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口碑從9.2滑至5.7,《明星大偵探》網綜轉檯綜的悲催示範

口碑從9.2滑至5.7,《明星大偵探》網綜轉檯綜的悲催示範

湖南衛視新上線的綜藝節目《我是大偵探》,給綜藝節目「網轉檯」做了一個悲催的示範。

這部含著「金湯匙」出身的綜藝,脫胎於已連播三季的網綜《明星大偵探》,後者在豆瓣上的評分季季近9分。

這樣高的出身,《我是大偵探》看上去絕不會砸,但它最終還是砸了——播出第一期後,節目在豆瓣上的評分只拿到了5.7分。

在綜藝節目「台轉網」更主流的環境下,《我是大偵探》為何會逆流而上?而它又遇到了怎樣的轉型障礙?

《明星大偵探》網轉檯口碑從9.2滑至5.7

《我是大偵探》3月底在湖南衛視播出,它脫胎於網綜《明星大偵探》,兩者同為推理綜藝秀,由於背後相同的製作團隊,及類似的整體內容結構,《我是大偵探》(下簡稱為《我偵》)被認為是《明星大偵探》(下簡稱為《明偵》)的「姊妹篇」。

《我是大偵探》

《明偵》本身是一款熱門的網路綜藝節目,原本在芒果TV網路平台播出,自第一季於2016年3月27日播出以來,目前已經延續了三季。

從口碑上而言,《明偵》算是網綜中的佼佼者,在豆瓣上的評分也一路走高,從第一季的8.9分,一直到第二季及第三季的9.0分及9.2分。

有業內人士分析,正是因為《明偵》在網上的持續火熱,才讓湖南衛視決定將其改版搬上電視熒屏進行試水。

改版成為衛視綜藝後的《我偵》,製作團隊顯然也投入了更多的預算,在《明偵》少見的實景搭建,在《我偵》幾乎期期可見。團隊號稱「用了半年時間搜尋了1萬件道具」用於節目拍攝。

《我是大偵探》中一場景

但如此精心製作並沒有贏得預期好評。

藉助於《明偵》前三季的高口碑及熱度,《我偵》首期節目以CSM全國網收視率0.83、份額6.3%,一舉拿下同時段所有上星頻道第一的好成績,成為當晚市場上份額最高的綜藝節目。

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我偵》的低口碑。節目播出第二天,《我偵》在豆瓣評分只有6.0分,第三天更是直接下滑到了5.6分,雖然此後評分稍有回升,但也只有5.7分。與《明偵》季季接近9分的評分相比,《我偵》的評分可謂慘不忍睹。

《明星大偵探》為何轉型困難

網綜上星,首先第一層顧慮便是尺度問題。

網綜尺度較寬鬆,節目風格以敢說敢做、放得開為優勢,深受年輕觀眾歡迎;衛視則更偏大眾化傳播,受眾層次也更多元,負有更為明確的媒體責任,政策限制也更為嚴格。

衛視綜藝轉型網綜,網綜上星播出,都要進行與平台相適應的改造。網轉檯,條條框框的限制自然會增多,不可能再和原節目一樣開放。

《明星大偵探》中一鏡頭

《明偵》剛傳出改版上星消息時,觀眾便已覺得不安,擔心節目中嘉賓一言不合就「開車」、組CP等亮點會消失。

而節目播出之後,最直接的不滿也確實都來自《明偵》原先的觀眾。網友們的不滿首先集中在明星身上。

改版後的《我偵》,固定嘉賓留下了何炅,走了撒貝南,同時也來了包括韓雪在內的不少新嘉賓。

其中不少新嘉賓被認為還不理解這個綜藝的風格,沒能投入地參與推理遊戲,而一味只在「尬演」,以至《明偵》「被生生改成了《演員的誕生》」,有網友評價稱,該綜藝「推理部分根本不存在,全是在走劇情,最致命的是氛圍沒帶動起來」,「觀眾從頭到尾像個旁觀者一樣沒能參與到推理中」。

尺度收緊,影響最大的可能是劇情與題材。搬上衛視後的《我偵》,驚悚、恐怖、超自然現象等元素基本不能在節目中出現,在網綜版本中原本設定的「兇殺案件」、「兇手」等詞語也都被換成了「主題事件」、「關鍵人」等詞。

網友的吐槽正好說明了這一狀況:「衛視版場景更大了,可是相對的尺度也小了很多,沒有了屍體兇手的設置,沒有了有趣的官方吐槽特效,居然還一本正經演出來???感覺真的有點尬。」

此外,網綜版本中相對彈性的節目時間,到了衛視上也進行了收縮。《明偵》版本號稱「編劇寫故事寫到停不下來」,一個案件150分鐘左右也不少見。而到了衛視上則只能壓縮到90分鐘,導致最考驗偵探技能的搜證和推理環節被嚴重弱化,也讓觀眾很不過癮。

