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空軍專家:聯合作戰應發展為「相互依賴的戰爭」

美空軍專家:聯合作戰應發展為「相互依賴的戰爭」

原標題:美空軍專家:聯合作戰應發展為「相互依賴的戰爭」


3月,美國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主任德普杜拉發表文章《相互依賴的戰爭:21世紀的聯合效應力量》,闡述了未來聯合作戰(尤其空軍和陸軍)應發展為軍種間相互依賴的觀點,可為研究未來軍兵種聯合作戰的形態和策略提供參考。



「相互依賴」是21世紀安全環境使然


21世紀的重大作戰將對美軍提出諸多挑戰,其行動自由很難得到保證,因為未來的衝突不同於以往:

①信息將成為主導。誰擁有最強大的數據互聯和態勢感知能力,誰將贏得戰爭。


②強對抗環境將是常態。美軍將面臨諸多現代化武器和能力,比如密集的彈道導彈、智能水雷/地雷、靜音潛艇、反衛武器、蜂群無人機、進攻性網路行動等。


③電子戰不只是一種支撐能力,而是決定生死存亡之必需。隨著高端電子設備的擴散,電子戰(包括進攻性網路作戰)已影響到軍事的平衡。


為此,美國的軍事戰略、規劃設想、採辦乃至訓練,均需把強大的對手考慮在內。「靈活、主動、縱深、同步」是40年前「空地一體戰」的原則。這些原則沒有改變,但現在要遵循這些原則,各軍種需要從單純的同步轉變為完全的相互依賴,美國及盟友需要從「兵種聯合作戰」(combined arms warfare)向運用「聯合效應力量」(combined effects power)來發展演化。



強化21世紀的聯合作戰


軍種與作戰司令部的能力聯合


調兵遣將不應完全採取預定的程式化方案。在43天的「沙漠風暴」行動中,前39天就沒有動用地面部隊。整個科索沃戰爭,北約甚至沒有出動地面部隊。它們都是真正的聯合作戰:每位聯合特遣部隊指揮官均得到來自多個軍兵種的人員,根據實際情況編設方案。


如今,要實現優化,美軍需要從協同走向相互依賴,即各軍種相互依賴對方的能力。相互依賴將形成更有力的協同,因為它會讓各軍種花大力氣繼續錘鍊自身的核心能力,從而在聯合作戰中發揮最大作用。這種概念好比讓醫生專註於治病,讓消防員專註於滅火。聯合特遣部隊好比同時擁有醫生和消防員來執行治病和滅火任務。美國需要防範各軍種謀求擁有賦予其單打獨鬥的,所謂「不可或缺」但卻多餘的作戰能力。這好比讓消防員去治病,讓醫生去滅火。如果某軍種試圖實現作戰獨立,而非相互依賴,那麼聯合將會鬆散,信任將變少,不僅會造成代價高昂的冗餘,還會擴大能力缺口,進而影響整個國家的作戰效力。


深化空地聯合作戰


自1991年起,先進技術和創新作戰概念便開始成為常規聯合作戰的主導因素。現代戰爭的變革源於三項技術:


①能夠持久多頻譜感知的現代化ISR,②精確武器的常態化使用,以及③作戰系統生存力的提升(如隱身)。應對未來實力相當或接近的對手,需要繼續運用這三方面的技術進步。此外,還需要側重於兩項措施:①消除以軍種為中心的體制束縛,接受更多聯合的、可以增進能力融合的組織方式。②在各領域作戰系統之間實現無縫的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制勝的關鍵


信息的速度、技術的進步、組織方式的設計,正在共同改變作戰的方式,從根本上重新定義「力量投送」的含義。這種改變大大縮短了決策和反應的時間,減少了為達成預期作戰效果所需要的武器數量。


