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北影節:姜文年輕時,賈宏聲活著時

北影節:姜文年輕時,賈宏聲活著時

看死君:繼上周推送的那篇《北影節:烏龍,性無能,尷尬美學》後,January童鞋繼續為我們帶來第二篇北影節手記。

Day4&5:九十年代,帝都魂仍在

北影節緊鑼密鼓,好看的、必看的電影實在是太多了,每天趕場的難度大一點。伴著春和景明的愉悅,在電影節的閑適下午,時間都變得慢了下來。不颳風下雨,又沒有柳絮搗亂,北京的春天難得有溫和笑臉,也就瞬間可愛起來。

東直門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在這次電影節主放藝術獨立製作,老港片和北京城市電影。在平常,它除了上映商業電影以外,還經常舉辦各種活動、對談會,影展等等,主推電影文化。此外,它的特別之處是香港電影,如果你想看粵語原音的話,唯一的機會就是這邊了。

這次去看的是謝飛導演的《本命年》。記得去年電影節,我同樣是來這裡看的《二子開店》,它們都是屬於八九十年代的曾名噪一時的北京電影。

在拍攝《本命年》之前,謝飛曾去美國做了一年的訪問學者。在電影製作的最前沿,謝飛感受到很多與之前傳統中國電影不同的電影思維。回國之後,又接到電影廠領導的要求計劃拍片。於是謝飛決定把筆觸下到小人物身上。

謝導自己定義這部電影是通過講述李慧泉這樣一位邊緣人在社會變革大環境下的境遇與困惑,來反應社會現實問題。對於李慧泉的角色定位,則是在一個鐵路工人的窮人家庭的孩子,住在火車道棚戶小磚房,在雙親亡故自己出獄的狀態下,重新回歸迷茫的社會;可以把他當做駱駝祥子在八十年代末環境下的一個照應對象。

其實「北京城事」單元的影片,除了展現影片本身具有的故事和藝術水準外,更承擔了一個展示北京城市文化變遷的意義。在電影中,過往的城市記憶、風貌,甚至是建築都被影像記錄下來,以現在對比來看,城市面貌改觀也有了參照意義。更進一步,就是電影作為史實影像檔案的意義。

在改革開放時期的八十年代末,北京開始進行城市的翻新和基礎設施建設;但終究還是擁有著一種原生態的魔性。就像電影《本命年》一開場,李慧泉背著包最後走進衚衕大雜院里,可以看到衚衕的地面還沒有硬化,泥濘的路映襯著主人公的不安穩的未來。

對於這樣一個走現實主義路線的電影,拍攝選景就非常重要了。影片主體中那個破落的大雜院,謝飛的攝製組選擇了新街口的太平衚衕里作為電影學院宿舍的一個荒蕪的院落。此外,還有對於影片中偶遇李慧泉偶遇小歌星的咖啡廳,80年代末的北京還沒有太多夜生活,他們就找到了海淀劇院配樓的一個小酒吧。還有就是李慧泉擺攤的攤位,是當時的東大橋小商品市場附近,現在早已消失了。

影片《本命年》中的人物困境,是整個大環境下的集中表現。李慧泉因為為朋友出頭進監獄,但是其實並非是因為單純的作惡;影片中的每個人物都並非簡單的好壞二分,多數則表現出人的複雜狀態,每個人都真實的為自己的生存在摸爬滾打。

李慧泉的困苦與迷茫,則主要是以性壓抑的方式表現的。李慧泉對於喜歡的人羞於表達,對想要的求而不得,造成的壓抑,正是他的性格的弱點。從青梅竹馬的鄰居,到偶遇的小歌星,他的羞於表達造成了從愛情到人生的黯淡;而倒爺崔永利的利誘則直戳命門,但是終究泉子擁有的道德底線阻止了其再次走上歧途。

而從這種人物塑造上的壓抑與迷茫、惶恐,再到鏡頭造型上的光線低照度、色調冷峻,都被後面第六代的青年導演學習,並在他們的作品中發揚光大。第六代導演的作品中,我們就能見到很多人物身上存在著「真善美」與「假惡丑」狀態交織共存的現象。

