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世利——以山河為民族造像

王世利——以山河為民族造像

藝術家簡介

王世利

1965年生於遼寧遼陽,學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中國美協首屆山水畫高研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市石景山區政協委員,中國山水畫研究院研究員。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會理事,中國詩書畫聯誼會理事。

華夏樂章 130x410 2016年

古木清風 90x240cm 2016年

畫家心語

感言文/王世利

晨鐘暮鼓,潮起潮落

是什麼讓我魂牽夢繞

是什麼讓我苦苦追尋與探索

是什麼讓我一生鍾愛

是什麼讓我天天快樂

是那令人流連忘返的藝術世界

是那令人陶醉的水墨繪畫

繪畫已成為我生活中一部分

繪畫如同我的生命讓我無法割捨

沁透在我心中每時每刻

我甚至不敢想像沒有繪畫的生活

為此我放棄了在生活中其他行業發展的許多機會

不管繪畫的道路是多麼艱辛、孤獨,多麼的崎嶇和坎坷

我都會不忘初心繼續努力前行

時光如電,日月如梭

忙碌中我體會著追求的幸福

閑暇時我慶幸自己從事著喜愛的專業

當我的作品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喜愛時

我感受到了事業道路的寬闊

當我面對每次畫展上的喝彩和掌聲的時候

我終於享受到了在他鄉成功的喜悅

夕陽黃昏往事如風,憑欄眺望落日餘暉

俯瞰首都北京城在萬家燈火、車水馬龍時

我思緒悠然升起

隨徐徐吹來的微風飄蕩在城市上空

遙望我的北方故鄉

二十年的異地生活恍然如夢

今天獲得的成功應該感謝所有人的鼎力支持和厚愛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古城遼陽的山依舊是那麼綠

遼寧的水依然是那樣的清

在首都北京的懷抱里讓我睡的更加香甜

讓驛動的心得到了溫暖的寧靜

我要繼續畫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

我要畫祖國的名山大川

我要畫故鄉,畫北京

我要畫藝術,畫愛情

我要畫生活,畫人生

畫出美術工作者的赤子之誠

無盡的濤聲 140x360cm 2014年

創作解讀

生命激情的涌動——黃河壺口瀑布有感

文/王世利

自然,永遠是藝術家謳歌的主題。它永恆而多變的生命體征,給藝術家提供了無盡的創作源泉。崇尚寫實的我,幾乎一刻也離不開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寫生,尋找震撼自己心靈、契合自己趣味的景觀,是我始終的追求。

那一年去山西臨汾寫生,我愛上了壺口。那波浪滔天、一瀉千里的氣勢,那雷霆萬鈞、所向披靡的氣魄,彷彿中華民族浩浩蕩蕩五千年的腳步,一下子走進了我的心裡。此後,我一年四季都要去壺口寫生考察,感受它在春、夏、秋、冬里的不同變化,細心觀察瀑布般的河水自天而降時,那動態的湍流所形成的肌理。時間久了,畫壺口便有了一些心得。

黃河頌

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壺口的水會呈現不同的水流變幻。它獨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水的千姿百態,攝人魂魄,蔚為壯觀。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而壺口則被國人譽為「黃河之心,民族之魂」。其深厚的人文內涵與壯觀姿態融為一體,使我的畫筆再也不能離去,壺口成了我一心要攻克的繪畫主題。為了塑造黃河雄風,我傾注了十餘年的精力與熱情。記不清多少寒暑流連於黃河壺口,觀其形、聞其聲、賞其勢,只見滾滾黃河倒懸傾注,「聲若雷滾撼天地,勢如江翻騰蛟龍」。每一次與之對語,都是一種震撼,一種洗禮,胸中浩蕩之思、奇逸之趣油然而生。

萬木秋華章 96x180cm 2017年

隨著不斷的探索與嘗試,我畫壺口有了自己的角度。黃河水那磅礴翻滾的氣勢,如今在我的筆下有了獨到的表現。為了「得其形而貫其氣」,我研習了多種表現手法,用傳統的筆法塑造歷盡滄桑的岩石,力求墨色厚重;為了忠實地描繪泥沙俱下的黃河,我採用大量的赭黃類顏料畫河水,這種顏色看上去充滿「火氣」,但它準確而貼切地表現出咆哮感,呈現了一種真實而略帶扭曲的美;我精心調整岩石之間的關係,前後、聚散、大小,突出險、奇、正等地貌特徵,調動干、濕、濃、淡,以色度變化完成水色交融、水勢千變萬化的韻律,把握水的動感和質感,讓岩石與水產生剛柔對比。從審美角度,它有一種誇張的真實,但正好印證了「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一真理。