比如,二戰時期,打擊一處目標可能需要數月時間、上千名士兵及上百架飛機。而現在,一架飛機在數分鐘之內即可發現、鎖定並攻擊多處目標。為了未來的作戰效力,美國及盟友需要「高度融合為一體」,通過廣泛的信息交換來進行協同。比如,F-22和F-35不只是發射導彈的戰機,更是一種信息系統,一種「感測器-武器發射平台」。信息及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已絲毫不亞於將飛機、衛星、地面裝備、艦艇等傳統硬實力整合而成的殺傷力。鑒於信息交換將決定21世紀的成敗,美國及盟友應謀求越來越多地運用信息來達成軍事效果。


運用「作戰雲」


未來,預期的作戰效果將越來越多地通過多系統的互作用來實現,在這種互作用中,各種系統會為了共同目的分享信息並相互支援。這種作戰模式就是「作戰雲」概念,它會將每個作戰平台整合至一個由「ISR、打擊、機動和保障」構成的綜合體,使之成為該綜合體中的一個節點,既是感測器,也是可以產生作戰效果的武器。所謂從「兵種聯合作戰」向運用「聯合效應力量」轉變,其中的聯合效應(效果),就存在於「ISR、打擊、機動及保障」綜合體。


本質上,這是一種分散式的「感測器-殺傷武器-效應器」綜合體,要求運用一種可在多個作戰域內、跨不同層級運作的指揮控制體系,讓各作戰單位通過信息共享相互依賴地作戰,實現武器運用從工業時代的平台為中心向互聯的信息驅動模式轉變。在這個轉變中,核心是跨域協同,即互補性地運用不同作戰域的能力,而非簡單地添加能力。每種能力都將增強整體的效力,彌補其他能力的不足。成熟的「作戰雲」將能夠自行生成,跨域分布,難以被攻擊,即便被攻擊也能自行恢復力量。其威懾力堪比核武器,將令美軍具備全領域的作戰優勢。作為21世紀戰爭的基本內涵,「作戰雲」建設也是美軍未來在對抗環境下實施進攻性力量投送的重要能力要求。


完全融合的聯合空地特遣部隊的


主要特徵


首先,「作戰雲」作戰模式,「作戰雲」是發揮空軍融合的空天網能力及其他軍種能力的基石。為此空軍需要重點投資:


①數據融合,將數據融合為決策所需的信息,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將從中發揮重要作用。


②ISR收集與持久ISR。


③突防型制空(PCA),PCA需要成為網路節點,為突防型感測器提供數據中繼以支撐防區內/外武器作戰。


④靈活通信,增強一體化網路的彈性和適應能力。


其次,空中優勢。聯合作戰的先決條件是獲取並保持空中優勢。空軍發布了《空中優勢2030飛行計劃》,而要在2030年的強對抗環境中取得空中優勢,需要從多域的角度對能力和規模予以重視。


最近,空軍參謀長古德芬強調運用「多域指揮與控制」將這些作戰能力進行更有效的關聯。這種設想已引起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注意。在發展「多域指揮與控制」的過程中,應重視「信息戰略家」概念,即當所有這些數據流可供使用的時候,誰來實時決定孰先孰後。而且許多信息架構非常獨立,包括Link-16、IFDLTTNT、MADL和JALN數據鏈,相互之間的流動缺乏轉換及安全許可權。讓「作戰雲」成為各種鏈路的作戰模板,將奠定協同和相互依賴的基石。


「偵察打擊群」(RSG)概念

RSG編成設想有利於推動多域作戰效果的融合。其核心是讓陸軍與其他軍種尤其空軍形成相互依賴。「地面部隊的編成需要像海軍艦艇那樣,建立一種與其他軍種下屬單位相關聯的ISR打擊體,這是一種圍繞ISR、打擊、機動及保障組建的融合組織結構」。RSG將擁有火箭炮、空中盤旋的武器平台、自動迫擊炮等來增強飛機的打擊能力。