網綜和台綜在受眾上的差異,也是網轉檯需要克服的障礙之一。

網綜的受眾一般更為集中,《明偵》主要目標群體是喜愛懸疑、推理的核心用戶,要滿足這些核心用戶的需求,製作團隊最重要的工作是提供嚴謹、燒腦的劇本,並將推理環節做到極致,給觀眾營造一個天衣無縫的推理案件。

《我是大偵探》

而上衛視播放的《我偵》,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層次一下子擴大的電視觀眾的需求。

「除了以前我們的網友、年輕人,那電視機前我們的爸爸媽媽是不是能夠看懂?而且十點檔也可能會有低齡觀眾存在,那我們傳達的故事和價值觀是否能被他們接受?這都是新的課題。」《明偵》前三季的總製片人,也是《我偵》總導演何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坦言。

從網上透露的招商PPT來看,為了減少燒腦環節,更適應電視端的觀眾收看,從《明偵》到《我偵》,劇情部分由30%增加到了50%,推理部分則由40%減少到了25%。

此舉顯然並不討喜,《我偵》被稱為低幼版的《明偵》,口碑也撲街。

《明星大偵探》為何會逆流而上

以衛視出身的綜藝節目,採取「台網聯播」模式是常見的形式,觀眾在電視台及網路都能收看。而以網路出身的綜藝節目,播出平台則較局限,一般只能在網上觀看。

對於電視台而言,由於頻道資源有限,不得不以收視表現來主導安排節目是否要播出,是否繼續製作。而網路空間則不存在頻道資源之說,容錯率更高。

近幾年來,台播綜藝轉為網路獨播漸成一種趨勢。

比如浙江衛視由謝霆鋒主持的《十二道鋒味》,在播出到第三季之後,改名為《鋒味》並轉成了網播。

《鋒味》

轉型後的《鋒味》遭遇了和《我偵》一樣的命運:原先的粉絲不肯買賬。由於節目中強行加入一些過氣網路用語,觀眾連呼「謝霆鋒是不是對網綜有什麼誤解」。

類似的,湖南衛視也有好幾檔之前熱門的衛視綜藝,在播到第N代之後,都紛紛轉成了網播形式。

其王牌欄目《爸爸去哪兒》在播到第四季之後,就由台播轉成了網播;持續播出了十幾季的《變形計》,從2017年第13季開始,也轉為芒果TV獨播形式;同樣於2017年回歸的《快樂男聲》,在闊別四年之後,也以網綜的形式和觀眾見面。

而與《鋒味》的遭遇不同的是,湖南台的幾款節目轉型都還算成功,《爸爸去哪兒》與《變形計》持續火熱,《爸爸去哪兒第五季》的網播量甚至達到了56.3億之高,與其相關的話題,在節目播出期間一直霸屏各大社交媒體平台。

與這些台轉網的綜藝節目形成對比的,是《我偵》的逆流而上——《我偵》被認為是第一檔真正意義上的「網轉檯」的綜藝節目。

有業內人士分析,網綜上星播出,對衛視及視頻網站來說都是一種雙贏的操作:網綜的體量越來越大,上星不僅擴展了內容分發的渠道,增加收回成本的可能性,還可以提高節目的影響力及美譽度;而對於衛視而言,題材多樣的網綜,則可以補齊節目類型的短板。

網綜上星,同時還有商業利益上的考慮。

雖然近幾年在廣告吸引力上,網綜總體上大有趕超衛視的趨勢,但目前衛視依然是廣告市場中的大頭。

而縱觀整個綜藝市場的招商環境,似乎都不太樂觀。「在網路綜藝的下半場,其實不缺內容,但很可能缺廣告商。」阿里文娛大優酷MAD工作室總經理宋秉華曾表示,從2016年11月至2017年底近12個月以來,整個市場上廣告的投放總額,可能小於全中國所有製作公司的投入預算。

而從以往的數據來看,多數綜藝節目在播出N季之後,冠名費都有看漲的趨勢。《爸爸去哪兒》播出到第三季時,冠名賣出了5億的高價,比2013年第一季漲了近20倍;而《我是歌手》的冠名費也從第一季的1.5億漲到了第四季的6億。

《明偵》作為一款口碑持續上升的綜藝節目,難免讓人對其商業回報有所期待。

「對於《明星大偵探》來說,登上衛視會讓其具有更高的商業價值,雖然它在芒果TV上是播得最好的網綜,但是在影響力和商業收益上依然無法與衛視相比。」樂正傳媒董事彭侃曾這樣指出。

從公開資料看,《明偵》第一季由京東金融冠名播出,第二季及第三季則改由oppo冠名。而改版轉檯播後的《我偵》,在衛視平台上由伊利暢輕冠名,而在芒果TV上播出時則由拼多多進行獨家網路冠名——具體冠名費用無法得知,但冠名商顯然多了一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毒藥 的精彩文章:

看完哭慘的電影,五星不足以表達我對它的熱愛
27部影片票房破億!單季票房超200億的世界紀錄是怎樣煉成的?

TAG:毒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