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普通影迷的北影節觀影手記

一個普通影迷的北影節觀影手記

也許我會想起那個春天,曾和電影約會了那麼久。

夢中人

 重慶森林

王菲 

00:00/04:25

2018北影節的放映日程已經過半,對我這樣一個平凡的普通影迷來說,這些天來馬不停蹄看片也實在是一個巨大考驗,既是精神上的,也是體力的。看電影本來是應該輕鬆愉快的,但是一天內持續性看N部燒腦巨作,也容易讓人身心不適,話說來回的奔波倒場也很磨人。但誰讓你是影迷呢?

每部精心拍攝的影片傳遞給觀者的信息量都是可觀的,特別對於像伯格曼、黑澤明這種大神級別的,看他們的作品如同朝聖,而他們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是威力驚人的精神原子彈,假如持續性觀看他們的系列作品,無異於在精神上投入了無數顆原子彈,硝煙瀰漫的震撼之餘,也足以把你的腦細胞統統殺死。

但無論如何,我喜歡。

從電影節之前的持續關注,到開幕前臨時抱佛腳一樣的準備片單,再到硝煙瀰漫的搶票大戰,最後去不同的影院欣賞不同的電影,在光影世界裡縱情遨遊,全情投入電影節的每一個環節,都會讓人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而這種收穫是「Movie God」最慷慨的恩賜,它只屬於精神,只屬於光影,只屬於你一人。

就像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一屆北京電影節都有自己的特色,現在寫寫我此次電影節的觀影體驗,說是電影節手記也行。

一,大師之光

今年是伯格曼百年誕辰,所以北影節專門設置了他的回顧展。一直對伯格曼的電影世界很嚮往,但總是沒有機會系統地近距離接觸(說白了就是太懶),所以當聽說今年電影節要放映老伯的電影系列時,就毫不猶豫第一時間把他的電影票都列進了片單,在搶票的時候,也是先搶他的作品。下面就說說此次北影節上對他作品的一些大概印象。

不良少女莫妮卡 (1953)

北影節看的老伯的第一部電影,是《不良少女莫妮卡》,很多影迷評價它是老伯的入門級作品。老伯也說自己很喜歡這部作品,當老伯的私人影院剛落成,他坦言看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這部。他甚至喜歡上了女主哈里特?安德森。故事並不複雜,一個不安的野性少女,和愛人奔赴一場躁動不安的逃亡之旅,他們在海邊盡情舒展生命的曲線,享受著青春的歡愉。少女是那麼叛逆,她可以深愛一個人,也可以毫無顧忌地另覓新歡,她只想讓自己自由自在,具有其他女性身上少見的狂野與放縱,她總是那麼激情澎湃充滿生命力,她是如此獨一無二,以至於大海都覺得自愧不如。

這部電影在老伯電影里地位特殊,不像其他作品那麼高深晦澀,也不會特意設置一些哲學謎團或者意象隱喻神馬的,只是簡簡單單的講述荷爾蒙躁動不安的青春故事,細品之下,甚至可以品到初戀的甜蜜呢。

野草莓 (1957)

老伯被談論最多的作品,除了《第七封印》,恐怕就是這部了。故事講述了一位老教授驅車奔赴自己的授勛典禮,在路上他途徑幾處曾成長過的老地方,竟恍然憶起了這一生的種種。看似簡單的劇情,卻處處都是意識流式的回憶,在他微妙的內心活動中我們似乎窺見了人生的真相。那些愛而不得的戀人,那些失去的青春韶華,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故鄉和親人……人生恍如夢中倒影,我們只能在一場回溯之旅中揮手告別。

我不確定是否真的看懂了這部傑作,觀影是在午後的資料館放映廳里,春困讓人昏昏沉沉半夢半醒,倒正好契合了人生如夢的劇情,《野草莓》幾乎全程都是由夢境串聯起來的,而那位老人一路上也在半夢半醒中徘徊。拍這部電影時,老伯其實年紀尚輕,思想卻如此深沉,如同一位即將告別世界的老人在深情回望一生。他坦言,這部電影其實是以自己的父親為原型的,或許他只是在幫父親圓一個光影夢吧,說出那些父親生前無法言說的內心世界。而片中那位老人的扮演者就是老伯一生最崇敬的演員維克多·舍斯特勒姆,老伯說如果當時維克多不接受拍攝,那麼他也不會拍這部電影。

