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一點看法——讀甘陽《通三統》

對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一點看法——讀甘陽《通三統》

對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一點看法——讀甘陽《通三統》

作者:知錯

通識教育一直是近幾年我國高校一直在竭力施行的事業。正如《通三統》所說,我們是在模仿美國的通識教育,因為他們做的是比較成功的。筆者作為一個接受了一年多本科教育的學生,讀完此書後也想結合自身談談我國的通識教育問題。

和通識教育相對的應是專業教育,甘陽認為,專業教育是將學生當作工具來培養,通識教育則是將學生當作人來培養。這種說法有些偏激,然而卻不能不承認是有一定道理。我們從出生到現在如何完成自我的構建,並且充分認識自己的價值,這是個非常難以回答但卻繞不開的命題,然而目前的狀況卻是大部分人直接選擇了不回答。此處引竺可楨載於1945年《大公報》的一段話:目今我國社會,仍然充滿了這種功利主義。大學裡邊的課程,支離破碎,只求傳教零星有用的知識,而不注重理智的培養。大學生認定院系,不問其性情之是否適合,而只問畢業後出路之好壞,待遇之厚薄。選擇科目,不問其訓練之價值如何,而專問其是否可應用到所選定之職業。竺先生所說的狀況歷經半個多世紀依然有著現實意義。我們總是竭盡心思增加自己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砝碼,全不問自己興趣究竟在何。這背後的原因,1949年以來高校的蘇聯模式自然影響很大,大一便分學科,畢業即能工作,儘管政策在九十年代已經有所改變,但是這種模式仍然存在著很大的「慣性」,高校的教學並不能很快做出改變。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卻是市場競爭之下人們的焦慮與不安,使人們已經很少再思考人本身的價值。

通識教育應當以人文學科為中心,這是毫無疑問的。人文是塑造民族精神的根柢。人文也有東西方的區別,那麼是學西方的,還是學中國的呢?筆者同意《通三統》所說,我們都需要學。但是尤為急切的當是學習自己民族的。因為我們實在對自己的民族缺乏了解,我們只是看上去比較熟悉而已,反而西方的那一套話語體系已經佔據著我們的思想。科學、民主、理性實在是我們需要的,新文化運動的那一群先輩的的確確做了一件好事。工具理性實際上已經滲透到大部分當代大學生的身上,我們若是想知道閃電發生背後的原因,須做實驗、寫公式,步步推導,容不得半點臆測,更不能像古人那樣空談玄理。這是不論文科生還是理科生都知道的。而當這種話語體系在席捲了中國長達一個世紀之後,我們還剩下什麼自己的東西呢?「五四」以來、乃至1949年之後,中國對於傳統的經典教育可以說基本處於「斷裂帶」,近年來有「國學熱」的文化現象,似乎是對於市場競爭中產生的焦慮的反抗,然而種種「亂講國學」的亂象,更像是餵給窒息於城市高壓文明的人們的一碗空心湯圓,短效且無力。這種亂象我認為正是大學對於傳統經典教育的缺位而導致的。

然而目前的狀況是通識教育基本上就是缺位的,遑論傳統經典教育了。就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而言,通識教育似乎被漫天的「公選課」所替代,學生須根據培養方案上的規定,選擇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不同領域的課程,與其說選擇課程,不如說是選學分。上課則應付了事,逃課也是常事,考試則熟讀講義,從不問來由。修得學分則萬事大吉,此後關於這門課的印象也僅僅是修過幾個學分而已。

通識課應該如何施行?

筆者贊同《通三統》所說,應該「以綱帶目」,即深耕核心課程,並且注重經典的研讀。與此相對的是避免大量的「概論課」,重要的是要通過一門深度閱讀的課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而不是要一門課滿堂灌地講上千年的哲學史或文學史。然而這只是方法論,執行下去卻未必如此容易。如此龐大的學生群體應該是對施行通識教育的最大挑戰,部分高校短時間內很難建立高質量的通識教育師資團隊。再者,通識教育或許會成為與現在高校思政課相同的尷尬地位,學生更多也是在應付了事,這是應當警惕的。

統言之,通識教育很重要,嚴肅的民族傳統經典研讀是通識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前景可待,未來可期。前途註定有固有模式的沉痾阻攔與數不清的矛盾,這並不像批評者做一篇文章這麼容易,更需要改革者的勇氣和智慧。

掌上浙機電

陪你度過機電的那幾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浙機電 的精彩文章:

TAG:掌上浙機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