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億畝荒灘變糧倉 中國海水稻試種獲重大突破

億畝荒灘變糧倉 中國海水稻試種獲重大突破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工作人員收割海水稻(資料圖片)

(來自百度)

「海水稻之父」陳日勝在查看海水稻長勢(資料圖片)

湛江日報供圖

4月8日,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海南南繁育種基地發布消息稱,該基地從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挑選出了176份優良品種,將在今年首次全國大規模試種。

試種地包括東北蘇打凍土鹽鹼地、新疆乾旱半乾旱地區、東營黃河三角洲地區、青島城陽濱海鹽鹼地等5個主要類型,試種的目的是檢驗這些海水稻品種在不同地質條件下的最終產量和品質。爭取今年能拿出不低於一個可以在全國大範圍推廣、經過國家審定的品種。

2017年9月28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在位於青島市李滄區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海水稻田實地測產,結果最高畝產達到620.95公斤!

「這次海水稻試種成功,加上前期探索出的一套鹽鹼地改良綜合配套技術,表明海水稻種植的各項技術都基本成熟,我國數億畝鹽鹼地變良田將指日可待。」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在授受記者採訪時說。

陳日勝在湛江市

研究推廣30年

中國海水稻的誕生,要記住兩個人:陳日勝、袁隆平。

海水稻其實並非在海水中生長的水稻,它的生長地是海水短期浸泡過的土地。這種稻穀的生長地均為鹽鹼地,稻穀本身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因此區別於普通水稻,被稱為海水稻。

1970年以來,國際水稻研究所從 9000份水稻品種和家系中,鑒定出10份耐鹽品種,為水稻耐鹽性品種選育提供了技術儲備,並在1979年提出了水稻耐鹽鑒定標準和方法。巴基斯坦、日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也相繼展開了水稻的耐鹽性研究。

1986年,被稱為我國「海水稻之父」的科學家陳日勝在羅文烈教授帶領下,普查湛江紅樹林資源時,在遂溪縣城月鎮燕巢村海邊,發現一株比人還高、看似蘆葦但結著穗的水稻。穗子頂上有一小撮寸把長的芒刺。把穗子里的果實剝開,裡面是紅顏色的像米又像麥的顆粒。

當時羅教授叮囑他收下522粒種子進行繁育,將海水稻種子延續至今。

從那時開始,他們做的事情就是「保護」好這株偶遇的水稻。他們每年不斷對其進行繁殖、篩選。最終,選育了「海稻86」。

專家們認為,海水稻至少有4個優點。一是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以使用半鹹水,能夠節約淡水資源;二是由於鹽鹼地中微量元素較高,海水稻礦物質含量比普通稻要高;三是海水稻在條件惡劣的鹽鹼地生長,很少會患普通稻的病蟲害,基本不需要農藥,因此是天然的綠色有機食品。

海稻米是海紅米,脫粒後的稻米呈胭脂紅色,中國保健協會食品安全評估專家委員李新蘭介紹說,「呈紅色主要是硒含量高所致,比普通大米高7.2倍。」

經過權威部門檢測,「海稻86」稻米與普通精白米相比,氨基酸含量高出4.71倍,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海水稻不需施肥、抗病蟲、耐鹽鹼的獨特生長特性,對資源節約的綠色農業生產大有裨益。

陳日勝在廣東省湛江市研究、推廣它,有30多年,畝產比較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參加研究後,大大提高了相關工作受重視的程度。

2016年10月14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成立於青島市李滄區院士港,在膠州灣北部設立30畝海水稻科研育種基地,袁隆平參加,項目啟動資金1億元。

袁隆平當時表示,將在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而袁隆平本人每年至少有3個月時間在青島做海水稻研究。

袁隆平青島試種

取得重大突破

金秋九月,黃海之濱,一片生長在鹹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壓彎枝頭。這是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

