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這場發生在美國的戰爭,是對特朗普時代的警告

這場發生在美國的戰爭,是對特朗普時代的警告

撰文:宗城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1

美國又一次耀武揚威。

繼2018年3月的中美貿易戰後。四月,美國對敘利亞發起「精確打擊」,由頭是政府軍使用了化學武器,違背人道主義。但明眼人清楚,人道只是幌子,敘利亞的戰爭,是美國與俄羅斯的代理人之戰,特朗普不能坐視親俄政府統一敘利亞,短期內卻又無力發動大規模戰爭,於是使用「精確打擊」這種伎倆。

從伊拉克到敘利亞,從阿富汗到越南,美國常常扮演一個將他國推向戰爭深淵的角色,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富饒的自然資源,再加上高度發達的製造業、農牧業和尖端科技,美國可以不用看其他國家的眼色,長期內更如同「世界燈塔」。但如果有一天,美國自家著火,和平樂園淪為人間地獄,會是一幅怎樣的圖景?美國這個國家的政治自信與社會基礎是否會動搖?在如今,這如同天方夜譚,但在我們一無所知的未來,這的確有可能發生,當下,有一本長篇小說就在想像這一種可能。

小說名《無人倖免》(原作名《American War》),作者奧馬爾·阿卡德。他曾長期擔任記者,發布關於戰亂地區的一手報道,現在,他寫小說。《無人倖免》將筆觸伸向2074-2095年,製造出一場第二次南北戰爭。在阿卡德的筆下,小說如同非虛構報道一般真實,和平繁榮的美國成為戰火紛飛的熔爐。在交戰區,大地遍布屍骨,天空充滿塵埃,美國面對兩百年來最大的浩劫。

2

《無人倖免》最初引起我的注意,是源於一篇關於此書的採訪。當記者問阿卡德:「讀者是否應該在見證了薩拉特的可怕行徑之後,依然對她寄予同情?」他回答道:「不。我認為你不必去同情她。我只希望你能理解她為什麼這樣做。在我看來,我們這個極端分化的世界已經喪失了一個理念,那就是人可以去理解與自己立場不同的人。因此,當你讀到最後,我並不希望你站在她那一邊,或者支持她,或者有意替她道歉——我只希望你能理解她是如何走到今天。」正是這個回答,讓我產生閱讀興趣,不僅僅是為了理解薩拉特這個人物,也意在探索美國社會撕裂的原因。

阿卡德

《無人倖免》的主線源於南北分歧,這是貫穿美國歷史的一個主要矛盾。一般來說,美國的南北分界線是以梅森一迪克森線為基準,位於賓夕法尼亞和馬里蘭州之間,此線以北為北方,此線以南為南方。早在十八世紀末,美國南北方就有明顯的政治差異,一般來說,南方偏保守,右派分子居多;北方偏開放,左派分子居多。

中國讀者比較了解的,是南方雙方因蓄奴問題產生的分歧,以及南北戰爭的爆發。其實,即便內戰以北方聯邦勝利而告終,雙方的巨大分歧仍無法抹平。比如:宗教教派上,南北戰爭將美國新教教派一分為二,基督教長老會根植於北方,衛理公會則主要在南方活動。又如:如何看待內戰問題上,不少南方民眾認為南方軍不是被北方打敗,而是被各國的聯軍壓制,直到今天,美國南方仍有不少紀念南方軍將領的雕像。

總而言之,南北民眾對各自都有深深的偏見,小說開頭,「康納說叛徒才會去北方,說他們都該被弔死。」就是偏見的冰山一角。又如這一段,馬丁娜說:「說不定他們會故技重演,把我們遣送回來。他們就愛這麼干,對『密亞佐』(指密西西比、亞拉巴馬、喬治亞三州。書中,這三個州組成了「南方自由邦」的核心。)線以南的人根本不屑一顧。就跟我們不是人似的,連動物都不是,簡直把我們當成異形了。」