而這場對談的結尾的一段話最近在網路走紅,謝飛導演爆料姜文拒絕對外國記者承認自己模仿羅伯特·德尼羅的表演。而在《本命年》的片場,姜文就已經體現出特別的導演靈感和天賦。電影原名《黑的雪》,就因為實拍時沒有下雪而無法實現頭尾構思,而《本命年》這個名字正是姜文的靈感。以本命年不順這個概念,表達出了這種難以抗拒的宿命感。

作為第四代導演,謝飛通過《本命年》拿到柏林電影節的銀熊獎,也成為了北京城市電影中的佼佼者。

第五部電影,我繼續選擇北京城市電影單元中的《北京,你早》。在這部電影出現時,時間已經進入到了1990年,而人們也從懵懂的八十年代,進入到過把癮就死的九十年代。

比起《本命年》,《北京你早》更具有前文所說的記錄北京城市人文歷史影像的意義。由於電影的主題是講公共汽車上售票員的故事,所以公交車這個載體,拉著觀眾的眼睛,相當於一起逛了一遍北京。

雖然所謂的99路是一個虛構的公交車次,途徑前門,京廣中心,馬甸等地,就是熟悉北京地理的人判斷也很難有這麼長線的線路。但如前面所說的現實化題材一樣,電影把複雜環境高度凝結在車上,用非常集中的方式,在一種相對真實的環境中,讓故事變得更加可信。

導演張暖忻的女性視角,和馬曉晴扮演的角色艾紅又是不謀而合的。作為大時代變革下的普通年輕人,在事業工作上的選擇:是繼續維持鐵飯碗,還是跳出去勇闖天涯,成為了曾經那一代年輕人的心病。

當艾紅走進子云的外企公司時,她感受到的是真正高大上的工作,而自己的工作只是個連穿漂亮衣服都要講究方法的魚腩生計。這樣的落差實際上是青年對自己價值的判斷與現實的落差。只不過在影片誕生的九十年代初,這樣的疑問因為時代新了,成為急需面對的新情況,因此顯得異常尖銳。

而作為一個女青年,除了事業問題還牽扯到了愛情。在艾紅身邊的三個男人,售票員王朗,司機鄒永強,以及「留學生」陳明克,成為了艾紅的三個認知發展的階段。在一開始只是隨便交個朋友,再到找個踏實人過日子,再到最終,因為慾望的進階而去追求更浮華的東西,這就成為了九十年代的一副都市女青年愛情觀圖景。出於女導演的細膩關懷,影片在最後沒有讓鄒永強成為接盤俠,而是讓陳明克帶著艾紅去賣衣服了;但是鄒、王二人卻同樣悵然地失去了愛情。

這樣對於現實的把握,是《北京你早》這部電影真正精彩的地方。因為實際上,這樣的矛盾在三十年後的今天依然存在,人變了,社會變了:當年憤怒的王全安唱著的《從頭再來》,成為了今年《歌手》上騰格爾略帶調侃的改編曲,而當年文藝青年小賈會唱的《假行僧》,如今也被于謙老師變成了相聲的包袱。但是矛盾卻依舊沒有削弱;每當春季到來,職場上的大量人員流動、相親市場上洶湧的人群就是最好的證明——到今天我們仍然未知我們想要的事業,和我們想要的愛情是什麼樣的,一無所知,所以只好繼續折騰。

影片《北京你早》對於整體風格的塑造一直在追求平穩。在平淡中穩步推進故事的矛盾發展,在故事結構和表演上不去追求修飾和做作。當時的評論稱,張暖忻讓中國電影中的青年人有了真正的自己的聲音,而不再是精心設計好的舞台演出。八九十年代的現實主義作品,都彰顯著導演功力深厚。

影片中的演員也非常厲害。當王全安以片中形象出現時,大家都小有震驚。那時的王全安瘦削,臉上不耐煩的眉頭,以及頭上不安分的炸毛,很有「憤怒青年」的感覺;而他對艾紅的不善言辭同樣萌倒不少女觀眾。

馬曉晴作為第一主人公非常出彩,當年的金雞百花還給了她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即使放到現在,她的圓圓臉和忽閃的大眼睛也可以秒殺現在的網紅臉女星們。