作為一名畫家,對自然的思考,應該是超越自然本身而觸及文化觀照的。在我的作品中,自然的景象也該是與生命的意義緊密相連的,該是當代人文化情懷的折射,也是畫家對生命的體驗和感受。我試圖把這樣的人文關懷與對黃河壺口的描繪結合起來,力求在形式、符號中注入自己的文化思考與血脈情懷。

林泉聖景 180X410 2016年

如果說奔騰的黃河壺口正契合了我內心深處對中華文明的頌揚之情,是激昂的樂章;那麼,山林景象則是我的另一種嚮往——內心深處對和諧寧靜的期盼,是舒緩的樂章。

山林是我著力刻畫的又一個題材。它們與黃河作品完全不同,沒有了咆哮與奔騰,畫面溫潤豐茂,手法細緻工整,格調舒展輕鬆,追求的是閑雅馨逸的氣象。

在這類作品中,我使用了類似小寫意的方法,運用雙勾,充分發揮線條造型的力量,在景物的深層次上找到既豐富又概括的技法,求得畫面充盈、立體。這類作品在染色上多採用清潤色調,青與綠在墨色中得到調和,或青靄裊裊、碧峰隱隱,或天朗氣清、林木蔥蘢,或新雨初霽、丹楓如畫,或奇峰環秀、曉翠依稀,有流雲、飛瀑、羊群點綴其間,流溢著生命的節律和大自然的活力。

飲水思源

我崇尚傳統,曾全身心與古代聖賢對話,同時立足現代,向內心挖掘對生活與藝術的感悟。每當看到古人的傑作,我會頂禮膜拜,日夜揣摩;看到當代大家的力作,我也敬佩至極,盡心體悟。我傾心范寬、王蒙、石濤,更愛傅抱石、李可染。他們的山水畫從氣勢到用筆、用墨都可謂獨樹一幟,自由洒脫,讓人身臨其境,感受非凡。在繼承傳統的道路上我博採眾家,試著把一些精華融入到我的創作之中,如我早期作品「太行山」系列,層巒疊嶂骨體堅實,山石紋理運用了金鉤鐵線的筆法,吸收了宋人的小斧劈皴。勾勒出山勢結構關係後,石面則融合了西畫光影、明暗技法,這樣石塊的肌理就更加豐富了,從整體效果上突出了太行山的渾樸雄壯,厚重莊嚴。

萬泉奔涌舞清風 190x300cm 2016年

從事藝術創作需要才情,更依賴於苦修與妙悟,實無坦途,故我常有瓶頸之困。我的作品雖於世紀之交屢屢入選大展或獲獎,但如何再進一步,更深一層,仍是難關。鄧以蟄先生在《藝術家的難關》中,對藝術家的靈性、境界、修養與自然的關係,講得非常透徹,也給了我不少啟示。我深知,藝術創作需要探索,更需要思考,如今,我正在致力於在準確的寫實與浪漫的寫意之間找准自己的方向,「不滯於手,不礙於心,不期然而然」是我最終追求的目標。我會努力奮進、虛心學習,繼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相信,我一定可以衝破這一難關。

作品欣賞【四季黃河】

《春朝暉》 97x150cm 2013年

《夏奔湧》 97x150cm 2013年

《冬流韻》97x150cm 2013年

作品欣賞【黃河韻】

《千古華章》180x70cm

《黃河雄風》180x240cm 2015年

《黃河之水天上來》

金濤映朝暉 180X96cm 2013年

東方巨龍 200x450cm 2017年

GIF

藝術家個人作品定製

聯繫藝術品鑒全媒體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品鑒官微 的精彩文章:

除了精神病,畫家還有啥病
比汝窯還稀罕?定窯黑釉鷓鴣斑盌

TAG:藝術品鑒官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