譜來對接,台灣很多楊姓的都是從龍溪過去的。」


大陸與台灣一水之隔,語言相同,血緣相近。近年來,兩岸通商、通航、通婚等一系列的政策,使台灣同胞與大陸的聯繫更為密切。楊肅元說,「宗親的活動是一個很重要的兄弟感情,無法割捨,也是無法分離的一種親情民族情。」席間,兩岸宗親共同舉杯,祝願祖國繁榮昌盛,早日實現和平統一。楊肅元說,「我們希望能實現統一,這是大家的夢想,應該不會太遠。」


呼籲保護古墓 加強兩岸交流


祖墓重見天日並得到修繕,讓台灣宗親感到欣慰,但因祖墓所在的區域正處在城市改造拆遷區,祖墓的留存,仍有相當的未知數。


對此,漳州市楊氏文化交流委員會及台灣楊氏宗親向有關部門提交了相關的歷史檔案及資料,提出就地保護的申請,請求有關部門對楊表古墓進行文物鑒定,卻一直沒有著落。漳州市楊氏文化交流委員會會長楊以能說,「所有的資料證明,楊表是一個名垂千古的廉吏。楊氏族譜記載,明嘉靖皇帝在楊表去世後,有寫下『會計有方,事不勞而必集。操持罔玷,歷千古而弗渝』的聘聯,是對楊表一生的高度讚譽,更是今天反腐倡廉的楷模。」


台灣楊氏宗親更是認為,金門一清代楊氏將軍墓,由於得到保護,成了當地一處景觀。而楊表古墓歷史更久,名氣更大,更應得到保護。楊維居說,這祖墓如果毀掉,對兩岸的交流損失很大。如果這祖墓保留下來,對兩岸楊氏來說,是件非常好的事。他認為政府應該把古墓保護起來,圍成公園,以後台灣楊氏宗親代表來這裡拜祖,很有意義。「金門都很重視維護祖先墳墓,希望這邊也能重視此事。」金門縣楊氏宗親會理事長楊誠玉說,這是楊家的祖墓,站在政府的立場,政府應該重視,保留傳統文化,不要輕易遷移或損壞,應該盡量保留和維護,甚至可以讓古墓成為景觀點。


楊以能說,從長遠看,楊表古墓如果得到保護,意義重大。現在楊氏後裔遍布海峽兩岸及海外各地,有百萬之多,古墓就是楊氏根的所在,也是連接海峽兩岸同一血脈的楊氏同胞的紐帶。


楊以能說,近期,龍文區因大規模改造拆遷,現在地面存留的歷史文物日益稀少,楊氏古墓是一處非常寶貴的歷史文物,對研究龍文區的歷史文化變遷,具有重要價值。雖然古墓之前遭到人為破壞,石燭被敲斷,原有的墓碑、石馬、石羊、石尪等構件丟失,但殘存的石燭,非常少見,為研究古代規制、習俗提供了最直接的佐證,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


此外,楊表生前曾寫過一些詩詞,雲洞岩上還留有其與友人的詩詞石刻。漳州通往萬松關的古驛道,第二站就是在古墓邊的「赤嶺鋪」,如果在此重建古驛站,修復萬松關古驛道,加之旁邊的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赤嶺關帝廟,以及古驛道上的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崎下橋和供奉龍褲祖師的覺皇寺,使之成為一處景點,對龍文區的旅遊開發,具有極高的價值。


鏈接


廉官楊表


楊表,字介章,更字汝中,號見湖,生於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於明嘉靖辛丑年(1541年)去世。楊表自幼敏而好學,智慮超俗,明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殿試金榜第二甲第67名進士出身。《明一統志》載,「楊表,龍溪人,正徳甲戌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升郎中,督稅兩廣,勞業大著,擢知長沙府。清慎自持,改知雷州,興學校,表節義,浚水利,作文以祭城隍,猛象為之出境,郡人異之。升浙江鹽運使,削去常例。浙人謂三十年來清官,楊表一人而已。升廣西參政,致仕以廉介終其身。」其事迹,還記載於《龍溪縣誌》《漳州府志》《四庫全書》及《楊氏族譜》。


楊表一生清廉,辦事公正,受到朝庭的重用,也深受百姓的擁戴。據現珍藏於東山縣圖書館的《楊氏族譜》載,其在廣西任右參政時,「其政教之善,播於群黎」。由於父親去世,按例需辭職返家守孝三年,當地百姓感其恩澤,歸行時「有留靴而朝夕拜祝者,有塑像而歲時廟祀者,有縉紳士庶而泣下郊送者」。非常遺憾的是,楊表守孝期滿,即將復職時,卻突然去世,令人扼腕。葬於龍溪縣二十六都赤嶺保,即如今的下店美社。


由於楊表一生清廉,高風亮節,去世後,其神位被供奉於鄉賢祠,享受萬世祭拜。據《楊氏族譜》載:「嘉靖君聘聯:會計有方,事不勞而必集。操持罔玷,歷千古而弗渝。」更是對楊表一生的高度讚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台海網 的精彩文章:

陸客「墜崖式大減」,台景點破天荒首次推出「夜間游」
台媒體人黃創夏發文剖析民進黨當局最邪惡的地方

TAG:台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