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種漸行漸遠,叫做曲高和寡

有種漸行漸遠,叫做曲高和寡

宋玉是戰國時代楚國的文學家,也是楚襄王的大臣。 一次,楚襄王聽到人們議論宋玉行為不好,就把他找來說:「別人對你很不滿,在背後紛紛議論你,你應好好反省。」

宋玉回答:「大王,您先不要責備我,請您聽我講一個故事:在咱們楚國郢城,來了一個唱歌的人。開始他唱《下里》、《巴人》這樣通俗流行的曲子,隨著他一起唱誦的有幾千人;後來,當他唱《陽河》、《薤露》這樣比較文雅的曲子時,跟隨他一起唱的只有幾百人;而當他唱《陽春》、《白雪》這樣高雅的曲子時,能夠跟隨他一起唱的人不過幾十人而已!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曲子的格調越高,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那些平庸人怎麼能夠理解我宋玉的行為呢?」

楚襄王覺得宋玉的話很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他了。

如果你的境界越來越高,譬如認知、地位、三觀……那麼能與你交流的人肯定是成反比的,所謂「高處不勝寒」!

翻開時光軸,歷史上「曲高和寡」的例子也有許多:

伯牙與鍾子期。伯牙善於彈琴,琴技高超,真正能欣賞他音樂的也只有鍾子期。伯牙彈琴的時候,想著在登高山。鍾子期高興地說:「彈得真好啊!我彷彿看見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著流水,鍾子期又說:「彈得真好啊!我彷彿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從琴聲中領會到伯牙所想。

後來當知道鍾子期去世的消息時,伯牙悲痛欲絕,在鍾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一曲懷念的曲子後,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於墓前,從此,再沒有彈過琴。

孔子弟子眾多,但是唯一能與自己進行心靈對話的也只有學生顏回一人,當顏回死去時,孔子絕望地喊出了「天喪予」。

我有一個發小,小學我們在同一個學校和班級。那時我們的成績都很優秀,不分伯仲,並且形影不離。到了中學,鴻溝慢慢開始拉開。他考入的都是市裡重點中學,高考考了六百多分,最終選擇了交大,再後來又出國進修一年……

過年偶然碰到,就在一起聊天敘舊。雖然我們的友情還在,但在聊天時還是會略顯尷尬,不是友情變質了,而是共同語言變少了。他聊的我不懂,我感興趣的他卻不知所措,只能望著各自的背影漸行漸遠……

後來了解了共情社交,自己的疑惑也隨之解開。共情社交是指為了獲得情感聯結與情感體驗,或是有共同的興趣等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隨著一個人年齡的增長,他的共情社交會逐漸的減少;並且在同一年齡與階層中,一個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強、社會地位越高,他的共情社交就會越少。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朋友越少,越長大越難和別人交心;還有為什麼兩個原本社會地位一樣的人,其中一個發達了之後就會疏遠另一個的原因。因為他們的人格和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足夠完善,無論是情感還是物質,他們都可以自給自足。

有一個叫做「時間」的節點,它負責過濾掉短暫相聚的,篩選出長久相處的。時間必然會洗刷一些人,但真正的朋友,從未疏遠。 生活中一直都不缺有事可以互助,沒事可以聊天喝酒的朋友,但缺少那種可以與靈魂深處對話的知己……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君子之間的交往如水一般純凈,不帶雜質。

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現象,好像看到了真實情況,實際上差得遠了。

最喜歡的友誼就是:「從來都不會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在愛情上,如果雙方的三觀不同或是相差過大,最終也會漸行漸遠。

所謂三觀不同,不要強融。門當戶對不僅僅是指物質,三觀也需要門當戶對。那什麼是三觀呢?

世界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歷、事業、看過的書、去過的地方;

人生觀則是過去的經歷、有著什麼樣的家人和朋友;

價值觀受天生的窮富、是否受過磨難等影響很大。

你的三觀決定了你的思維和為人處事等等。三觀不同,就像我給你講道理,你當成笑話聽;我給你講笑話,你卻當道理聽;我說的你不懂,你說的我覺得無趣!

今年元旦看的電影《無問西東》中,許伯常和劉淑芳也曾是青梅竹馬,劉淑芳在廠里打工掙錢供許伯常讀書,許伯常考入大學後,他們結了婚。

但在婚後,我們卻看到了令人乍舌的畫面,他們的生活分的清清楚楚,各過各的,一天不說幾句話,空氣冷的都能結冰。那是什麼導致這樣的結果呢?

我想是因為時光荏苒,他們的三觀開始背道而馳,想要的生活不同了,沒什麼共同語言了,自然而然就造就這樣的結果。愛情,不是光靠卑微和付出,而是相互地吸引。沒有共鳴和吸引,即使再遷就,也不過徒勞。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如果有幸,找一個三觀相同或相近的有趣靈魂,陪你終老!

有些幸福是來自堅持,

有些幸福是來自遺忘。

隨著我們漸漸長大成熟,我們與父母的「距離」也漸行漸遠,父母在很多事情上已經無法「掌控」我們,主要是因為大多數父母的思維和行為已經固化,而我們的思維卻在不斷更新升級,父母已經追趕不上我們的腳步了,所以就會有摩擦發生。

造成摩擦的原因主要是價值觀不同導致。父母生長的環境和教育與我們天差地別,就肯定會形成與我們完全不同的價值觀,所以看待同一件事情會有分歧。那是不是就沒辦法解決了呢?

肯定不是的。我們長大了,父母卻變成了「老小孩」,我們應該像父母對待我們小時候一樣,充滿耐心和包容,指導他們學習一些新鮮事物,包容他們的一些習慣,這樣雙方的距離就拉近了。

我們還要多了解父母的興趣愛好,多跟父母聊聊他們喜歡和知道的東西,對父母喜歡的事情保持認同,他們會顯得特別有「存在感」,自然摩擦就會減少了。現在到了我們回報父母的時候,為他們撐起堅強的後盾,給父母一份安全感。

過了30還和父母鬧矛盾的人只是小鬼。——北野武

人,活著,就是一個尋找自我的過程。問問自己是否對得起自己所經歷的一切,親情里是否感激涕淚,愛情里是否問心無愧,友情里是否終身無悔,對身邊人,是否此生無憾!

一言以蔽之,致我漸行漸遠的親情、愛情、友情…珍惜所擁有的,活在當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暘琳 的精彩文章:

我要贏,我也要你贏!

TAG:暘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