3

讀《無人倖免》,一個有趣的點就是和美國現實政治的對照。我們知道,特朗普的上台標誌著美國孤立主義、種族主義幽靈的回歸,特朗普在競選講話中不加掩飾的種族偏見、白人至上主義心態,一度讓他陷入眾矢之的。但正如齊澤克所說:「特朗普的缺陷越被嘲笑,普通民眾就越認同他,並認為媒體精英對他的攻擊,就是對他們自己的、居高臨下的攻擊。因為,特朗普的粗俗對普通民眾發出了這樣的信號:『我是你們中的一員!』」特朗普的當選,不完全只是因為數據泄密和美國選舉制度的漏洞,的確是因為他的看法,代表了相當一部分美國人的內心寫照,現在,伴隨著特朗普的勝選,他們浮出水面,昭示美國社會的巨大分歧。

《無人倖免》展現了這樣一個美國:利己主義氛圍濃厚,種族和地區矛盾尖銳。尤其是處境優渥的人群,急切地想要將自己與貧困區隔離開來,堂而皇之地宣揚「事不關己」的姿態。因為宗教、種族生活習慣等差異,不同自治州的裂痕愈發明顯,馬丁娜說:「如果索性就讓這幾個州脫離合眾國,讓它們按地域、信仰、種族或意識形態去建立自己的小國家,說不定大家都會好過得多。」這種看法,正好代表了一批美國人的心聲。這種念頭暗流洶湧,和平時期,不同州縣尚且可以相互協調,但一旦遇到導火索,局面就棘手許多。正是基於這種心理狀態,作者認為第二次南北戰爭並非天方夜譚。

於是,小說模擬了一場第二次南北戰爭。它的導火索是一項在美國境內全面禁用化石燃料的法案,即《可持續未來法案》,這項法案被南方各州抵制。禍不單行,2073年12月,分離主義人彈茱莉亞·坦普爾斯行刺時任美國。2074年3月,南方示威者在南卡羅來納州傑克遜堡軍事基地外死於槍擊案。戰爭急速升溫,蔓延全國。這場內戰於2074年爆發、2095年結束,在這二十年出生的美國人,被稱作「不可思議的一代」。

《無人倖免》細緻地勾勒出「不可思議的一代」的生活面貌。透過小說,我們不像在閱讀未來,而像在直面現實一角。為了強化小說的真實感,作者特地運用他的職業本領,杜撰出第二次內戰的新聞報道,使讀者對事件有一個總體把握。另一方面,小說以小博大,在宏大歷史中書寫小家庭的命運,通過親情、友情這些跨越國家與民族的情感紐帶,記錄一家人面臨時代轉折的不同選擇及創傷,使讀者對人物有更深的共情。

不過,這本在美國反響熱烈的小說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描述第二次內戰這個核心事件上,儘管作者編造大量新聞、個人講話、回憶來營造故事真實性,但在內戰爆發的設計上,小說的想法仍顯得粗糙了些,而不時出現的新聞稿和回憶,對小說的節奏也是個影響。另一方面,作者看到了美國社會存在的巨大分歧,並利用南北雙方的裂痕做文章,但在其中牽涉的政治、宗教、文化等原因的挖掘上,仍有隔靴搔癢之感,在思想性上還有開拓空間。

相比起來,《無人倖免》中的一些黑色幽默倒是有趣許多。在小說漫長的戰爭中,貨幣大幅貶值、難民被屠殺、公路上鐵絲網重重、軍隊動用了生化武器。在牆根,一排被捆綁的屍體靠牆跪著,排成一行,「留下一團團殷紅的血跡」。甚至,美國這片土地還被其他國家的軍隊進駐,美國的一些領土,已經「改旗易幟」,例如美國西南角的一些自治州,就已經歸入墨西哥名下。這實在是作者給「世界警察」開的黑色玩笑,在現實世界裡,美國是最樂於干預他國政務、行使自己所謂的大國意志的國家之一,而毗鄰美國的國家,如墨西哥等,往往生活於美國的陰影之下。但在作者虛構的未來世界裡,美國自身反而被人干預、分崩離析,美國人品嘗到了墨西哥、伊拉克乃至一大批中東世界難民的苦楚,這是對「美國中心主義者」的嘲弄。

