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翻山越嶺卻找不到孩子的未來?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失衡

翻山越嶺卻找不到孩子的未來?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失衡

中國社會的傳統價值束縛綁架了子女的適性發展?

中藝傑國際教育的團隊成員在多年來服務留學家庭時,有時候會接到這樣的求助電話,有的是海外的孩子失去聯繫,有的是孩子被退學了幾個月後家長才知道,還有學生因為不懂美國的文化和政策,面臨學校嚴厲處分等等的種種案例。父母在當下會認為,我已經為了孩子砸了這麼多錢,到底怎樣才能讓寶貝子女有出息?孩子卻在此時卻總是沉默不語,在溝通之後,原來他們對於來自父母的壓力和安排也頗有怨言.....

這一切的問題不免讓人思考,許多父母當初把孩子送出國,不就是要他遠離誘惑,好好學習嗎?怎麼反而讓孩子跌進另個深淵?這些前人失敗的留學案例,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認為付錢了事,如果付錢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就責怪學校、機構,好似去購物,買到次級品便要求退貨,卻不曾問自己一心把孩子送出國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對於孩子在國內時的諸多自己不認同的行為,眼不見為凈?還是從未思考過作一個父母,不是只給孩子物質滿足就好。

學校,不是教育的萬靈丹!孩子在進校門前在想什麼?父母可能不曾真正了解。想讀書嗎?想出國讀書嗎?想讀的是什麼?你認為孩子該念的就是孩子想念的嗎?家長們往往只認為滿足物質需求,認為砸錢,砸越多錢,就「應該」換到等值的結果,但這個「值」是自己偏差的「期待值」,錯誤認為只要花錢就能買到孩子的未來。

在中國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主流價值中,父母不免和親戚、鄰居、朋友之間攀比,比孩子的學校、成績、才藝...等等,以社會的眼光來替孩子做諸多選擇,讀到好的學校,取得好的成績便是「有出息」,未來是否能適應這個社會到時候再說。孩子的天賦如果不符合「有出息」的標準,即使贏在起跑點,又有幾人能跑到預期的終點?

而現今的社會,父母對於子女操心的越來越多,子女是不是真的需要那麼多的「操心」?這麼多的「操心」和「保護」換來了什麼?就像我們常常看到職場上,老一輩的稱呼九零後是「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考驗和打擊,卻不知道這些現象都是自己在家庭教育上出了問題才衍生出來的。

近年,各國興起打工度假的風氣,鼓勵年輕人先出去看世界,再回頭髮現自己想念的是什麼?在西方國家,很多青年學子在十八歲時,已經實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精神,以打工度假簽證,遊歷世界,等到回國後再選擇自己想讀的專業。然而如果一個中國學子,堅毅地告訴父母,「不想讀書」,想先看世界,又有多少父母能支持孩子的「勇氣「?捨得孩子去遭受這些「磨難」?


讓孩子失去在學校教育中最應學習到的價值:對群體的尊重,這些品格教育是進入社會的前導學習。然而,在父母只怪老師的身教、言教下,孩子也和父母一樣認為教育失敗,都是別人的錯,卻忽略了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要對自己的學習結果負最大的責任。

而父母也要負擔孩子成長中最大的責任:陪伴

陪伴,是孩子成長最大的安全感來源,這樣的安全感是他未來抵禦挫折的能力:不論遇到什麼挫折,都知道找誰傾訴,而不是以暴力或者害人害己的方式解決。然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的角色往往不是陪伴,而是干涉,以自己的標準去干涉,最後走向兩種極端:最常見的是隔代教養,孩子收到祖輩的溺愛,久而久之,無法貫徹自己的教育理念;另一種則是新興的風潮,那就是虎爸、虎媽,要孩子唯命是從,對於孩子巨細靡遺地規劃和督促,卻被攀比心態所影響,最後揠苗助長,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

抓太緊、放太松,都讓彼此關係不健康。一個健康的教育狀態,是社會、學校、家庭、孩子,各方平衡的境界。


家庭教育不是提供保護、溺愛與順從,而是提供訓練學習面對挫折的機會!這也是為何美國首席大法官羅伯茲(John Roberts)在受邀前往兒子就讀的中學發表畢業致詞時,不但不是祝福孩子有前途、一帆風順,反而是希望台下所有學生遭遇「不幸」、「挫敗」甚至是「被背叛」。

愛,不是不讓孩子受挫,而是讓孩子知道,千」挫」、萬」挫」,家,都會收下這挫折,陪你重新出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藝傑 的精彩文章:

TAG:中藝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