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917年4月15日,黃興歸葬嶽麓山

1917年4月15日,黃興歸葬嶽麓山

1917年的4月15日,黃興歸葬嶽麓山。

1916年12月23日,黃興靈柩自上海發引,歸葬湖南。1917年1月5日運抵長沙,停放在又一村教育會。4月15日上午9時出殯,長沙全城下半旗致哀。萬餘人高唱輓歌:

「一聲霹靂兮,震動萬方;噩耗傳來兮,雲暗三湘;亘古一人兮,繼起炎黃;推翻帝制兮,建民主新邦;功垂葬兮,史冊流芳;禮隆國葬兮,天下悲傷。」

無數人列隊送殯。午後3時,靈柩到達嶽麓山墓地。先由譚延愷代表大總統禮拜後,朗讀祭文,繼由各界代表及外國來賓一齊行禮,最後鳴炮下葬。

>>相關鏈接

黃興去世,促成中華民國第一部《國葬法》的出台

1916年12月,中華民國頒布《國葬法》。1917年4月12日,蔡鄂從日本歸葬嶽麓山,成為「國葬第一人」;3天後,黃興從上海歸葬嶽麓山。

《送黃先生歸葬湖南哀詞》寫道:起匹夫而提倡革命二十餘年,奔走海內外,身體力行,流離艱辛,瀕於死者數已。既覆清,復滅袁,誠格金石,義貫日月,功被生民,名垂青史。

黃興、蔡鍔是中國近代史上影響較大的人物,前者稱為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後者譽為中華民國護國元勛。黃興是今長沙縣黃興鎮涼塘村人,於1916年10月30日病逝於上海,終年46歲;蔡鍔於1916年11月8日病逝於日本,終年33歲。他們國葬嶽麓山上,不只是讓人們對黃蔡兩位英雄的逝去感到惋惜和悲慟,更重要的是,以黃興蔡鍔國葬嶽麓山為開端,我們能看到中國人的人生禮俗邁出了與世界接軌的步伐。

黃興、蔡鍔歸葬之日,湖南警察廳向全市發出兩公「出殯通告」,規定出殯日全市人民悼念的方式:1、各居民店鋪住室於十二、十五兩日均應一律下半旗;2、各居民於十二、十五兩日停止嫁娶;3、各戲團於十二、十五兩日停演戲劇;4、各經過街道於十二、十五兩日禁止人力車及轎車通行;5、各酒館於十二、十五兩日停止宴會;6、各妓戶於十二、十五兩日禁止弦歌。

1917年4月15日,是黃興國葬嶽麓山的日子。那一日,天氣晴朗,長沙城內、湘江河幹上,早已是人山人海。街道上,觀看葬禮的人之多,簡直無法用言語形容。凡是沿街兩旁地面、樓頭能夠立足的地方,沒有不被填滿的,還有的人爬到屋頂上,跨坐在牆頭上觀看。大西門外各碼頭萬頭攢動,早已擠得水泄不通。這情景與當年黃興回湘,家鄉人民熱烈歡迎他的場面一樣。

當天選定的送葬隊伍,有7000人之多,隊伍從學院街原學台舊署(今長郡中學校門一帶)出發,經南正街、紅牌樓、司門口、八角亭、南陽街、府正街、老照壁,到督軍署(今青少年宮),轉小東街、福星門、西長街,出大西門,登船,上嶽麓山,秩序井然不亂,令參與葬禮的西洋人刮目相看。

黃興的靈櫬,比常用的高大,上面覆蓋著五色國旗和陸軍旗,用雙杠舁行,前後杠分為八節,每節16人。即抬靈櫬的共128人。黃興靈櫬,不用長沙舊俗中常用的龍頭杠,而在舊刻龍頭龍尾的前後端處,以圓板交畫國旗及陸軍軍旗。

黃興靈櫬在長沙狹窄的麻石街上共走了兩小時,才到大西門碼頭,此時汽笛哀鳴,人們紛紛淚落,十艘小火輪載著黃興靈櫬和送葬人員,載往湘江河西。下午3點,靈櫬才到達墓地,推入事先築好的墓穴安葬。然後在墓前設祭壇,湖南督軍譚延?代表大總統禮拜後,朗讀祭文,繼由各界代表一齊行禮。

黃興的長子黃一歐曾回憶:「1917年4月先君安葬嶽麓山,正是暮春季節,杜鵑花盛開,漫山紅遍。宮崎寅藏從日本遠道前來送葬,臨行時面許二事。一,來年要送櫻花樹苗幾百株,栽在先君墓地四周;二,在東京豎立先君的紀念碑。後來,第一件事沒有實現,而第二件事則是實現了的。」

「先君安葬三天後,我們夫婦同登嶽麓山,將久原房之助送的一把古刀,武昌起義時先君任戰時總司令佩的指揮刀,生前用過的幾支毛筆和一個炮彈筒送入墓內,然後將墓門封鎖。」

值得一提的細節是,在國葬黃興期間,湖南第一師範24歲的青年學生毛澤東同蕭植蕃(蕭三)聯名寫信給來長沙參加黃興葬禮的宮崎寅藏,說:「先生之於黃公,生以精神助之,死以涕淚吊之,今將葬矣,波濤萬里,又復臨穴送棺。高誼貫於日月,精誠動乎鬼神」。他們還邀請宮崎寅藏去第一師範講學。

毛澤東和蕭三聯名的書信刊印在《宮崎滔天全集》第一卷卷首,在長沙編寫《黃興年譜》的毛注青先生髮現後,曾向蕭三詢問此事具體詳情。蕭三在1979年5月31日複信說:「宮崎寅藏到了長沙,故我們請見他,但沒有見面,根據我的記憶,毛澤東青年時代最初崇拜梁啟超,喜讀《新民叢報》,後來知道有同盟會,對孫文、黃興非常崇拜,他多次談過,孫文、黃興是偉人。」

黃興的去世,也促成了中華民國第一部《國葬法》的出台。1916年12月18日,北京國民政府公布首部《國葬法》,其第一條稱,「人民有殊勛於國家者,身故後,經大總統咨請國會同意,或國會之議決,請予舉行國葬典禮」;第三條稱,「國葬墓地,由國家於首都擇定相當地址,建築公墓,或於各地方擇定相當地址,修築專墓,或由死者遺族自行擇定塋地安葬,均由國家建立碑銘,以表彰之」;第七條稱,「殯葬時,所在地及經過地方之官署及公人團體均下半旗,並由國家派遣軍隊軍樂護送」。

1917年4月,黃興、蔡鍔國葬嶽麓山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從體制上也改變了中國人傳統的喪葬形式,逐漸取代注重厚斂的舊式葬禮。從1917年開始,中國喪葬分為國葬、公葬、追悼會、追思會等形式。

(新湖南客戶端綜合自「歷史上的今天」官網、百家號「讀文誦史」、網易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聲在線 的精彩文章:

左宗棠:一代名臣 耕讀傳家
胡林翼:以正人心為己任

TAG: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