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據說最近流行這麼一個說法:「不婚不育,保平安」!

據說最近流行這麼一個說法:「不婚不育,保平安」!

獨 · 觀點

【竜匠說】

「我們不知道將會怎麼離開這個世界,

但我們應該知道我們怎麼來到這個人間」。

這是豆瓣被打出9.5分的紀錄片《生門》中的一句話,

一個小小的產房,像是一個稜鏡,

折射出社會、家庭各個方面的問題。

有些紀錄片比如《舌尖》,

看完就讓人很有食慾;

而看完《生門》,

讓人沒有任何想要結婚生子的意願了,

這是我認為這幾年看過的中國最好的紀錄片,

鏡頭內外都是人生,

生活本就不易,

生門背後更是普羅大眾各不相同的人情冷暖。

「機場比婚禮的殿堂見證了更多真誠的吻,

醫院的牆比教堂聽到了更多虔誠的祈禱。」

小時候我們經常會問大人,我是怎麼來到這世界的?大人們都是笑著各種各樣的答案,大多都說是撿來的。長大了,清楚自己是從媽媽肚子里生出來的,可是對生孩子依然沒什麼形象的概念,就算是看過閨蜜生孩子,也覺得好像沒有那麼難,直到每周等更新,追完了《生門》。

老實說,這個紀錄片看的我有些壓抑,作為一個還停留在被催婚界面的大齡女青年,思維仍留在如何對抗相親這事,然而看到這樣一部紀錄片,不得不說,是加速了我不想結婚生育的心情,不說結婚吧,至少生孩子是真不想了。

孕期女性不建議觀看《生門》,已婚未育男性建議接受一次生命的叩門,孕育生命有風險,提前學習需雙修!雖然片中家庭的生產過程和結局會給大多數女性甚至是男性帶來對生育事件的恐懼和焦慮,但也能讓人更清醒的認知這個過程並對此付出相應的責任,不要讓生育能力成為女人的原罪。

子宮 or 生命

迎接生命的到來就像一扇門,打開便是生,打不開便是死。如果說生孩子,都是女人要走一遍鬼門關,那片夏錦菊,就是一腳已經踏進去,又被醫生拽回來了。這是她第三次剖腹產,32周,早產,胎盤前置,長在了前兩次破腹產的疤痕上,還穿透子宮肌層,植入了膀胱,意味著胎盤被拿出後,血就會噴涌而出。

GIF

15秒,孩子就拿出來了,然而,她開始產後大出血,需要切除子宮,夏錦菊一再央求醫生:「能不能不切子宮啊?我才33歲。」我看到了醫生的兩難,可他還是尊重了夏錦菊的意見,沒切子宮。隨後,出血達到七八千,相當於全身的血換了兩次。心臟第一次停止跳動,第二次停止跳動……醫學不萬能、醫生非上帝。雖然身體是我們的,但在產床上面對生育的失控和器官的失去,生死這件事竟然也成了被動選擇。

觀點

不知生,焉知死。若從單一視角來看,無論是產婦還是孩子,想要活得好,就得生得好;想要生得好,必須孕得好;想要孕得好,提前儲備生育知識可大幅降低女性生育風險。

生死抉擇過後,夏錦菊篇最讓網友氣憤的無疑是她從始至終沒有出現過的丈夫。在手術之前,有人問他們家人,怎麼沒看見她老公?她家人說,他在廣東,忙著做生意。多大的生意,比老婆生孩子還重要?縱使你要談幾千萬、上億的買賣,也不能成為你缺席的理由。

平時看電視劇、電影,讓很多人有個誤解,生孩子好像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忽然肚子一疼、見紅了,趕緊飛奔到醫院,不一會兒,產房傳來一陣孩子的哭聲,就生完了。殊不知,進入產房之前和之後,有太多太多未知等著你,突發事件隨時都會發生。

記得之前還看過一篇文章,產婦剛生產完,當孩子被抱出產房時,所有婆家人都欣喜若狂地抱著孩子離開,唯獨女人的母親守在手術室門口不願離去,女婿問丈母娘,孩子都出來了你怎麼還不走,丈母娘說你的孩子出來了,我的孩子還在裡面……

無意間看見一個微博網友這樣說……

@小魚:「當產下女兒醫護人員把我從產房推出時,喊著我名字的家屬,卻足足半個多鐘頭無人應答時,我發現自己嫁錯人了」。

我們不禁思考,當一個女人為了一個家庭十月懷胎、經受分娩痛苦之時,男人給女人又帶來了什麼呢?也許,嫁的是人是鬼,直到生孩子才能見分曉。

給孩子個機會

妊娠高血壓孕婦李雙雙,當地優生科推斷孩子的發育有些遲緩,28周,家屬堅決要求引產,不要這個孩子。全程,李雙雙沒有說一句話,她一直在低聲哭泣,丈夫沒有安慰她,反而極不耐煩地說:「別哭了!有什麼好哭的!」醫生詢問家屬的意見,她丈夫滿臉的不情願,堅決不想要這個孩子。醫生說:「你總要給孩子一個機會啊,你把寶寶抱出保溫箱很快就沒了。你要給我們機會,給你的孩子機會。我覺得你考慮的應該是人道、人性。人要長個心眼兒,不能這樣做的,他畢竟是個人。」到最後,醫生說,怎麼好像我在求你們。

GIF

鏡頭切換到李雙雙的丈夫,他打電話給他媽,說:「首先第一個我怕錢花進去了人也沒救活,第二個我又怕他長大以後有問題。」但至始至終,他都沒有和他的妻子商量。在劇集下面的評論里,李雙雙的丈夫已經被罵的體無完膚,過激的言論這裡就不予呈現了,也不知道李雙雙現在又過的如何!

觀點

到底是優生優育重要?還是生命重要?

當發現孩子可能有先天性疾病,後期治療需要花費很多費用時,所有的家庭都在「要」還是「不要」這個孩子之間徘徊。人們往往說生命無價,但是在醫療費用面前,生命是有價的。可能是國家在早期對「優生優育」的宣傳太深入人心,或者是新生兒醫保覆蓋不全面,最終選擇救孩子的家庭並不多。

幾乎所有的醫生和護士都勸孩子的父母,「先交一萬塊錢,救一救,試一試,給這孩子一個機會。」就是一萬塊錢,有的父母也不願意給孩子一個活下去的機會。他們怕未來有更多的問題,醫療費會是一個無底洞。「就算不要這個孩子,我們還年輕,還能再要。」與確定的花銷相比,更多的人願意拿未來做賭注。

婦產科是一個窗口,透過它,我們得以看到每一位母親跨越生死的全過程。《生門》雖然結束了,生命誕生的故事依然還在繼續……

生與死的組合,誕生了生命,同時,又不斷的促使著生命,回歸生命的本來。這部史上最「疼」紀錄片,讓我們更加知道了什麼叫珍惜,從生到死不過呼吸之間;生與死的組合,即是生命的本來;手術室外的選擇,有殘酷也有溫情;孕與不孕之間,也許只是一個避孕套的距離,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期待每個生命降臨這個世界的時候能夠平安、順遂、喜樂。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神奇!華人老牧師在以色列傳福音40年
一個血淚模糊經歷的北漂剩女的忠告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