假面 (1966)

細看之下,這部電影是很詭異的。如同那個與世隔絕的海邊別墅一樣,故事籠罩在一片陰鬱死寂的氛圍下,兩位女主一直都是人格分裂的癲狂狀態,她們是病人與護士既對立又合作,她們在治療過程中相愛相殺,又像是一個人的兩個化身。一個沉默如水,一個熱情如火,一個感性奔放,一個冷漠無情。所以很多人對這種多義的文本很感興趣,影評人進行了各種解讀。老伯對此很不高興,他說這些解讀都差點毀了這部電影。片中還有老伯標籤式的哲學囈語,人們的社會關係被抽空,只有單純的人性試驗場。

片頭的老伯講解部分,他說之所以拍攝這部電影,是因為自己心中有一團怒火,作為皇家劇院院長的他總是要被繁文縟節各種關係束縛,扮演著另外一個討人厭的角色,也曾有一度甚至不認識自己,所以他想要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而這部《假面》就暗含了現代社會對人性的異化,那種自己的臉和別人的臉混同的圖景其實是很悚人的。

芬妮與亞歷山大 (1982)

這部電影並非所有人的菜,主要因為它的冗長。3小時的篇幅,故事卻不複雜,劇情推進緩慢,對人物關係交代事無巨細,如同一種身在現場的錯覺。架構有些《紅樓夢》加《城南舊事》的味道,以一個小孩子的成長為線索透視家庭和社會。這種觀影體驗和去年北影節看《豹》的觀影體驗很相似,都是一個大家族恢弘又落寞的演變,其中有各種不為人知的傷害與憂傷。

看老伯的電影多了,就會發現他是名副其實的一個懷疑論者,而且是絕對的老憤青。你分明能從他的作品裡看到對偽善的宗教的諷刺批判,對忠貞愛情的懷疑與挖苦,對美滿婚姻家庭的不屑與嘲笑,對生死界限的反覆度量與回望,對人生虛無的思考與沉醉。而在《芬妮與亞歷山大》這部史無前例的瑞典巨片里,老伯想講的很多,比如宗教家庭婚姻生死等等,但是他也始終在質疑,那個作為大反派出現的偽善牧師簡直可以促成一次信仰危機。

第七封印 (1957)

我個人很喜歡這部電影,主要因為它的直接和單一。它就是在探討生死。

片頭死神與騎士在海邊的明暗博弈,一盤棋赫然陳列海邊,寓意著生死的不確定。片尾那個死神引領著眾人且行且舞一路音樂相伴的畫面,又那麼攝人心魄令人震撼。原來恐怖的死亡還能如此多層次又富有詩意,而總是被等同於邪惡的死神還能如此深邃多面,他洞悉萬物萬生,總是以一個冷眼旁觀者的姿態出沒。他時而是悲憫眾生的哲人,時而是冷漠無情的殺手,時而是熱衷下棋自娛自樂的頑童,時而又是讓一切塵歸塵土歸土的上天。而能夠如此從容又富有哲思地探討死亡的,恐怕也只有北歐的這些文化巨匠了。

在老伯眾多作品裡,《第七封印》的位置獨特,是毋庸置疑的藝術傑作,也一直被視為老伯的代表作。老伯說過,自己雖然拍了那麼多電影,但是喜歡的也就10部左右,《第七封印》即是其一。

處女泉 (1960)

看完《第七封印》又看《處女泉》,會發現兩者前後有著一些關聯。兩部電影的創作班底如出一轍,片中的演員幾乎重合,只是換了換衣服妝容便投入到接下來的拍攝一樣。另外,這兩部電影發生的年代也很相近,都是那個信仰崩塌哀鴻遍野的中世紀。都是從死亡入手剖析宗教與生命的消逝。所以將兩部電影放在一起欣賞會是很棒的體驗。

《處女泉》並沒有太大野心,只是簡單地描繪了一段悲劇。一個純凈無辜的美麗生命霎時消逝了,死於罪惡的淫慾,然後上天又安排受害者的家人進行無望的復仇。這場鬧劇從始至終沒有勝利者,只有人生的無常和痛苦,上天在遠處冷眼旁觀卻從不會施以援手。片中處處都是老伯對上帝對宗教的懷疑。

