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為什麼只有一個字?

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為什麼只有一個字?

看了《三國演義》之後,有人提出問題:為什麼三國時絕大多數人都是單字名?的確是這樣,翻開歷史看看,整個的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一個字,雙字名是極少極少的。比如曹操、劉備、孫權,即使是三個字的如諸葛亮、司馬懿,也是因為他們複姓諸葛、司馬。《後漢書》、《三國志》中的人名,間或有兩個字的,但這些人,有的是隱士,如龐德公、鄧盧敘;有的是乳名,如劉盆子、鄭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黃承彥、苟巨伯。但在讀書人之中是找不到兩個名字的。

一般來說,每個朝代的姓名文化都有一些特別之處,能反映出特殊的時代精神和社會風氣。就秦漢兩朝而言,因秦朝短暫,姓名文化尚未形成明顯特徵,可視為戰國時期的延續。漢代雖然長達四百餘年,但西漢和東漢的姓名文化還是有明顯的區別。

其實,用單字名一直是漢代以前中國人取名的主流,從西周至春秋戰國乃至秦代,取單字名的人遠比取二字名的人多。如周朝天子中只有共王繄扈、孝王辟方、幽王宮湦、平王宜臼、厘王胡齊、頃王壬臣、靈王泄心等取二字名,其餘二十多人都取單字名。漢人喜歡取單字名,只是這種取名文化的延續而已。

不過,取單字名在漢代確有越演越烈之勢。西漢皇帝中,只有昭帝劉弗陵、平帝劉箕子(後改名劉衎)取二字名,東漢皇帝則無一不取單字名。西漢名人中,取二字名的並不鮮見,如周亞夫、段會宗、雋不疑、蕭望之、薛廣德、范明友、李信成、田廣明、韋玄成、張當居、張釋之等。而到了東漢,取二字名的人就鳳毛麟角,幾乎絕跡了。

問題出在王莽身上。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撿起了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這個人對「名」特別重視,他一上台,就鬧起了一股改名風。首先把中央各級官名改了,然後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來,弄得人不知所措。後來,甚至將「匈奴」改成「降奴」,「單于」改成「服於」,由此引發了民族戰爭。王莽對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對自家的「王」看得特別重,對許多劉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賜姓「王」,以示恩寵。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出了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二、王莽上台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漢書·王莽傳》又有:「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之語,意思是說,匈奴單于依順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個字。可見,當時不但有禁止使用雙字名的法令,而且還影響到了匈奴。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當時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範圍、交際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單字現象得以沿續,一直到三國時代。

直到東晉,才打破了這一「戒律」,陸續有人取二字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快樂泊言 的精彩文章:

寵妃借鬼道迷惑帝王,被君主視作仙女嫦娥,成歷史千古奇聞
宇宙四大未解之謎,不要去想,越想越害怕,越想越頭疼

TAG:快樂泊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