與此同時,作者通過人物之口,批判了人們日益抱有的明哲保身思想。當巨變來臨,有人深陷苦難,卻仍有大批人抱持一種僥倖心理,只要災難沒有降臨到自己頭上,對世事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倘若自己還能從他人的不幸中竊取利益,自己反而成為暴行的默許者。當明哲保身、互相仇視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這個社會是危險且脆弱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當一股危險而具有煽動力的力量集結,由於明哲保身,個體淪為「原子」,躲進小確幸之中,公民社會將很難形成制約前者的良性力量。直到人們意識到暴虐蔓延,意識到法西斯式的幽靈統治整個國家時,公民已沒有抵抗之力。這種可怕局面的形成,就與最初的不作為有關。

作者阿卡德擔心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所以他不惜在小說結尾寫道:「本土主義是一場金字塔騙局,在這個已然擁擠不堪的城市,我發現自己對難民充滿鄙夷。我們在碼頭底下沖他們嚷嚷,讓他們滾回家去,儘管我們心知肚明,他們的家鄉已是瘟疫橫行。我們舉著標語,將他們斥為恐怖分子和罪犯,拆毀為他們準備的住所。這樣做時,我感覺很好,感覺自己已經在這裡紮下了根。」

作者通過薩拉特一家揭示了戰爭對一個家庭的撕裂。因為政治觀點不同,同一個家庭的親人,卻走向了相互仇恨的陣營。馬丁娜的兒子西蒙加入到反抗軍,後者被馬丁娜視作「害死西蒙爸爸的兇手」,西蒙卻認為:害死父親的,恰恰是馬丁娜,「就是因為你整天念叨著去北方、去北方,他才會死。」於是,母子之間產生爭吵,而目睹一切的薩拉特,也因此對自己唯一的哥哥西蒙產生不滿。令人唏噓的是,西蒙與母親的隔閡,一生都無法和解,因為就在戰爭中,母親不幸離開了,而西蒙也身負重傷。戰爭摧毀了人們的生活,也逼出了人們的內心之惡。因為戰爭,因為自己信奉的集體,薩拉特參與了形形色色的暴力反抗活動,製造了汽車爆炸案,享受著嗜血的喜悅。可是,當南方反抗軍失敗,她被政府軍的人囚禁並嚴刑逼供,她卻弱小得如同囚鳥,「為了不再受水刑折磨,她承認了他們加在她頭上的一切罪名」,小說寫道:「那個粗脖子的看守已經謀殺了她的靈魂,從前的那個女孩早已不復存在。」

故事的最後,當哥哥與妹妹重複,薩拉特向西蒙坦白自己做過的惡行,暴露自己內心的惡意,而哥哥所做的,是原諒薩拉特。當西蒙說「我原諒你」時,「她倒進哥哥懷裡。自從沾上自己第一個刀下鬼的鮮血那天起,她就再也沒有哭過,當時,她還是佩興斯的一個小女孩,而今天,她終於再次掉下了眼淚。」那一刻,我想哥哥說的話,也正是作者向傳達給讀者的信念——永遠在心中留住寬恕,留住善意,仇恨的滋長不會讓世界更好,但愛與理解可以照亮前路。這是多麼樸素的道理,但直到今天仍不過時。

只是,不知道作者的呼籲在給予讀者片刻感動後,效力又能持續多久。近幾年來,美國的社會裂痕已經愈來愈深,不僅僅是黨派與黨派之間,不同階層、不同族群的人也互不信任,可以說,以特朗普當選為標誌,冰山下的暗流徹底噴涌,美利堅合眾國註定翻開新的一頁,既有的秩序都將被重新審視,無論是福是禍,從東海岸到加利福尼亞的億萬公民都將面對。顯然,美國社會的現實雖然繁榮,卻十分兇險。在這一背景下,小說,《無人倖免》是一則盛世危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歷史評論 的精彩文章:

尼采:醉與夢的形而上學
貿易打造的世界:1400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

TAG:東方歷史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