猶在鏡中 (1961)

這部電影里,老伯對人生的懷疑到了一個新高度。妻子身患絕症,丈夫意圖以自己的意志控制她的生死,父親卻想靜靜看著女兒如何慢慢死去,只為了自己的小說創作有個好題材,而正處在情慾萌動的青春期的弟弟又對姐姐想入非非。沒有所謂的圓滿與歸宿,這種徹骨寒冷的人生不由得不讓人質問與懷疑。也許只有死神或者上帝才能將她從泥足深陷的絕境中拯救。

自《猶在鏡中》開始,老伯的「上帝沉默三部曲」便開啟了,餘下兩部是《冬日之光》《沉默》。絕對的懷疑絕對的絕望絕對的憤怒絕對的沉默,在這些電影里你能夠分明觸摸到老伯那顆焦灼撕裂的沉痛內心,他是那麼關注又熱愛人類,卻始終要被人世的罪孽與殘缺所傷害,而這或許就是作為一位哲思影人所需要承受的代價吧。

冬日之光 (1963)

在資料館看電影時,現場有數人因劇情沉悶而離場。這部電影確實不如它的名字那麼詩意美好,枯燥寡味的劇情和密集的信息轟炸對觀眾也是一個巨大考驗。在《冬日之光》里,老伯再度探討了宗教的偽善無力,對信仰和希望消逝的時代表達了無限憂思。片中反覆出現了「上帝的沉默」這樣的語句,而牧師無法渡人,更無力渡己。他自己就不是堅定信仰的那個人,他的撕裂與懷疑甚至比常人更甚。所以有人因為信仰崩塌自殺,即便如此,牧師還是要繼續佈道重複謊言。

作為牧師之子的伯格曼,一直都對宗教和牧師沒什麼好感,在他的電影里,牧師不是壞人就是自相矛盾的懦夫,這和他兒時被父親過度管束並且傷害有關,這導致了他日後的叛逆與懷疑性格。他一生都處在對宗教信仰的懷疑當中,「上帝已死」反覆在他的作品裡得到印證。作為「上帝沉默三部曲」的第二部,《冬日之光》驚世駭俗的信仰懷疑讓人感到了絲絲寒意,卻無損於它作為經典的無限光輝。

伯格曼在《沉默》片場

沉默 (1963)

作為「上帝沉默三部曲」收官之作,那種絕望和懷疑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而這種懷疑直接讓老伯必須在片中殺死一個人,那個人就是曾經作為正確的權威出現的姐姐。姐姐以其聰慧學識控制著妹妹,但是妹妹最終實在忍受不了了,姐妹反目,她縱情淫慾也要致姐姐於死地。姐姐是蒼白可悲的,她總是堅守著舊道德約束自己控制別人,但自己孤身一人的時候還在自慰。她走進了生命的死胡同,渴望激情的妹妹不願意同她陪葬,帶著絕情離她而去。讓自己的手足自生自滅,讓曾經深信的信仰灰飛煙滅,二戰陰雲下精神世界的崩塌,讓人間從此再也沒有了詩意。

婚姻生活 (1973)

這部才是伯格曼最輕鬆愉快的一部了。打打鬧鬧哭哭笑笑,荒謬可笑中處處是生活的原味,那是婚姻的本來味道。所以少見的,在老伯的專場放映里,你會聽到持續不斷的歡笑聲,而不是腦細胞炸裂的沉默。除了題材不那麼沉重也沒有那麼多人文哲思,電影畫面破天荒地用了彩色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那些若隱若現的沙粒讓畫面粗糙,卻也有了生活的真實質感。

這一次,老伯不那麼文藝也不深沉,而是回歸生活回歸人群,讓我們見識了婚姻的本質。但是本質上,婚姻還是那麼不可信,男女都會出軌也會用謊言維繫,所謂美滿婚姻只是一個童話,用愛的墳墓比喻倒是恰如其分。結婚後恨來恨去,離婚後如膠似漆。呵呵,看來老伯早已看透了,婚姻就是一個大笑話。老伯愛妻麗芙在《婚姻生活》里擔任妻子,而他和麗芙短暫的婚姻不正是這樣的結束的嗎?

