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人類特有的道德感與天性:欣賞好人 | 前沿

人類特有的道德感與天性:欣賞好人 | 前沿




撰文 | 何東明


責編 | 陳曉雪




  

  




自助者天助,助人者人助。後半句的意思是,經常幫助他人,也會得到很多的幫助。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對樂於助人者予以稱讚,並主動親近。在這裡,我們認為樂於幫助他者是好人。


 


那麼,這種喜歡好人的價值取向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學習形成的呢?


 


有科學家做了這麼一個有趣的實驗,發現欣賞助他行為的意識是人類的一種天性——當我們還是3個月大的嬰兒時,就已經表現出這種對好人行為的偏好選擇和賞識。


 


實驗是這樣設計的。研究人員向嬰兒播放兩段等長的動畫。攀爬者努力地想要爬上山頂,但都沒有成功,在他第三次想往上爬的時候,助人者或阻礙者就出場,分別助他爬上山頂或推他下山底。通過觀察嬰兒眼睛的目光,他們發現12個嬰兒中有10個偏好將目光投向助人者,並且平均時間超過13秒,而看阻礙行為的平均約6秒。這說明嬰兒更偏向於關注幫助他人的人。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偏好助人行為的選擇性是人的一種天性。




我們也許還會問,這種讚賞好人的行為是否是人類所特有的呢?人們至今未在非靈長類動物身上發現這種現象,那麼人類的近親人類猿呢?

 


最近,美國杜克大學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兩位研究者通過對非洲倭黑猩猩的研究,發現這種偏好利他者的行為為人類所獨有。


 


之所以選倭黑猩猩,是因為一些研究發現它們表現得比黑猩猩較為容忍,會通過合作來獲得食物且會分享,甚至會與陌生個體進行食物分享,這就反映出它們更加具有偏好助人行為的潛能。


 


這一研究的實驗設計與研究嬰兒的選擇偏好研究類似。科學家們選擇了年齡從4-19歲,平均年齡10歲的倭黑猩猩觀察,結果發現倭黑猩猩明顯表現出對阻礙行為的選擇偏好:多達11個傾向於選擇阻礙的,選助人的僅為2個。




他們認為,雖然倭黑猩猩表現得更加具有合作性與社會性,然而它們卻與人類不同,它們偏好於去選擇恃強凌弱的阻礙者。倭黑猩猩對阻礙行為的偏好還佐證了另外一個決定者假說,就是儘管倭黑猩猩合作的結果與人類相同,但是它們對反社會的個體更為關注。在倭黑猩猩的世界裡,能力、吸引力是它們更加關注的,它們顯得就更加關注那些要搗亂愛鬧事的強者或反叛者。




?

圖片來源:Krupenye et al. Current Biology. 2018 




提出決定者假說的研究者認為,在一定程度上,這與倭黑猩猩所處的生存方式是相符的,它們雖表現出一定的群體合作去獲得食物或克服困難的社會行為,但它們支持那些有能力的高等級的強者,那樣才有獲得食物的機會,也可以避免被過度欺壓甚至被拋棄或殺死,以獲得存活與繁衍的可能。


 


相應地,人類也是漫長演化的產物。人類祖先逐步從一般動物世界裡開始獨立出來時,需要相互合作才能抵禦更多的各種風險,尤其是當人類形成分群穴居生活方式的時候,這種合作就顯得特別重要,不論是天災導致食物匱乏,還是洪水毒蛇猛獸的襲擊,或其他族群的進犯。


 


2013年,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Michael Tomasello和Amrisha Vaish撰寫的一篇綜述認為,這些自然選擇效應促使人類進化出識別並讚賞促進社會的行為的本性。而且,這種天性對人類的進化與生存發展是極為重要的。



此外,他們還指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通過參與高級生活的合作來相互幫助,構成了道德的起源,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的道德也是一種特別的合作。這種自然選擇效應所產生的、植根於人類的天性,讓3個月嬰兒就會表現出關注好人行為的偏好。


 


有著較好合作與會分享食物的倭黑猩猩,傾向於聚焦有能力的強者而不是好人。因此,作為高度進化的人類則可能要獨享道德這一天性了。只是,這其中的神經活動調節差異還有待進一步去探究。




參考文獻:


1. Krupenye, Christopher, and Brian Hare. "Bonobos Prefer Individuals that Hinder Others over Those that Help." Current Biology (2018).


2.Three-month-olds show a negativity bias in their social Evaluations,Developmental Science 13:6 (2010), pp 923–929.


3.Origins of Human Cooperation and Morality,Annu. Rev. Psychol. 2013.64:231-255.


4.Vervaecke, H., de Vries, H., and Van Elsaker, L.(2000). Fun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oalitions in captive bonobos (Pan paniscus),Primates 41,249–265.


5.Chapais, B. (1995). Alliances as a means of competition in primates: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and cognitive aspects. Yearb. Phys. Anthropol. 38, 115–136.




製版編輯:斯嘉麗 

|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5G

|

范岱年和許良英

|

 複製皮膚

|

孕吐

|

科學的春天


青蒿素

|可燃冰|P值爭論|許晨陽

|博士後

|潘建偉


張毅|王曉東

|張啟發

|崔維成

|

張鋒

|

楊振寧

|

李佩


盧煜明

|

王小凡

|吳文俊

|袁鈞瑛

|

張純如

|劉若川



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

The-Intellectual

投稿:

zizaifenxiang@163.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知識分子書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李開復對話2015諾獎得主:用交易來治理隱私數據問題?
最新報告:最低煙價20元一包,或讓青少年遠離危害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