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末列強入侵為何大部分百姓不反抗,反而願意與洋人接觸?

清末列強入侵為何大部分百姓不反抗,反而願意與洋人接觸?

原標題:清末列強入侵為何大部分百姓不反抗,反而願意與洋人接觸?


作者:桂強,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三元里抗英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中國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為什麼大多數人會這樣形容中國的老百姓呢?其實就是因為自傳統社會以來,中國的老百姓但凡有一口吃的,就不會起來鬧事。凡是各地發生起義了,絕大多數原因是因為老百姓實在是活不下去了。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好死不如賴活著」,既然能夠活下去,幹嘛要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起來造反。所以說中國的老百姓並沒有一種好勇鬥狠的性格。



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問題清末面對列強入侵,大部分百姓為何不反抗?其實不僅不反抗,反而有些老百姓願意與這些洋人接觸,比如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我們能看到大量百姓與英軍交易的例子,英軍只要支付錢,他們就提供淡水和食物。那為什麼後來又出現了三元里抗英事件呢?其實這與英軍的做法有關,他們出於好奇打開存放在雙山寺中的棺槨,被村民們誤以為刨墳掘墓,另外還發生了英軍強姦婦女的事。這兩件事徹底激怒了中國的老百姓,他們自發聚集起來圍攻英軍,後來在知府的調解下,衝突才得以終止。現在三元里抗英事件得到了較高的評價,稱它是第一次反對帝國主義的民眾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民眾的勝利。其實這只不過是一場小衝突,英國人在正式報告中甚至都沒有提起。中國的老百姓在這一場衝突中的表現也沒有那麼突出。



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


其實這也不能怪中國的老百姓,嚴復在戊戌維新時提出的變法綱領就是「開民智,鼓民力,新民德」,為什麼鴉片戰爭以來的許多仁人志士這麼重視開民智呢?就是因為中國老百姓在許多問題的認識上有很多局限性。比如說和我們這個問題緊密相關的就是對「民族國家」的認識。「民族國家」的概念產生於西方,中國人的「民族國家」概念形成很晚。1902年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才最早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在此之前中國的老百姓對什麼是國家沒有多少概念。梁啟超又提到「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也。」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其是反映出來的就是此前中國人認為國家就是某家某姓的王朝。改朝換代對中國老百姓來說只不過換了一個人坐龍椅,對他們的生活基本上沒有多大影響,持有這種思想的中國老百姓,難得還能指望他們在列強入侵時,起來反抗嗎?


參考文獻:

1.卞敏著. 中華民族精神研究


2.朱桂鳳主編. 中外民俗概論


3.遲成勇著. 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觀照與歷史嬗變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沙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多倫諾爾會盟有何影響?康熙為何要發起此次會盟?
革命者不是倡導 「排滿革命」嗎?為何在辛亥革命前夜成了「聯滿革命」?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