小結:

越往後看,越發現老伯的御用卡司一直就是那幾位,老伯那幾部影史經典里出現的都是他們的身影。比如,哈里特·安德森(Harriet Andersson),古納爾?布約恩施特蘭德(Gunnar Bj?rnstrand),古內爾?林德布洛姆(Gunnel Lindblom),馬克斯?馮?敘多夫(Max von Sydow),英格麗?圖林 (Ingrid Thulin),麗芙?烏曼(Liv Ullmann),畢比?安德松(Bibi Andersson)。在這些優秀演員的精彩演繹下,老伯的電影才熠熠生輝。

如果要用兩個字概括老伯的那些經典作品,恐怕就是「懷疑」了。

對人生的懷疑,對宗教信仰的懷疑,對愛情婚姻的懷疑,對永恆美好的懷疑,對權威真理的懷疑。他的每部作品幾乎都可以另命名為「對xx的懷疑」。當然在懷疑的同時,他也在探索,希望在人類的精神廢墟上重建,希望能夠以一種真實有力的東西填滿人生的虛無和偽善,雖然他始終沒有給出明確答案,而是讓觀眾自己去思考。他的每部作品都是一個大大的「?」號,隨後在觀眾心中投影一個「!」號。很少有導演能夠在探究人類思想領域上做的這麼深入全面,也很少有人能夠在一部電影里同時加入這麼多深沉的哲思,伯格曼如果不去做電影,他也一定會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

二,先鋒印象

今年北影節設置了「女性力量」特展,該單元的影片重在講述女性故事,或者由女性導演攝製而成。其中「女性力量」有一個子單元「先鋒」引起了我的興趣。在豆瓣電影上查了一下,都是我所喜歡的類型,於是都加入了片單。除了伯格曼系列,「先鋒」系列是我看的最全的一個單元。下面談到的影片就是取自「先鋒」單元。

情人們 (1958)

這部法國新浪潮時期的佳作,是法國文藝片里少有的讓人心生觀影愉悅的作品。這是講述一個已婚少婦在愛情面前如何抉擇的羅曼蒂克式的故事。她有一個對她漠不關心一心撲在事業上的丈夫,還有一個英俊瀟洒卻花心風流的情人,她本以為情人會是自己的幸福,直到那一天在路上車子拋錨,一個健壯的陌生男子和她相遇。在那個尷尬的家庭宴會上,丈夫和情人讓她覺得無所適從,夜不能寐的她在月光下再次和陌生男子相遇,他們在月光下的田野山川河流下散步,並雲雨一番,次日她毫不猶豫地隨他而去,拋下了愕然的情人和丈夫。

在那個年代這種新潮的觀念究竟有多麼流行我不知道,但是可以想像,片中女主這樣大膽的抉擇一定會對當時的女性造成不少的衝擊,即使放在現在也十分超前。那種完全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雖然自私,但是也是為了幸福的緣故,也必須是正確的選擇。愛從來都是一次次自私的選擇。

南特的雅克·德米 (1991)

這部名為《南特的雅克?德米》觀影體驗極佳,很可能是今年北影節迄今為止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

你可以說這是一部「偽紀錄片」,也可以說這樣的電影摻雜了過多主創情感,但是不能否認這部電影那種優雅地撼動人心的魔力。剛走出影院,我寫了這樣的短評——「法國影人給電影的時光情書,娓娓道來間,一路都是純真的光影夢想。」我被完全打動了,很少有情書寫的如此含蓄迷人的,那麼文藝又那麼憂傷,那個叫雅克?德米的小男孩曾經那麼熱愛電影,他總是想方設法和電影拉近距離,自學了電影的技藝,然後把電影的歡樂帶給每個人,直至成人老死,他始終未曾更改那顆對電影的赤子之心。

這部電影由雅克?德米的愛人阿涅斯?瓦爾達創作而成,她是「法國新浪潮祖母」,電影造詣和雅克?德米不相上下,當丈夫先她而去之時,她深情地回望並且注目他的成長曆程,用膠片一幕幕定格他的青春夢想,以此留住以此緬懷,最終帶著電影的祝福,他們一起走向了人生的夕陽。

二十四隻眼睛 (1954)

