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人才的常態分布的意義

佛教人才的常態分布的意義

佛教人才的常態分布的意義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若是只許平民信仰宗教,而限制精英信仰宗教,那就會破壞宗教群體中的人才常態分布,就會使宗教群體缺少精英人士。缺少精英人士引領的宗教群體,只能產生出更多的宗教妄想與宗教妄行,這就違背了宗教的「覺悟自心,回歸自性」根本大義,反而會把宗教搞成鬼神妄想與鬼神崇拜。

宗教群體,同其他群體一樣,需要一個常態的人才分布。有一個常態的人才分布,宗教才能獲得健康發展,才能起到積極作用。譬如,在中國古代的宗教群體中,有各級各類的人才,呈現出人才的常態分布。這樣的一個具有精英人士與大眾人士共同參與的宗教群體,便是一個在精英人士引領下的理性、健康的宗教群體,宗教信仰者的心理與行為,才能在群體合力的作用下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佛教藉助於宗教形式,喚起人們的宗教熱情。藉助於人們的宗教熱情,推動人們的道德進步,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所以,在表面上看,佛教是神秘玄妙的宗教,然而,在實質上看,佛教則是心性修養的文化。如果我們硬要說佛教是神秘玄妙的宗教,那麼,佛教只能是「心靈的宗教」。也就是說,佛教是以「心」為「宗」的「人文教化」。佛教的目的,並不是要人們向外求佛,而是要人們如實的認識自心。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在佛教看來,真正的佛,並不是「大雄寶殿里的那個樣子」。「大雄寶殿里的那個樣子」,只是一個文化符號。那個文化符號所表達的那個實際,只是我們每個人的「本真的自己」。所以說,佛教不是向外追求的鬼神迷信,而是反觀自見的人文教化。

佛教人才的常態分布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樂如漏盡願 樹中現剎願 諸根無缺願
一門深入,實修實證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