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裝車輪的坦克:瑞典L-30輪履兩用坦克研製實錄

裝車輪的坦克:瑞典L-30輪履兩用坦克研製實錄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最著名的輪履兩用坦克是美國設計師約翰·沃爾特·克里斯蒂(John Walter Christie)的研究成果,其實在歐洲還有另外一種風格的輪履兩用坦克,然而這種有趣的坦克已經沒有什麼人知道了。

最初這種輪履兩種坦克的是一位在捷克斯洛伐克工作的德國設計師Josef Vollmer搞出來的,他最有名的設計就是KH-50和KH-60輕型坦克。在他之後,另一位德國設計師Otto Merker在瑞典繼續這方面的研究,並最終研製出L-30輕型坦克,這種坦克另外一個編號是Strv fm/31。本文就介紹L-30的研製過程和一些技術細節。

1921年,Merker畢業於埃斯林根大學,主修設計工程。1923年,這位年輕工程師來到伯布林根的斯瓦比亞煉鐵廠(Schw?bische Hüttenwerke GmbH),主要工作就是設計拖拉機。Merker開始研究輪履兩用底盤,拖拉機製造商對這種混合動力底盤有很大興趣,履帶儘管可以提供很好的越野性能,但大幅增加了燃料小號。如果一個拖拉機能夠具有輪式和履帶兩種行動裝置,將可以交替使用。在公路上使用輪式,在越野時使用履帶。實際上,KH-50的底盤也是拖拉機改進而來的。

這是Merker獲得的第一個輪履兩用底盤專利,但是這個底盤並不實用,輪胎與履帶的轉換時間太長。儘管如此,這個原型車還是給德國多特蒙德農業協會(DLG)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國陸軍武器局試驗六科Ludwig von Radlmeier少校對這個原型車非常有興趣,他從這輛只有15馬力的原型車上看到了巨大的潛力。Merker很可能與Radlmeier少校交流了進一步改進設計的看法。不管怎麼說,這輛原型車都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並加以改進成具有軍事能力的機械。

1927年,Merker設計了一種新的輪履兩用底盤,可以在一分鐘之內對行動方式的進行轉換,駕駛員不用離開座位就可以完成一切操作。這對於坦克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的優點了,正是這種設計構成了新坦克的基礎。

Merker來到了從事鐵路工程的大型企業埃斯林根機械有限公司(Maschinenfabrik Esslingen AG),企業領導層同克虜伯、亨舍爾等其他德國工業巨頭一樣,公開支持希特勒和納粹黨。埃斯林根公司是GHH公司的一部分,通過GHH在瑞典蘭斯克魯納的Landsverk公司,將一部分重型機械的製造工作轉移到瑞典,成為被凡爾賽條約禁止的德國公司的很好掩護。

1928年,Merker的設計圖交給Landsverk公司進行製造。起初,瑞典Landsverk公司對這種機械並沒有什麼貢獻,因為這個是德國研製的。不過這種底盤配備兩名駕駛員,與民用車輛有很大不同。Merker研製的底盤在埃斯林根附近的道路上進行了測試,沒有採用什麼特別的保密措施。圖為Kampfwagen m/28輪履兩用底盤抵達遠在蘇聯喀山的TECO試驗場。

瑞典研究人員稱這種奇怪的底盤為R?der-Raupen Kampfwagen m/28,根本沒有懷疑這是未來的坦克,只是覺得這是個布局怪異的履帶式拖拉機。注意車頭方向是左側。

賓士16/50 PS發動機和散熱器位於前部左側,這種直列6缸發動機有50馬力,右側是駕駛員,中間是平台,那是戰鬥室的地板。在車體後部,是一個8速變速箱,有快慢兩檔,所以也能算是16檔。

從底盤後部向前看,可以清楚看到底盤非常狹窄,履帶也非常窄,這對越野時的可操縱性帶來很多問題。底盤長4.4米,履帶間的寬度只有1.5米,如果改用輪式寬度將增加到2.6米。前面是轉向輪,後面是驅動輪。驅動輪依靠鏈條傳動,通過Merker設計的電力系統,輪胎可以升起或落下。這個重5.3噸的底盤如果採用履帶方式,最高速度為23千米/小時,如果採用輪胎方式,最高速度為46千米/小時。

34號坦克底盤正在測試,除了新發動機外,還採用了兩個散熱器。1935年Merker共製造了6輛樣車,只有兩輛在瑞典製造。31、32、33和34號在埃斯林根機械有限公司製造。

m/28根本就不像一輛坦克。Landsverk L-5或m/28在歷史檔案上有很多空白,只知道它與其他德國坦克到了蘇聯喀山。在蘇聯檔案中,這種坦克被稱為「GHH坦克(輪履式)」。Otto Merker因為工作出色而獲得了一筆獎金。