之前,在電影學院的教材里看過這部電影的評論,該片被放入日本戰敗後的電影創作時期,評論說這是反思日本軍國主義危害的。當然這是中肯的,但也不止於此。這部電影所塑造的那位鄉村女老師形象,其實並非典型的老師形象。她不鼓勵自己的學生和孩子參加戰爭,也不喜歡向學生灌輸一些虛假的道理,她甚至因為難以在校園講真話選擇辭職。她只教了12個孩子(即24隻眼睛),卻實實在在把這些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尊重和愛護,希望他們健康幸福成長,不希望社會和時代傷害他們。但是最後12個孩子死了一大半,被社會和戰爭所害。她是悲哀的,但是孩子卻永遠記住了她的好。

PS:《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也曾是一名女教師,她出場時的《聖母曲》和《24隻眼睛》里女老師出場的情景一樣,松子騎著單車行駛在堤岸邊的場景也在該片中出現,並且《24隻眼睛》里有一個遭到家人拋棄的輟學女生也叫松子。

三,午夜場驚魂

今年北影節和往年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新設了午夜場單元,而且專門選擇了幾步適合午夜欣賞的重口味作品,當然會有嚇死人不償命的恐怖片。聽著大家在三更半夜的影院里被嚇得哇哇亂叫,還是很享受的說。對於我這種影迷來說,午夜場的吸引力還是不小的,於是排片時特地排了兩部午夜場電影進去。

小丑回魂 (2017)

改編自斯蒂芬?金的同名作品,其實1990年就已經拍過,前作就已經是嚇死人的經典恐怖片,堪稱很多人的童年陰影。也正因為看過前作,所以才敢如此坦然地走進影院看這部新拍的,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新拍的這部更加血腥驚悚,在畫面的血腥和恐怖上青出於藍。因此不難解釋為何在半夜的資料館電影院里,無數影迷被嚇得一驚一乍表情扭曲,當小丑被女主戳了個透心涼時,很多人都趕緊鼓掌。該片只是取了作品中最精華的童年部分來拍,其實成人後他們這些死黨還是會和小丑相遇,而這部電影肯定還會再拍續集的,估計續集上映的時候,電影院還是會爆滿的吧。

PS: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女生被嚇的捂住眼睛縮成一團,但旁邊的男朋友模樣的男生只顧著玩手機,始終不採取行動,哪怕抱抱也沒有,讓人真的有些生氣,看恐怖片真的是感情升溫的好時機,太克制了真不好,替他們惋惜。

東京吸血鬼酒店 (電影版) (2017)

比起《小丑回魂》,《東京吸血鬼酒店》根本算不得恐怖,只能說很重口。但是了解園子溫的影迷都知道,他的電影里血漿死屍殘肢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這些元素之後,他又總會表達一下對人生的絕望或者要好好活下去之類的。他是個怪咖,但是很多人都很喜歡,我也是自《冰冷熱帶魚》關註上他的。

午夜場放映該片時,影院只坐了不到一半人,可能大家都看評分以為這是部爛片,但其實也沒有多爛,只是有些惡趣味而已。園子溫就像個壞孩子,用血腥的橋段逗趣觀眾。雖然劇情腦殘經不起推敲,但是夏帆的女鬥士形象還是驚艷到了我,她孤軍奮戰拿著武士刀狂砍吸血鬼,鮮紅的血跡布滿她純白的戰服。而那些所謂吸血鬼也沒多麼邪惡,只是想好好在世上活下去罷了,可惜最終還是都被人類消滅了。

四,日影手記

這幾年北影節都比較重視日本電影,在排片上都會或多或少給日片留下一席之地,這不僅滿足了很多哈日族的慾望,也讓影迷得以在熒幕上和島國親密接觸。今年北影節雖然沒有去年「是枝裕和」「三谷幸喜」這樣的重量級主題放映,但還是有些值得銘記的東瀛佳片。

蒲公英 (1985)

沒看之前,就聽說這是一部關於吃的電影。實際上,片中到處都是對口腹之慾的入神描繪,各種美味讓觀眾饞蟲亂跳。片中雖然主要是「拉麵菜鳥」女店主潛心學藝的過程,但還不時穿插了一些與之無關的戲份,也都和吃有關,比如大老闆們在飯館點飯,黑社會成員和情人又吃飯又做愛。食色性也,片中除了吃美味,還有很多性愛描繪,作者將美食和性愛完美聯繫在一起,顯示了島國與眾不同的美學追求。

