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是狀元又是帝師,卻因一己私怨將大清推向深淵,終成歷史罪人

此人是狀元又是帝師,卻因一己私怨將大清推向深淵,終成歷史罪人

翁同龢與李鴻章是影響晚清歷史的兩個重要人物,也是一對世人皆知的政敵。從履歷上來看,翁同龢的確很有亮點,他二十七歲高中狀元,歷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可是這位晚清大儒在政治上很幼稚,而且因對李鴻章公報私仇間接導致了甲午戰爭的失敗。

李鴻章與翁同龢早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就結下了怨恨,當時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在安徽作戰失利,曾國藩忍無可忍,上書彈劾,按說翁同龢這筆賬不該記在李鴻章的頭上,可是曾國藩所上的奏摺正好是李鴻章的手筆,這份措辭激烈、暗藏殺機的奏摺讓翁同書被充軍新疆。

其時,曾國藩聲名日盛,翁同龢自然不敢將這份怨氣撒在曾國藩的身上,於是他對準了李鴻章,此後一輩子都和李鴻章過不去。

作為朝廷大員和地方封疆,鬧點矛盾或是有私人恩怨也司空見慣,但在其位要謀其政,在國家大事面前決不能馬虎,這是朝廷重臣該有的擔當。可是翁同龢這個人脾氣擰,無時無刻都在找李鴻章的茬,更不幸的是,在甲午戰爭中,翁同龢找到了一個最能泄私憤的理由。

實際上,自翁同龢擔任戶部尚書的數年來,一直都在給李鴻章和他的北洋水師穿小鞋,北洋水師的潰敗與翁同龢的多方刁難有直接關係。從1883年到1895年的十多年時間裡,北洋海軍沒有增加一艘戰艦,炮彈也是奇缺,定遠艦上只有一枚巨炮炮彈,鎮遠艦上也只有兩枚,其他小口徑的炮彈也很少,而戶部每年撥給北洋水師的經費只夠維持軍餉,至於加強軍需,那都是空話。

李鴻章幾次三番找到翁同龢,并力陳添船換炮之事刻不容緩,無奈翁同龢死活不給錢,還說是無用的浪費。所以,當戰爭一觸即發之時,深知中日海軍實力懸殊的李鴻章極力主張外交調停,以避免兩國開戰,這些苦衷旁人不知,李鴻章和翁同龢都是心知肚明的。

可恨的是,作為主戰派的代表,翁同龢卻在光緒帝前信誓旦旦,表示出了要與日本一決雌雄的決心,光緒帝當然希望通過贏得戰爭好挺直腰桿做皇帝;作為慈禧她也傾向與殺雞儆猴,警告列強。光緒帝和慈禧的心態可以理解,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大清。可是翁同龢極力主戰卻是因為和李鴻章過不去,至於國家利益全不放在眼裡。

據史料記載,翁同龢曾不以為然地說:「正好藉機會讓他(李鴻章)上戰場試試,看他到底怎麼樣,將來就會有整頓他的餘地了。」當時的他只想試試李鴻章的實力,卻完全沒想到他試探的其實是大清帝國的未來,一個已經輸不起的未來。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面對割地賠款的局面時,翁同龢又站出來堅決反對。他似乎忘記了自己也該對這個局面承擔責任。當李鴻章代表清廷簽下了《馬關條約》,蒙上了賣國賊之惡名時,翁同龢更是落井下石,一個飽讀詩書的大儒竟是如此的小雞肚腸,實在可恨。

客觀的講,中日甲午之戰戰敗的根源在於大清朝的體制腐敗,我們不能把責任都算在李鴻章或是翁同龢等人頭上,但是在那個極其艱難的時刻,倘若朝廷上下一心,官兵誓死效命,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不至於一敗塗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能打敗拿破崙的並非各國軍隊,而是情感,在初戀情人面前他認輸了
虎門銷煙後,打還是不打英國猶豫了,因為大清當時的兵力太嚇人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