1929年8月22日,「GHH坦克」在蘇聯首次試驗。首先是從輪胎與履帶的相互轉換。事實證明,變換過程只需要一分鐘,轉換機構運行沒有問題。發動機像鐘錶一樣工作,運行平穩無噪音。能夠達到最高設計速度,總的來說,測試人員認為所有設計指標都可以實現。不過這個測試底盤沒有裝甲和炮塔,如果戰鬥狀態將達到8.5噸,每噸只有5.9馬力,顯然有些動力不足。

可控性比較差,最有突出的是履帶模式下的越野行駛,結構原始的履帶因為過窄,只有一速和二速時才能轉彎。而且轉向沉重,駕駛員受到左側發動機熱量和噪音的影響。剎車也有一些問題。圖為配備了裝甲和炮塔的L-5坦克。

到1930年9月1日,31號坦克行駛了150千米,33號坦克行駛309千米,34號坦克行駛380千米,行駛里程位居所有在TEKO測試的德國坦克之冠。34號有NAG D7發動機,這種直列6缸發動機有70馬力,還有兩個散熱器,比其他坦克的動力系統都要先進。圖為輪子收起的L-5坦克,可以看到高度非常低。

安裝武器之後的m/28坦克非常有趣,如果安裝M14型37mm炮,那麼這种放大版的馬克沁結構機炮將非常肥碩。同樣,m/28也計劃安裝雙炮塔,但並沒有實現。與其他裝備MG 08水冷機槍的德國坦克不同,Otto Merker為自己的坦克選擇了氣冷式機槍。一挺裝在炮塔中,一挺由後方駕駛員操縱。圖為m/28坦克的戰鬥狀態,注意車體左側突出的發動機進氣口。

1931年,蘇聯人的擔心變成了現實。安裝了裝甲和炮塔的L-5坦克顯得格外笨拙,很難移動。很快31號、32號和33號坦克的裝甲和炮塔又被拆掉,改作訓練車。因為34號的動力系統更強,所以只有它保留了自己的武器和裝甲。蘇聯人通過L-5坦克的測試,認為這種底盤不適合蘇軍,很快他們就找到了合適的底盤系統。

根據第一階段測試的結果,Otto Merker的設計小組對L-5進行了修改,並建造了兩輛改進型樣車。除了安裝更加強大的發動機之外,還對變速箱進行修改,安裝了一套液壓系統,不再使用電動機系統,整個傳動結構變得更加簡單可靠。第36號樣車的車輪收起後,高度更高,可以保證越野時不碰到地面。這兩輛樣車都沒有配備裝甲和武器,只用於進行測試。

Otto Merker改進型L-5樣車,可以看到輪胎升起後,距地高度明顯增加。

儘管進行了多次改進,在喀山得出的測試結果還是宣布了Otto Merker第一個作品的失敗。後續的兩輛改進型樣車,一輛被送往德國進行測試,另一個仍然留在瑞典Landsverk公司,充當測試車。終於,命運垂青了Merker,瑞典陸軍看中了這輛樣車,希望以此為基礎研製一款新型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試圖追上坦克發展腳步的瑞典人開始通過各種手段獲取最先進的技術。例如,瑞典陸軍第一種坦克Strv m/21,其實就是德國的LK-II。但是,這種坦克很快就過時了,其他的設計都不理想。雷諾FT和NC都沒有給瑞典軍方留下什麼深刻印象。後來,一位奧地利設計師Fritz Heigl受邀為瑞典軍方設計坦克,但他還沒有設計出任何東西,就在1930年12月因病去世。

1930年12月初,瑞典皇家陸軍炮兵管理部(KAAD)代表團抵達德國。他們首先來到埃斯林根機械有限公司,在這裡見到了L-5坦克,並見到了Merker正在設計的L-6圖紙。輪履兩用底盤的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車組乘員的布置也更加合理。圖為L-5坦克的改進設計圖。

L-5和L-6外形差異並不大,但發動機完全不同。L-6配備一台150馬力的V形12缸邁巴赫DSO 8發動機,根據計算使用履帶時最高速度可達35千米/小時,使用車輪時,最大速度可達70千米/小時。有意思的是,當時蘇聯專家根據L-5的測試結果,建議換裝的就是150馬力的發動機。L-6的裝甲厚度為13~15mm。