雖然電影是在講如何烹飪一流的拉麵,但是那種鍥而不捨堅持到底的精神還是打動了我。因為片名叫「TAMPOPO」,日文意為「蒲公英」,諧音就是「湯婆婆」,所以我天真的以為日本真的有這樣的一家拉麵店,去網上搜了搜卻無功而返,但是世上真的要有這麼好吃的小吃店該多好啊。

坂本龍一:終曲 (2017)

今年北影節坂本龍一很受歡迎,他參與創作的《戰場上的快樂聖誕》即使加映,不僅一秒搶空,也始終一票難求。在錯失了《戰場上的快樂聖誕》後,所幸搶到了《坂本龍一:終曲》,算是一種安慰吧。這是龍一的一部紀錄片,講述了他患上癌症之後的一些創作生活。生病後他反而更像一個老頑童了,即使身體不允許他持續創作音樂,他還是會去大自然中尋找靈感,他去北極把冰層下的水流聲錄下來,在家裡反覆聆聽,他笑著說這是世界上最純粹的聲音了。當福島核電站事故後,他義無反顧地加入了反核示威遊行隊伍之中,他希望自然能夠得到保護,世上不再有戰爭。而他的音樂作品也始終都是那麼純粹,反抗束縛,讓人們感受到宇宙的愛和博大。

看電影時,我在驚嘆於龍一的才華時,也漸漸相信——真正偉大的人往往是很單純的,他們單純地相信單純地努力創作,對於名利世俗的東西反倒不上心。他們心裡彷彿有一個純凈的冰湖,日復一日滋養凈化他們的靈魂,讓他們向著星辰大海宇宙蒼穹更近一步。

五,首映

每年北影節都會放幾部「嘗鮮」的電影,所謂的全球首映。今年也不例外。能夠先人一步,成為這些電影的最早一批觀眾,對於影迷的我們來說,實在是一件榮耀又開心的事了。

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 (2018)

今年首映的片單里,很意外的有一部日本電影。《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還未上映就已經獲得了很高的人氣,屬於搶票熱門之列。幸好我搶到了一張。在影院觀看時,適逢京城一場及時春雨,氣溫驟降也讓人心不再浮躁。在影院里看著這樣一部安靜舒緩的田園之歌,實在是恰到好處的一次安排。實際上,國內觀眾並不熟悉熊谷守一這個人,在看電影之前,我對他也沒有絲毫了解。但是這部電影幫我也讓全世界的影迷都走進了熊谷守一的世界。

片中的兩個年輕人稱呼他為「隱居聖人」「樹木精靈」,雖然熊谷本人對此不以為然,但實際上卻是很恰當的描述。他在生命里的30年里從未出過那個田園小築,終日沉迷繪畫與草木魚蟲為伍,一派天人合一的聖人氣象。而作為日本「野獸派」的大師,他不慕名利直接拒絕了日本國的文化勳章,藝術家的閑適淡然一目了然。他雖然日薄西山,卻心中還是那個愛自然的孩童,執著堅守著自己的心愛。不僅是作為畫家的他,即使是像他這樣的普通人,在這個飛速發展的世上也已快要絕跡了。或許,上天會永遠善待那些堅守童心常住田園的人吧。嗯,一定是這樣的。

5月將至時,隨著春天漸漸走遠,北影節也將謝幕。但是,總有一些難忘的精彩瞬間留下吧,而我在這裡記錄下來的這些,並不只是為了分享,更是為了珍藏這段光影回憶,生怕哪天被時光沖淡了就遺忘了。如果日後哪天偶然翻到,說不定又會想起觀影時的微妙心情呢?想起那個春天,我竟然曾和電影用心約會了那麼久。

謹以此文紀念我的2018北影節。

花樣年華

 花樣年華 電影原聲帶(法國雙碟版)

群星 

00:00/04:00

人生海海 波瀾不驚

波羅的海 ┃ 讓每個現在都海闊天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波羅的海 的精彩文章:

《霸王別姬》25年:那些你不知道的時光往事

TAG:波羅的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