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瑜略施小計,坑了1位謀士,害死2位大將,留下一則成語流傳至今

周瑜略施小計,坑了1位謀士,害死2位大將,留下一則成語流傳至今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397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雖然熟讀漢末三國史的人,都知道赤壁之戰時,孫劉聯軍方面的總指揮是周瑜,他是此戰中最大的功臣。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才有「遙想公瑾當然,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言。不過,很多熟讀《三國演義》的人,會堅定的認為,赤壁之戰主要是諸葛亮的功勞,並以杜牧「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作為論據。且不說杜牧寫下這句詩的時候,《三國演義》還沒成書,當時的東風也不是諸葛亮借來的。我們單來說一說,演義中周瑜對赤壁之戰的貢獻。

說此到事,可能有很多人會嗤之以鼻,認為演義中的周瑜並沒有多大的本事,一心只想著除掉諸葛亮,還被諸葛亮耍得團團轉。其實不然,如果我們拋開對人物的成見不談,單來看事情的發展,就會發現,周瑜在其中的貢獻並不少。例如,他所治水軍嚴整,讓曹操忌憚;再如他與黃蓋商定了苦肉計,推動了火燒連船這一計劃的實施等。除此之外,他還做了一件事,通過略施小計,就坑了一個傻小子,害死曹操兩員大將,讓曹操吃了啞巴虧,也正是因為他坑死了這兩員大將,曹操才沒有看出火燒連船的弊端,也正是因為他坑了一個傻小子,才將為曹操獻連船之計的龐統送到了曹操軍中。另外,他在坑人的同時,還創下了一個成語。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兩坑蔣干

蔣干,字子翼,在小說中曾是周瑜的同窗。赤壁之戰時,曹操正因忌憚周瑜而煩悶,他主動出列,對曹操說,「某自幼與周郎同窗交契,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往江東說此人來降。」他雖信心滿滿,到了吳軍營中,卻並不順利,因為周瑜看出了他的用意,並沒有給他開口的機會,並下令只談私交,不談公事。到了晚間,周瑜則又提出「久不與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並把提前偽造的蔡瑁、張允投降書信,擺了桌子上,誘導蔣干偷盜。結果蔣乾果然中計。這件事不僅留下了「蔣干盜書」的典故,還產生了一個成語,即「抵足而眠」。這個詞代指兩人之間關係親密,對此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不過對於其中的「抵」字,很多人都認為是腳對著腳,其實不然,此處應取觸碰之意,是指兩個人挨的比較近。

這一次坑了蔣干一波之後,周瑜並沒有罷休,他派甘寧、黃蓋向曹操獻詐降書之後,曹操不敢完全信任,於是蔣干再次主動請纓,來周瑜營寨探聽消息。在聽說他到來的時候,周瑜大喜道:「吾之成功,只在此人身上!」並毫不猶豫的再坑了蔣干一次——密令龐統假裝懷才不遇,被蔣干挖牆腳,到往江北為曹操獻上了連船之計。

二、害死曹操兩員大將

分析到此處,可能大多數人都已經知道了,周瑜害死的兩員大將,不是別人,正是原屬劉表,後主動投奔曹操的水軍都督,蔡瑁、張允二人。曹操的兵馬大多為北方人,不習水戰,來自荊州,又曾督統水軍的蔡、張二人,正好彌補了這一點。可是曹操是一個非常多疑的人,他原本就不信任這二人,再加上蔣干盜來的書信,便更加懷疑這二人通敵,於是直接下令將其處斬。可憐蔡瑁和張允二人,對曹操忠忠耿耿,對水軍也盡心儘力,其能力讓周瑜都忌憚,卻在什麼都不清楚的情況下冤死了。

三、讓曹操吃了啞巴虧

當然了,一代梟雄曹操,並不是蔣干這類,可以一直被周瑜矇騙的傻小子,他斬了蔡、張二人之後,立馬便明白自己中計了。可是作為一個領導,他並不想承認這個錯誤,只用蔡瑁和張允怠慢軍法來搪塞眾將,不但瞞過了自己中計一事,還對諸將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對於這一點,《三國演義》明確提到:「操雖心中中計,卻不肯認錯,乃謂眾將曰:『二人怠慢軍法,吾故斬之。』眾皆嗟呀不已。」

不過,周瑜讓曹操吃的啞巴虧,並不只此一次。除了利用蔣干,讓曹操自折臂膀之外,龐統獻計成功後,也立馬「功能身退」,以「為曹操策反更多的人」為借口,離開曹營,回到了江東。因此曹操在遭遇了火燒連船的悲劇之後,也沒對罪魁罪首問罪。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雖然演義中的周瑜,有些小肚雞腸,但是他的智計,他的謀略,都不容小覷,不愧是小霸王孫策的託孤重臣,也不愧是江東的大都督。若無他的這些鋪墊,再多的東風也無濟於事。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演義》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此人手握禁軍,皇帝都叫他父親,曹操刺殺過他,最終被逼投河自殺
曹操有兩超級大謀臣,死一個來一個,一個更比一個厲害,可惜早死

TAG:圖說三國 |