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洗茶小講堂——洗茶的來龍去脈

洗茶小講堂——洗茶的來龍去脈

人們用茶壺沖泡烏龍茶時,習慣上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稱之為「洗茶」。有些茶人解釋這樣做是因為要洗去茶葉中不幹凈的夾雜物如茶灰、塵埃。他們認為不「洗茶」的人,是「不講衛生」、「不懂茶藝」。但有否想過,這樣「洗茶」,連茶葉精華也在不知不覺中洗掉了?

洗茶習俗的淵源

在唐代以前是煮茶,在宋代的時候是點茶,都沒有洗茶的必要,從元朝開始出現散茶,到明朝的時候,不僅大量生產散茶,而且改革茶葉,開始不斷創新茶的類別,所以,洗茶方法以及用具的記載,是從明朝開始有的。比如明朝張謙德寫過《茶經?論器》,其中提到了「茶洗」,茶洗就是當時洗茶的用具,形狀像一隻碗,是用銀製作而成的,在其底部有孔,從明朝開始,洗茶的習俗便傳播開來,一直沿襲到現在。

洗茶的用意

第一泡茶的有效成分較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不但對人體健康有益,而且盡顯茶的美味。根據有關實驗,茶的香味和有益人體的成分在第一泡後3秒即開始浸出,若超過3秒鐘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會大量損失。

茶中偶有夾雜物如茶灰、塵埃,經注入沸水即倒掉,也迅即去除。而第一泡茶的操作,主要是進行浸泡,有利於茶葉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飲用者很快感覺到茶葉香味,而不是單純為了洗去茶葉不衛生的東西。

茶葉到底應不應該洗呢?

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制茶時期,茶葉生產主要靠純手工製作,除了自然污染之外,加工環節的污染的確也實實在在的存在。尤其是腳揉茶,這種功效低又不衛生的加工方法也曾經被外國人在報紙上配以「中國茶農用腳揉茶的照片」登出來,顯示「飲中國茶不衛生」。

但時至今日,隨著生產力的跨越式提高,各種先進的制茶機械被規模化應用,茶葉生產早已脫離了純手工製作時期,進入工廠化機械化標準化生產時期,尤其是近十幾年來,全國各地建立了多處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與有機茶生產示範園,茶葉質量更是得到空前的提高。

從制茶工藝上來講,鮮葉從茶樹上採摘下來以後經過初制、精製,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炒青、揉捻、烘培、篩揀等,不僅獲得茶葉品質、品級,而且達到了國家要求的衛生標準。加之國家職能部門亦於2007年已把茶葉質量監控納入QS認證管理,大大加強了對茶葉衛生狀況的檢測與監管。

所以說,今天我們所飲用的茶葉質量基本上都是非常衛生的,大家大可不必為茶葉的衛生狀況而擔驚受怕,在洗與不洗、如何去洗等問題上傷太多的腦筋。

當然,我們在此討論「洗茶」問題,不僅僅是要討論「洗茶」的科學性與否,目的亦不是討論如何洗茶的問題,其意義和目的是提醒人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應更多的考慮現實的東西,要用一種挑剔的眼光、驗證的心態來看待傳統文化,當繼承者繼承之,當完善者完善之,當發揚者發揚之,進而光大之。

本文參考自百科知識——洗茶,圖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州茶韻 的精彩文章:

茶人茶話,繆崇群:茶館
茶人茶話,陸文夫:門前的茶館

TAG:神州茶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