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明十三陵選址的風水要素

揭秘:明十三陵選址的風水要素

原標題:揭秘:明十三陵選址的風水要素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環葬著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兩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是中國帝王陵墓中保存得比較完好的一處遺址。


明十三陵的首陵,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開國名將徐達之女)的合葬墓,長陵。


永樂五年,皇后徐氏去世,朱棣經過慎重考慮,沒有在南京建陵安葬,而是派禮部尚書及「江西派」風水大師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尋找風水寶地。這人死之後,請風水大師選一個好點的地方埋葬,在中國很早就已經出現併流行了。


古書《儀禮》中就有這類記載,說:「土壤有厚薄,水泉有深淺,故必須相地之可葬與否,而後經營之也。」啥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此時看風水,考慮的還主要是地下水位、地氣、土質等自然因素,是否關係到棺木、屍體能否較長時間保存的問題,還沒有涉及到和子孫後代的關係。


一直到秦漢之後,隨著風水、相宅之風的盛行,這才開始摻進了很多迷信的成分。這種迷信色彩的加重,使得很多相信風水的人認為,墓地選址的好壞,將會直接影響到現實的人生。此時,一套風水學理論已經形成,並且重在五大要素上,即:龍(法)、穴(法)、砂(法)、水(法)、向(法)。


各法均有自己的功能和規矩。比如砂法就是泛指墓穴環衛諸山,隸屬來龍之主山,比喻君臣之道,「砂為臣道,垂頭伏行,布秀呈祥為佳。遠則為城廓,近則為案幾。八風以之而衛,水口以之而關。」另外,這五要素中的水法也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才會有「以水證穴」、「以砂證穴」和「因形覓穴」的要領。



後來到了東晉時期,真正名義上的風水學鼻祖出現了,他就是郭璞。其風水學著作《葬書》全文雖不到兩千字,卻將風水學說又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書中有云:「三年尋龍,十年點穴」,言其事艱。又云:「穴者,山水相交,陰陽融凝,情之所鍾處也。」而作為墓穴,能具備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等這些條件,就算是上上等的寶貴之地了。


郭璞所說,有些神秘和玄的東西,外人一般難以看懂,但這並不能說就是封建迷信,也還是有部分科學成分的。拋開這些玄乎其乎的具體細節,僅就所規範的大框架來看,其實就是指靠山臨水、枕山面水、背靠山峰、面臨平原,視野開闊之地。

別看這條件看起來很容易,可真正找的時候就該頭疼了。比如開頭提到的朱棣讓「江西派」風水大師廖均卿等人為徐皇后找墓地的事,他們足足在北京四周跑了兩年多,這才好不容易找到幾處可供挑選的地方。



據說廖均卿最先找到的是南口外的屠家營,但因為皇帝姓朱,朱和豬同音,朱棣認為豬一旦進了屠戶的家,除了被殺絕對沒別的好事,所以沒同意。於是他們又選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按理說羊和豬可以相安無事地各自生活,可山後邊卻偏偏有個村子叫「狼兒峪」,這豬的旁邊有狼時刻盯著,自然危險異常,所以也沒能被採納。接著,他們又找到了京西的「燕家台」,可朱棣又覺得「燕家」和「晏駕(古時帝王死亡的諱稱)」是諧音,不吉利,又給否定了。


後來,廖均卿又將京西潭柘寺的繪圖呈給朱棣看,朱棣認為此處景色雖好,但山間深處地方狹窄,沒有子孫發展的空間,也沒能入選。就這樣,一直到了永樂七年,廖均卿才又在京北昌平縣黃土山下選中陵地,並由朱棣親自看後拍板決定下來,改黃土嶺為萬壽山,並在萬壽山下建造陵墓,取名為長陵。


之後,其子孫除個別情況外,但凡登基稱帝者,均在此建陵,一直到大明帝國滅亡,以崇禎皇帝終結,共建陵園十三座,這便是我們現如今所看到的明十三陵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亂談 的精彩文章:

北宋初期為何沒能收復燕雲之地?這才是根本原因!
北宋一憤青皇帝,為富國強兵猶勞而死,可最終國家卻日益危矣

TAG:媛媛亂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