全球範圍內的遠征作戰


文章表示,在全球化時代,美國及盟友需要具備在全球快速有效投送並維持力量的能力。向全球部署及維持遠征部隊對美國安全戰略具有絕對的重要性。


早在2000年,就有人提議將陸軍作戰部隊與空軍航空遠征部隊(AEF)進行編組,以滿足在對抗環境下部署、維持作戰部隊並開展作戰行動的需要。鑒於RSG有實現相互依賴的潛力,而且其ISR和打擊部分與空軍的能力類似,因此現在是時候使RSG和AEF保持一致,以實現更強的空地相互依賴。陸軍RSG的特徵就是比現行陸軍作戰部隊更輕型、更靈活、更機動、更協同,這為與空軍的空天網能力實現更大協同提供了可能。RSG與AEF的結合,將為空地進一步的合作奠定基礎。



美國應予以重視的幾個方面


文章稱,為滿足美國未來的安全需要,應立即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電子戰:國防部電子戰戰略已經意識到,電子戰人員隊伍目前比較散亂,裝備不足,在大踏步發展的對手面前,無法形成主導優勢。2014年國防科學委員會也指出各軍事部門對電子戰重視不足,建議在未來5年增加75%的電子戰投資,從每年30億美元增加至每年50億美元。


為滿足該需求,空軍在《空中優勢2030飛行計劃》中對電子戰部隊構成進行了規劃。但為了獲得美國需要的電子戰能力,還應重視完成以下事項:


①加速將網路司令部設為單獨的聯合作戰司令部。

②研究如何使信息運用成為美軍安全設備的核心。


③在空軍設立一個司令部來整合ISR、網路行動及電子戰。將航天司令部負責網路的第24航空隊和空戰司令部負責ISR的第25航空隊合併,並融入電子戰的規劃職責,形成一個「電子效應司令部」,可推動空軍進入信息時代。



2)其他有潛力的技術:有助於實現更有效的聯合效應作戰的技術領域:


①空中和地面的無人系統。


②繼續挖掘無人機的持久性優勢。除了用作偵察和精準遠距離攻擊手段外,空軍還在研究「忠誠僚機」,將無人機用作武器及其他效應的攜帶平台,而且F-35、F-22和B-21等「感測器-武器發射平台」可控制一系列無人機增強其作戰效力。


③定向能已在短距離內成功應用,近距離應用微波來致使對手地面部隊失去作戰能力具有較大的潛力。


3)組織方式:空軍需要10支航空遠征部隊(AEF),因為重大地區衝突通常需要約5支AEF,10支AEF可以讓空軍做好同時應對兩場重大地區衝突的準備。其組織方式、裝備、能力及規模要能夠勝任空軍的使命任務:取得對空天網的控制,捕捉全球危險目標,提供快速響應的全球ISR,全球快速運送人員裝備,以及為這些行動提供強大可靠的指揮控制支持。


美軍曾使用AEF概念計算出F-22的總需求量為381架。為彌補這一缺口,空軍應加快其突防型制空(PCA)飛機的研製速度。在遠程打擊能力方面,至少每支AEF需要一個B-21中隊,B-21的總需求量應該是174架。此外,空軍還需要充足的武器彈藥,重視武器操作人員在精準定位方面的培訓。


4)預算支持:空軍參謀長古德芬曾將國會的重要性表述為「除了得不到預算外,地球上沒有誰能給空軍造成更多的傷害」。與1991年「沙漠風暴」時相比,空軍的戰鬥機中隊減少了59%(1991年134個,現今55個),人員減少30%。空軍飛機平均機齡為28年,而美國商業航空公司的飛機平均機齡只有約10年。空軍預算的不確定性和不足,可能是在全球部署和維持遠征部隊的最大挑戰。

來源: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網站/圖片來自互聯網


李勇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國防科技要聞」(ID:CDSTIC)


人工智慧


陸軍


海軍


空軍


航天


網路空間


電子信息

核武器


精確打擊


新概念武器


基礎科學


技術


與能源

與製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防科技要聞 的精彩文章:

美國防部向國會提交報告評審 美國家安全空間體系的組織與管理結構
美軍網路司令部發布新戰略文件

TAG:國防科技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