「其實,海水稻本身並非新事物,高產高耐鹽的海水稻才是『稀罕物』。」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技術處處長王克響說。通常水稻品種的耐鹽度在3‰以下,在國內外的「半鹹水」地區也已發現了多種耐鹽度為3‰至12‰的野生水稻資源,但普遍存在產量低、米質差、株葉形態不佳等缺點,多年來相關技術難題一直難以攻克,造成現有海水稻品種無法直接推廣。

袁隆平說,現有海水稻品種多為半野生狀態,畝產只有100公斤左右,農民種了連成本都收不回來。但如果畝產能提高到300公斤以上,農民種海水稻就划得來,種植積極性就會提高。

2017年9月28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水稻研究所、青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權威科研機構在青島舉行了「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和「鹽鹼地改良技術評測會」,對海水稻產量等相關技術成果進行評測。

「最高畝產為620.95公斤,原來的預期目標為300公斤,大大超過了我們的預期!」揚州大學教授、「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測產組組長劉世平在經過「確定測產水稻材料」「收割」「數據測量」等多個步驟後,宣布了海水稻實地測產結果,現場一片歡呼!

這個畝產意味著我國在海水稻研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此外,還有3個材料畝產測產突破了400公斤,分別為547.72公斤、490.47公斤、438.14公斤,均遠遠超過了原先預計的300公斤數值。

年近九十的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通過視頻連線觀看了實測結果後,高興地對現場工作人員說:「這個成績非常好,如果用優良中差來評判,可以達到優了。」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國棟說,這次培育的海水稻實現了多個技術突破,最重大的技術突破在於可以用含鹽6‰的鹹水直接灌溉並且產量大幅提高。620.95公斤的畝產量,已超過了目前已知含鹽6‰鹹水中生長的「海水稻」最高產量。

計劃5年增加1億畝

海水稻良田

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總部所在地,青島國際院士港16號樓的一樓大廳顯著位置掛著一張我國鹽鹼地分布圖。從圖上可以看出,中國鹽鹼地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有分布,鹽鹼度也各有不同。

這張鹽鹼地分布圖,就是袁隆平正在攻克的「堡壘圖」,而海水稻就是最好的武器。它不僅能改造鹽鹼地,而且能增加糧食總產量,對保證我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袁隆平說,全球有142.5億畝鹽鹼地,亞洲有48億畝,佔全球的1/3以上。中國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約3億畝可以開發利用。這些鹽鹼地如果種上高產海水稻,糧食增產前景十分廣闊。

記者近日從青島市科技局了解到,青島市萬畝國家級濱海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暨國家級濱海鹽鹼地稻作改良研究所項目近日正式實施,首期1500畝海水稻種植中試示範基地已開工建設。

據介紹,這個項目位於城陽區上馬街道王林庄社區桃源河流域,建設周期3年,項目完工後將徹底改變社區土地的鹽鹼化現狀,把原有鹽鹼荒地改造為可種植主要糧食作物或蔬菜的良田。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首例海外項目「綠色迪拜」,今年1月12日在迪拜正式啟動。「綠色迪拜」項目以鹽鹼地稻作改良技術為切入點,打造沙漠綠洲數字化農業新模式,將其建設成為沙漠人造綠洲。

據了解,這個項目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領銜的團隊承擔。這個團隊下一步將在黑龍江大慶、新疆喀什、新疆和田、吉林白城以及阿聯酋迪拜進行鹽鹼地和沙漠土地改良和海水稻種植,加快海水稻的產業化推廣。

袁隆平團隊破解糧食安全問題的目標遠不止於此,他們提出了一個分「兩步走」的雄心勃勃的計劃。

第一步,要用3年時間,讓耐鹽鹼水稻的抗鹽鹼能力超過6‰且畝產300公斤以上;第二步,再用5年時間,實現稻作改良鹽鹼地技術產業化,為國家增加1億畝耕地,多養活8000萬人口,並推動全球化發展,幫助更多耕地資源稀少的國家拓荒變田,助力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蘇州納米所仿生人工肌肉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科學家在麥哲倫海山搜尋神奇的趨磁細菌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