此外還有驚鴻一瞥的賈宏聲,帥氣、憂鬱的臉龐,已經有未來第六代陰鬱男主角的影子,作為白馬王子的那股英氣,以及作為騙子形象的油滑,則與王全安相互成就起影片中的擔當,嘲諷著當今時代最缺失的男明星形象。

和許多描寫北京市民的電影一樣,電影中的人物,特別是男性,最有特點的就是「貧嘴」、「能侃」的語言設計。比如前文的《本命年》,改編自劉恆小說《黑的雪》。劉恆的人物寫的豐滿,而且最突出的就是「貧」,快反應的對話與風趣幽默的表達方式。當時大環境,確實如同演刷子的梁天說的:現在啊,談戀愛沒勁,不談戀愛也沒勁;工作沒勁,不工作也沒勁;要錢沒勁,不要錢也沒勁;反正什麼都沒勁!

在《北京你早》中,王朗則成為這個最貧的北京男孩,上來就調侃陳明克在車上追艾紅:「呦,又來了。現在覺得坐公共汽車比打車舒服自在是怎麼招?」喝酒時又說自己是「酷愛賣票」、「初中畢業就去車隊報道了」這樣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又同時帶有自我調侃和損人貶人的兩層意義,既是電影中抹不去的風景,又真實復刻了北京城中人的氣質。

兩部電影看完,也讓人提出一個問題:北京的魂曾在九十年代的銀幕上流動,但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中國電影中,真實的故事消失了?銀幕上取而代之的是虛無縹緲的幻想,包括最近一些火熱的所謂講述都市男女生活的影視劇——那並不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真實生活是走在路上,坐在公共汽車上、地鐵里,在街邊的小館裡喝酒、涮肉;而不光是穿著高定,拿著公文包,精英一般走進一棟棟寫字樓里。

誤入岔路,偶見大象塗鴉

Day6:在不朽巨作中觸摸大師

如何安排觀影計劃對於電影節看片的同學們真的太重要。除了找出想看的電影外,還要找出不讓自己在長途觀影時過於疲勞的辦法。體育比賽有魔鬼賽程,到了電影節看電影也有魔鬼日程。到了中期過半,如果每天都看的話,已經有很多人步入了睏倦期,一些人甚至開始放棄某些場次的電影。如同網友所說,就連開始狂購的套票多數人都會放棄一部分影片。這也真是個放棄的時代。

說起來那天的搶票環節,我最先點進去搶的就是這部《末代皇帝》了。雖然早已看過多遍,但是依然不願意錯過大銀幕放映的機會。去年年末是《末代皇帝》上映30周年紀念,我們能夠看到各式各樣的紀念。今年北京電影節算是對此做個響應,這次來展映的是新製作修復的3D版《末代皇帝》。

當法國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向中國政府提交兩個拍攝計劃時,他絕對沒有想到別人會幫他做出最好選擇。實際上,另外一個拍攝計劃是改編安德烈·馬爾羅小說《人的命運》,由於涉及1927年上海大罷工的內容,以及略顯昏暗的風格,即使拍攝出來也很難達到《末代皇帝》如此高度。

本片顧問愛新覺羅·溥傑和尊龍

因為畢竟更古老的歷史題材相對於激烈的大變革更容易被接受。另一方面,作為義大利左派、共產黨員的貝托魯奇,從意識形態上更貼近當時中國政府樂於對外開放的導向。七十年代,他的同胞、前輩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正是紀錄紅色中國,並傳向國際,結果後來中方也對其進行了批判。而到了八十年代,我們急需能夠將中國文化傳播出去的契機,而最生動的電影藝術形式是求之不得的。

影片《末代皇帝》是一種另類華麗的宏偉史詩。當年放映之後,包括甚至到今天,許多觀眾看完了感覺這部電影不中不洋,很怪。包括中國人說英語,片中宮殿的布置擺放、宮廷禮節,以及史實細節等等,都與實際情況大相徑庭。但其實這麼思考,是搞錯了電影的重點。這部電影不是一個追求歷史事實的歷史片,而是一部具備極強視角的藝術加工的影片。他從窺探中國歷史入手,實際上是集萃了一種很濃烈的,或沉重或昏暗調性的「魔幻」史詩;只不過在過程中,有些地方更貼近歷史,有些地方則更注重描繪。

