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四處碰壁 亂象叢生 台「新南向」挫敗連連

四處碰壁 亂象叢生 台「新南向」挫敗連連

漫畫主題:「新南向」挫敗連連。(資料圖片)

自蔡英文2016年5月上台以來,「新南向政策」是她施政的重點之一。為此,民進黨當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企圖讓台灣遠離大陸,削弱兩岸的經濟文化聯繫。

然而,「新南向」推行近兩年來,台當局錢撒了不少,也動員了不少組織和企業參與,卻收效甚微,有時還麻煩不斷。針對這一現狀,島內輿論評析,台當局的「新南向」政策終究是徒勞的。

企業「南向」頻頻折戟

「子公司國泰世華銀行與國泰人壽共同收購加拿大豐業銀行馬來西亞子行的100%股權一案,因在合約約定期限之內無法完成,所以各方同意終止合約。」近日,台灣金融企業國泰金控公布的這份告示雖文字簡短,卻引起不小的輿論波瀾。直白地說,收購案未能完成,意味著台灣金控企業進軍「新南向」國家的失利。

無獨有偶,台灣的另一家金融企業——中信金控曾於2016年4月宣布,子公司中信銀行與台灣人壽將共同收購蘇格蘭皇家銀行馬來西亞子行100%股權,但最終因馬來西亞政府不同意中信金控的收購資格而破局。

儘管台當局強調,這些收購案的失敗屬於「非政治因素」,與「新南向」政策的挫敗無關。但積極響應當局政策並努力布局東南亞的台金融企業因屢屢踢到鐵板,士氣大傷。

除了金融業上的挫敗,貿易領域的障礙也同樣讓台企在「新南向」政策下吃虧。由於印度尼西亞強制要求化妝品出售時須符合優良製造規範(GMP)規定,而台灣企業生產的化妝品在島內進行GMP認證屬自願行為。在不了解「新南向」國家的政策背景下,台灣的化妝品進入印尼時,當地商店因它們沒有GMP認證而拒絕將其擺放上架,造成相關台企的損失。

類似的案例比比皆是。

旅遊「南向」麻煩不少

除了鼓勵台企到「新南向」國家尋商機,開拓市場,台當局為了彌補陸客減少後島內觀光人數的窟窿,力推「旅遊新南向」,通過不對等的免簽政策、旅遊補貼等措施吸引東南亞地區遊客來台。

不過,這一舉動不僅「賠本賺吆喝」,還給自己惹了一堆麻煩事兒。

台當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來台旅客達1073萬人次。表面上看,數字很美麗,實際充滿水分。台灣旅行公會全台聯會理事長蕭博仁指出,當局在統計過程中存在重複計算、牽強附會的問題,連轉機過境的旅客和外勞移工都算在了觀光旅遊的人頭裡面。

而在消費方面,按台灣業者估算,東南亞遊客的人均消費水平僅為大陸遊客的三成。台灣逸歡旅遊副總經理駱簡豪說,大陸遊客出手大方,而許多東南亞遊客是搭乘廉價航空來台的,消費很節省;一些遊客喜歡買布鞋或價格不貴的服裝。換言之,在陸客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即便觀光人數的窟窿能勉強算補回來,但是台灣旅遊業者收入上的窟窿仍是個無底洞。

此外,由於「新南向」國家勞動力成本比台灣低,在「免簽政策」的誘惑下,不少東南亞人經由新南向的免簽「巧門」,成群結隊來台打工;不少人來一趟就能賺上6萬元(新台幣,下同),比蔡英文「夢想」的3萬元基本工資還多一倍。南投茶園採茶、桃園拉拉山摘果,這些所謂的遊客「假觀光、真打工」,在島內賺起了外快,也給台灣埋下了經濟社會隱患。

燒錢「南向」純為敗家

針對「新南向」政策帶來的問題,台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指出,像國泰金控這樣的企業很努力響應當局的「新南向」政策,但忙了半天,終究還是受挫;然而,台灣的主管機關卻幫不上忙,只會喊口號,卻任由企業去送死。

台灣《聯合報》前不久發表題為《你所不知的新南向盲動風險》的社論,文章提到,兩年來,蔡英文當局風風火火推動「新南向」,人們尚未看到什麼具體成績,但後遺症卻逐漸明顯。「新南向」政策的盲動,把台灣人民推向未知的風險。

儘管「新南向」政策效率不彰,連蔡英文辦公室下屬的「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也遭到裁撤,但台當局在「新南向」上的預算和花銷卻沒有減少。據台媒報道,今年台灣地區「新南向」政策預算編列71.9億元,較上年度大幅增加61.6%。同時,蔡當局還要求台灣的農業金庫成立「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將近7000億元資金投入「新南向」國家的開發援助,卻毫無計劃內容,甚至沒有評估辦法與監督機制。

親民黨立委周陳秀霞認為,把農漁民血汗錢拿去做對外開發援助有太多不確定性,很可能會讓農民辛苦賺的血汗錢打水漂。奇策盟文宣部副主任陳昱旗則投書媒體表示,蔡當局利用「新南向」,吃盡公家資源,卻不允許社會用政策效益評估該政策的執行績效,說穿了就是一場耗盡公幣的騙局。

(來源:海外網)

(作者:柴逸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翱翔新聞 的精彩文章:

昔日跑馬總會大樓月底變身 玩具總動員下月登場上海灘
美將對鋼鋁徵收重稅、日本希望獲「豁免」,特朗普:沒有例外

TAG:翱翔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