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基因檢測是科學「算命」?你想多了

基因檢測是科學「算命」?你想多了

發現思想力 成就影響力

基因檢測是怎樣被神化的?

假如十年前有人和你提起基因檢測,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它是一個複雜、昂貴而且遠離日常生活的科學概念。但是,隨著近些年的「明星效應」,基因檢測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眾視野當中。

早在2011年,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在罹患胰腺癌後花費了約 10 萬美元進行基因檢測,希望藉此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他在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採訪時曾表示: 「我要麼是第一批以這種方式擊敗癌症的人,要麼是最後一批死於癌症的人。」

好萊塢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通過基因檢測發現自己名為 BRCA1 的基因存在缺陷,這意味著她分別有高達 87% 和 50% 的概率患上乳腺癌和卵巢癌,於是她分別於2013 年和2015 年接受了雙側乳腺切除手術和卵巢及輸卵管切除手術,繼而將罹患癌症風險降至 5% 。

時間邁入2018年,基因檢測這股旋風也掛到了中國,目前國內已經有超過一百家公司號稱為普通消費者提供基因檢測服務,價格從幾十元到上萬元不等,基因檢測這件事也似乎變得觸手可得。

現在,你只要花上幾百元,購買一個基因檢測盒,也不需要經過什麼複雜的流程,常見的做法是把唾液收集好裝入檢測容器,寄回公司等上一段時間,你就能得到一份關於你的基因分析報告。

根據基因檢測公司的宣傳,檢測項目往往多達幾十項,既能夠告訴你各種腫瘤的患病風險有多高,又能分析祖源、心理健康、認知能力、情緒控制等問題,甚至還有很多針對兒童天賦的分析

由此,基於人們對於健康的焦慮,加之對自身的好奇,基因檢測變成了消費者口中擁有神奇預測能力的「黑科技」。但是,基因檢測真的能夠幫我們預防疾病的發生嗎?五花八門的檢測項目有多靠譜?健康人群進行基因檢測的意義又有多大?隨著基因檢測走進我們的生活,伴隨的疑問同樣也越來越多。

預測疾病、分析天賦?目前的技術並不能達到

目前,購買基因檢測「套餐」的消費者的動因大多集中在預測疾病的概率以防患於未然。希望能夠通過基因信息的分析掌控自我健康,更方便地獲取疾病的遺傳易感信息,對未來生活方式和健康計劃做出更好的選擇和傾向性規劃。

對此,美國杜克大學分子癌症生物學博士、癌症新葯研究員李治中在接受採訪時說:基因檢測主要是通過對DNA位點的分析,來得出結論,我們理解為每個人是30億個編碼,所謂的位點不同是指在這30億個的某一個位置。

比如說絕大多數人都是A,但是你是T或者G,而這一位點又恰巧和疾病相關,比如說在A是正常人,那麼G可能患病的風險就高一些。

通過儀器對樣本得出數據只是第一步,基因檢測更重要的是對數據的分析能力,想得到一份滿意的報告,往往需要滿足一系列關鍵條件:

第一,檢測水平得非常高,把不同的地方測出來。

第二,最大的難點是解讀。

不同的位點信息怎麼知道它對應何種疾病或問題,這就需要一個強大的資料庫,然而每家公司並不一定擁有自己的資料庫,因此當下的基因檢測公司的解讀是比較混亂的。

目前,基因檢測技術在國內尚處於起步階段,技術標準、市場准入標準等都有待填充。市場運作過程當中,許多基因檢測機構並不具備分析解讀條件,只能將血液或唾液樣本委託給第三方基因檢測機構進行檢測。至於所謂的天賦分析,目前的技術並不能達到。李治中表示他相信有天賦的存在,但是一定是是很多的位點的組合,現在的研究還沒有到這一步。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仇子龍也表示,基因跟疾病的發病有關係,但現在的研究水平還沒有確定關係。臨床上的發病率沒有一個是通過基因檢測出來的,都是通過統計的方法計算的。如果是基因型的疾病,不需要花錢去基因檢測公司檢測概率,醫院裡可以準確地告訴你結果。那些常見疾病,比如哮喘、肝硬化、癌症等都不能靠基因檢測確診。

「算命式」預測:緩解焦慮的定心丸

從行為學上看,根據劍橋大學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的回顧分析表明,評估患病風險的基因檢測並不能促使人們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負面的檢測結果也不會使人們變得消極,讓他們的生活方式變得更糟。

研究結果說明,基因檢測對於個人行為不會造成顯著影響。究其原因是因為「在之後的10年中可能患糖尿病,是一種長期威脅,而不是一種直接的威脅,後者更容易改變人的行為」。

到目前為止,基因檢測結果更像是普遍意義上的健康守則,對於疾病的預測更像是人們健康焦慮的一劑心理「安慰劑」、緩解焦慮的定心丸。

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器官的功能或者疾病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遠不是一個或幾個基因就能完全調控的。疾病的進程受後天環境的影響,遠比受先天基因的影響要明顯。基因檢測或許更適用於確診患者的精準醫療,而非「算命式」預測。

總的來看,廣大消費者「我從哪裡來」的好奇心加上對於健康的焦慮共同織就了基因檢測的誘人圖景,但由於目前人類對自身基因組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再加上商業環境還不夠成熟,基因檢測相關的質量標準和監管手段也有待完善。因此,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基因檢測應該被大眾用更加理性的眼光對待。

文案:楊胡賢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網思客 的精彩文章:

遲福林:改革進入「下半場」,新階段如何爬坡過坎?

TAG:新華網思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