同時,Merker還提出了一個純履帶版本的坦克,這是L-10的最初設計。其特點與輪履兩用坦克相同。由於去掉了車輪,所以車體變寬,戰鬥室變得更加寬敞。

Landsverk L-30第一種設計圖。每側採用8個小直徑負重輪。

對國外軍工企業進行考察後,瑞典皇家陸軍炮兵管理部(KAAD)舉行了一次會議。他們認真研究了購買英國維克斯Mk.E中型坦克的可能性,這種坦克具有性能可靠,裝備量大,價格便宜等優點。但是KAAD最後又傾向於Landsverk的輪履兩用坦克設計。1931年4月,KAAD終於確定下一代坦克將是L-5的改進型,但發動機功率應該是現有型號的兩倍以上。

瑞典軍方對新型主炮的沒有要求,但對37mm主炮和機槍的搭配非常有興趣。1931年7月底,Landsverk工程師設計了Landsverk L-30坦克,與1930年12月的樣車有很大不同。

1931年7月30日公布的L-30樣車設計圖。

Landsverk L-30比其前身長了半米,寬度減少到2450毫米。坦克上安裝了覆蓋車輪和懸掛部件的裝甲,行駛方式轉換的液壓系統變得更加簡單:類似兩個氣動減震器,通過連桿系統與車輪相連。

底盤結構變得更加出色,兩側各有四個直徑為610mm的雙輪緣負重輪,兩個為一組用鋼板彈簧連接組成平衡式懸掛。換用更加先進的履帶,可靠性得到提升。車首裝甲板的安裝角度進行調整,並採用焊接工藝。儘管駕駛員有一個單獨的艙蓋,但他要打開這個艙蓋,必須要將炮塔稍微轉向右側。炮塔結構與德國「早期試驗車(Leichttraktor)」的相同,但增加了頂部艙蓋。

L-30底盤的詳細設計圖,圖紙上標明這是R?der-Raupen Kampfwagen RR 160,暗示Landsverk的母公司是GHH。這種坦克有兩種版本,一種採用裝甲鋼,成本為130000克朗,一種由軟鋼製造,更便宜一些為82000克朗。

在公路上,採用履帶方式前進速度為37.5千米/小時,倒車為15千米/小時。如果使用車輪方式行駛,前進速度為70千米/小時,倒車為30千米/小時。採用履帶和車輪方式的最大行程分別為140千米和300千米。戰鬥全重3750千克,裝甲厚度12~14mm,足以抵擋普通的步槍子彈。坦克攜帶300發炮彈、3000發機槍子彈。

1935年正在Landsverk工廠製造的L-30坦克底盤,輪式行駛裝置清晰可見。

1931年10月17日,KAAD做出正式決定,支持Landsverk公司研製新型坦克。引進德國發動機和設計師,但主體結構必須由瑞典方面製造。但是瑞典軍方依舊對這種輪履兩用方案有所保留,因此給予純履帶設計的L-10坦克以優先權。瑞典軍方訂購了三輛L-10,卻只訂購了一輛L-30。

瑞典陸軍試用的L-30和L-10坦克。

瑞典軍方訂購的L-30原型車是非裝甲鋼製造的,一方面節省了資金,但另一方面卻顯示出對輪履兩用坦克缺乏熱情。順便說一下,L-10和L-30的價格幾乎相同都是130000克朗。

安裝輪胎後的L-30坦克底盤。

在1933年底,瑞典陸軍的訂貨都非常少,這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中立國的地位不允許有過於龐大的軍費預算。整個30年代初期,瑞典陸軍只訂購了Pansarbil FM/29(Landsverk L-170)和Pansarbil FM/30(Landsverk L-190)兩輛樣車和30輛裝甲車。L-10和L-30的改進仍在繼續,甚至有安裝200馬力發動機的計劃,但最終沒有實現。

Strv fm/31在工廠內進行測試,輪胎被放下。

L-30的整體設計不斷變化,儘管Landsverk公司想德國政府推銷L-30,但遭到德國軍方的拒絕。隨著時間的推移,L-10和L-30的差異越來越大。設計師明確拒絕為L-30安裝覆蓋車輪和懸掛系統的裝甲。

在測試中,L-30坦克進行了各種改進,幾乎所有的部分都進行了修改。為了節省經費,L-30並沒有安裝電台和天線。

後來,瑞典人還在L-30每組兩個負重輪之間加裝了一個小負重輪。這個設計在二戰中的日本輕型坦克中也出現過。

這是保存至今的L-30輕型坦克。

真是非常罕見的坦克構型,如果沒有親眼見到,真是不敢相信居然有坦克也裝著車輪。

歡迎各位朋友關注「指尖點兵」微信公眾號,我們將為大家帶來原創專業軍事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awk26講武堂 的精彩文章:

波蘭空軍特種部隊潛水偵察訓練 真正的三棲戰士
洋會玩:「死侍」專用手槍「鋼鐵俠」主題AR步槍

TAG:hawk26講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