從片頭第一首音樂開始,影片始終保持了一種整體風格,講究超強的風格化。序幕時,大衛·伯恩作曲的音樂隨著中國鼓的打擊,混入弦樂的搖擺,逐漸打開一副又壯麗又悲哀的畫卷。和有評論注意到的一樣:這首音樂同時帶有東西兩種文化的特質,而使用時也可中可洋。直到今天,電視節目中涉及故宮的段落,仍然經常使用這首外國人創作的音樂;而在慣常環境下,又往往使用這首音樂表現事物的端莊典雅。

聽這樣的音樂,坐在影院里和坐在電腦前是完全不同的,多聲道和重低音將每一聲重音鼓點和尖銳琴聲送入耳朵和心底,有一種震懾心靈的感覺,這也是還要再去電影院重看的意義。此外更不必說坂本龍一的主題曲,以及對全片音樂調配的把控,以及華人蘇聰的才華傾注。後面我們還要談到這次北京電影節那部關於教授的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

溥儀的扮演者尊龍本身就帶有一種西化的英氣,比起歷史上真實的溥儀來說簡直太帥了。包括彼得·奧圖飾演的庄士敦先生,成為讓溥儀開眼看世界的導師,也都符合這種西方視角引導東方思維。接受了這樣和中國人不同的思維設定後,再加上貫穿始終的核心概念——整部影片是關於溥儀這位表面上地位無上崇高,實際卻從未掌控過自己人生,永遠隨波逐流的人生悲歌。如同豆瓣網友所說:溥儀的人生,正是所有門都打不開,所有離別都趕不上,所有人都說謊話。

貝托魯奇在這部電影中做到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我們只能簡單的說最明顯的幾個方面。最強的是光線與顏色的運用。如同貝托魯奇自己所言,電影中的光與影,色彩的侵染是一場鬥爭,象徵著溥儀的人生不同階段的矛盾。電影中,溥儀身上光線是隨著情節的推進而安排的,在完全不能自己掌握人生時,他就被隱藏在陰暗之中,見不到光線;當遇到諸如庄士敦來到的時候,畫面又被陽光所包圍。到最後,被釋放的溥儀完全出現在平和的顏色與光線中,即使時代背景早已進入另一種巨變。

但是這次《末代皇帝》的3D轉制,除了把畫面提升一些,由於偏振3D的原因,畫面亮度不夠,導致畫面上光線與顏色的表現都有所下降,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況且畫面的3D效果也幾乎沒有太多突出,30年前的電影也完全沒有為3D設計專門的景深鏡頭,所以這樣的嘗試似乎有些雞肋。不禁想起有學者評論:3D電影從源頭上說,恐怕就是反電影的。

當然,這樣一部傑作,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優秀。而其獲得的獎項也證明了這一點:1988年的奧斯卡獎頒給《末代皇帝》9項大獎,項項都是重量級的,從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到攝影、藝術指導、剪輯、配樂,影片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優秀,也表現著整體製片的完勝,除了某些意識形態差異,從電影本體角度來說,幾乎無法挑出任何問題。

當最後那個帶有魔幻氣息的段落展現在銀幕上時,不在巨大的銀幕前,你無法體會那種震人心魄的感動:溥儀從太和殿的椅子下摸出蛐蛐罐交給小學生,罐中居然神奇的跑出來當年那隻蛐蛐,而溥儀也跟著一併消失。

而轉過頭來到了現實時空,導遊領著遊客們來到故宮,對著大家介紹溥儀的身世——那樣的導遊詞只是第三者乾癟的陳述,以反差出觀眾對這位風雨人物深刻地感知。溥儀的故事,在影片結束之後,看起來不過又是一段知我罪我,惟其春秋的凜冽人生罷了。

作者| January;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裝載請註明出處

迷 影 帆 布 包

「 看 電 影 看 到 死 」 微 店75 折

這款「Possession"迷影帆布包,是我們獨立設計的原創好物。優點:1.厚度12安,比一般帆布包要厚;2.兩側圖案採用絲印,不易剝落;3.內側有口袋,方便裝電影票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看到死 的精彩文章:

影后毛舜筠:做女人就是要「狠」一點
黑澤明:別自殺,就算跌到人生谷底

TAG:看電影看到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